成语典故班第四十课汉语中四字格成语·再谈成语中的古代汉语修辞现象
成语典故班第四十课
汉语中四字格成语·再谈成语中的古代汉语修辞现象
主讲:绝谷画蝶
大家好,通过前面的成语学习,就知道成语在汉语中多由四个字组成,是实用的固定词组。下面开始今晚学习!
一、汉语中四字格词语
1、四字格
词语在汉语中多由四个字组成,是实用的固定词组。“四字格”是汉语成语的常见形式,也是汉语使用者最常用的形式。吕叔湘先生曾这样指出:“四音节好像一直都是汉语使用者非常爱好的语音段落,最早的诗集《诗经》里的诗以四音为主,启蒙课本《千字文》、《百家姓》、《李氏蒙求》、《龙文鞭影》等等都是四音,亭台楼阁常有四言的横额,流传最广的白及的功效与作用
成语也是四言为多。如:天道酬勤、凿壁偷光、孜孜不倦、卧薪尝胆等等。
2、汉语中四字格词语的特点:
冷却液的作用四字格词语是汉语词汇的一大特点。它一般由分成前后两部分的四个语素构成。从语法关系看,词语中前后两个部分可以是主谓、动宾、偏正或者并列关系。
从结构上看,四字格成语是由自由词组和固定词组组成。
自由词组:是临时组成的,可以随意折散,重新组合,如:品种齐全、做工精细等。
固定词组:是一个整体,四个语素不能折开,随意更换,而且一些意义特殊,流传久远的四字格词语也成为成语,如:死里逃生、沧海一粟、坚持不懈等。
桃花源记的成语汉语四字格词语的突出特点就是:内容言简意赅,形式整齐划一,语音顺口悦耳,表达的效果形象生动。
3、为什么“四字格”备受使用者喜爱呢?
首先,四个字音节鲜明清晰,许多成语念起来抑扬顿挫,起落跌宕,十分和谐,具有语音上的美感,使用他们能够增强音律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成语还有比喻、夸张对照讽刺引语等修辞作用,尤其是作为引语,不但使自己的论证具有说服力,文章有战斗性,而且使语言生动活泼。这些用法有时还被综合运用,我们得细心体会方能领会其中妙处。
再就是它具有汉语文化特点的庄重典雅的形式,它最符合汉语文化中“以偶为佳”、“以四言为正”的审美要求。“以偶为佳”是古人崇尚对偶的美学观,本质上也是认识世界的哲学观。古人对客观美的认识,就是成双成对的,如“天”和“地”,“方”和“圆”,“日”和“月”,“山”和“川”等等。反映在文学艺术上,对联要求上下两联字数、结构相同,平仄相对;诗歌讲究对仗,尤其是律诗,是一定要用对仗的。古人之所以格外重视四言,是因为“四言”是惟一的字数较少但能一次四分又能两次偶分的一种形式,最能体现“以偶为佳”的要求。
(1)从语言内部考察,“四字格”结构灵活多变,它几乎能配置任何一种语法关系,满足结构变化的需要。
(2)再从音律上看,“四字格”大多能平仄相间,体现出汉语声调特有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由此可见,汉语成语在形式上选择了“四字格”,其根深深扎在汉语文化的土壤中。从现代心理特点来分析,它能提高记忆的效率。可见,“四字格”作为汉语文化特有的一种“经典”形式,确有它的精妙之处。
(3)从内容上看,成语也是汉族语言文化的精华所在,
出自寓言的成语如: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等,这些成语都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闪动着智慧的火花。
出自神话传说的成语如:点石成金、南柯一梦等,这些成语往往反映某种精神或说明某个道理,使人们受到鼓舞或得到启示。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如:一鼓作气、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有些是历史事件的概括,有些则是历史人物的言行。
还有一些非典故性的成语,大多来自古代作品,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古代一些名家的名篇,
如:先秦:庄周的《庖(páo)丁解牛》,相关成语的就有9条,我摘取出来,大家一起学习。
①游刃有余:现代人使用它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②目无全牛:一般用来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③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踌躇,一般用于形容犹豫不决的样子。踌躇满志,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④切中肯綮(qǐ ):切中,正好击中. 肯綮,是指骨肉相连的地方,比喻最重要的关键.切中肯綮是指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方向准,一下子击中了问题的要害,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毛超
⑤批郤(xì)导窾(kuǎn)——批:击;郤:空隙;窾:骨节空处。从骨头接合处批开,无骨处则就势分解。比喻善于从关键处入手,顺利解决问题。
⑥新硎(xíng)初试——硎:磨刀石;新硎:新磨出的刀刃。象新磨的刀那样锋利。比喻刚参加工作就显露出出的才干。亦作“发硎新试”。
⑦官止神行:指对某一事物有透彻的了解。
⑧庖丁解牛:厨师解割了全牛。比喻掌握了解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技术纯熟神妙;做事得心应手。
⑨善刀而藏:善:拭;善刀:把刀擦干净。将刀擦净,收藏起来。比喻适可而止,自敛其才。
又如:两汉司马迁《鸿门宴》中的相关成语如下:
①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xiàng,近义词:项庄舞剑,用法:复句式;作宾语、分句;
解释: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不忘根本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②人为刀俎(zǔ),我为鱼肉: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这个成语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近义词】:任人宰割
【用法】: 作定语、分句;指处于被动局面。
【故事】: 楚汉相争时,项羽屯兵40万在新丰鸿门,谋士范增设计要除掉刘邦。刘邦依约赴鸿门宴,范增请项庄舞剑助兴,意图杀害刘邦。张良叫来樊哙,刘邦借上厕所的机会与樊哙商议如何逃走,樊哙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③秋毫无犯: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示例】:老夫一生公廉正直,与人~。 ◎元·岳伯川《铁拐李》第二折
【近义词】:鸡犬不惊、道不拾遗
【反义词】:胡作非为、无恶不作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期,韩信因得不到项羽的重用就投奔刘邦,在丞相萧何的推荐下,刘邦拜他为大将,刘邦问韩信有什么高见。韩信把刘邦与项羽进行一番对比,说刘邦
的军队与项羽的军队不同,对百姓的利益秋毫无犯,可以得天下
④劳苦功高:形容做事勤苦而功劳很大。多用以慰问和赞颂别人。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
【近义词】功德无量、公垂竹帛
【反义词】劳而无功、徒劳无益,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刘邦率军攻占秦都咸阳后驻守函谷关,项羽听说刘邦攻占咸阳,就气急败坏在鸿门摆宴席请刘邦。席间项庄舞剑助兴想借机杀刘邦。樊哙赶紧拔剑上前对项羽说:“沛公恭候大王的到来,没有封侯,你却要杀如此劳苦功高的人?”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示例:
A《东周列国志》第一百零八回:“王贲捷书至咸阳,秦王大喜,赐王贲手书,略曰:将军一出而平燕及代,奔驰二千余里,方之乃父,劳苦功高,不相上下。”
B、这是决战的最后五分钟了!这一班劳苦功高的“英雄”,手颤颤地举着“胜利之杯”,心头还不免有些怔忡不定。——茅盾《子夜》十五
C、张恨水《啼笑因缘续集》八回:”今天晚上,她母亲和她细细一谈,也许她就知道我对于她劳苦功高,会有所感动了。
⑤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干大事不用顾及小的礼节,讲大礼节不用顾及小的责备。 大行:大的作为。细谨:小的谨慎。不辞:不怕。小让:小的谦让。 出处:《史记》中的项羽本纪。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沛公在鸿门宴上出来后,项王派都尉陈平来叫沛公。   
译文:沛公对樊哙说:“现在我出来,没有来得及告辞,怎么办?”樊哙说:“干大事不必顾及小的礼节,讲大节无须讲究小得谦让,如今人家好比是刀子砧板,而我们好比是鱼是肉,还告辞干什么!”于是一行人离开那里,让张良留下来向项王致歉。
再如: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①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出处】东晋文学家陶渊明《桃花源记》(《桃花源诗》的序)
【近义词】: 洞天福地
【反义词】: 人间地狱
【歇后语】: 陶渊明的理想
【灯谜】: 空中仙阁
【用法】: 比喻不受外面影响的生活安乐、环境幽静的美好地方。一般作主语、宾语、定语。
【结构】:偏正式
②豁然开朗: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该词原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现比喻对于百思不得其解的事物,突然间开阔了思路。
>游戏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