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课内阅读基础巩固
本套试卷共六道大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路秦耶?曰:不赂者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路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互丧,赂秦耶                率:全都,一概
B.奉之繁,侵之愈急                弥:更加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            判:确定,断定
D.此言之                            得:得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赂者赂者丧                夫夷近,则游者众
B.战败而亡者                    秦伯说,郑人盟.
C.秦之所大欲                    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D.弥繁,侵之愈急            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提出中心论点之后,接着提出了两个分论点: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
B.论证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时,作者主要用列举事例、对比和引用的论证方法,针对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弊端进行论证。
C.选文摆出秦“战胜而得”与诸侯“战败而亡”的事实,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秦之所大欲”与“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既照应了开头,又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证做好了准备。
D.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进行对比论证,贴切恰当,既补充了上文的论证,又含有收束之意,而且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易晓,增强了说服力。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3)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莫以善小而不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
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                速:招致
B.不赂秦                                义:坚持正义
C.暴秦之欲无                            厌:满足
D.思厥先祖父                            先祖父:死去了的爷爷
2.下列各组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不赂者赂者丧                        ②然秦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B.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②身死人手,天下笑者,何也
C.①赂秦力亏                            秦兵又至矣
D.①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            ②一人心,万人之心也
2.下列句子中,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B.开篇先用否定肯定相对照的判断句式,开门见山地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接着引出两个分论点来阐述中心论点。
C.文章第二段以概括的史实和浅近的道理,论证第一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文章第三段以齐、燕、赵三国破灭的史实,论证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D.文章第四段,用假设推论的方法,提出了六国免于被秦国灭亡,求得生存的正确策略,同时,作者不带任何感情,客观冷静地总结了六国灭亡的惨痛教训,由论史过渡到告诫当世的“为国者”。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三、阅读课文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
父,暴霜露,斩荆㯥,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路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略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泊牧以谗诀,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弊在赂秦”四字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并总贯全篇,接着以历史事实为据,从“赂者”“不赂者”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B.第二段围绕赂秦问题,运用对比、比喻、引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述了赂秦非但不能苟存,反而会削弱实力导致颠覆的看法。
C.从第三段看,燕国灭亡的原因在于派荆轲去刺杀秦王,而赵国灭亡则是因为良将李牧“以谗诛”。
D.本文用“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形象描述了诸侯贿赂秦国的可怕困境;送上的土地越多,秦国侵犯它们就越厉害。
2.第三段最后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四、阅读下面《六国论》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
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            互:交互。                    失强援            盖:因为。
B思厥祖父        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        厌:讨厌。
C略秦耶            率:大概。                    终继五国迁灭        迁灭:灭亡。
D后秦击赵者        再:两次。                    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
2下列句子中如点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④可谓智力孤危
然后得一夕安寝                            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②⑦    B③④⑤    C①⑤⑦    D④⑥⑧
3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赂秦力亏                    秦兵又至矣
B破灭道也                    暴秦欲无厌
C不赂者赂者丧                攻取之外
D获邑,大则得城            秦之所大欲
4第二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①比喻论证            ②对比论证            ③类比论证        ④引用论证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论》的“论”是指一种议论性的文体,是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进言献策的交章,也是宋代以来常用作科举取士的项目之一的文章体式。
B《六国论》的中心句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略秦”,文章借论六国破灭之史实,为当时统治者进言献策。
C苏洵,字明允,“唐宋八大家”之一,《三字经》里的“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写的就是他。
D苏洵的著作收集在《嘉祐集》里,“嘉祐”二字取自苏洵的书斋名。苏洵和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句子。
(1)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五、阅读《六国论》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
苏洵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