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的一二三四文化
现如今是开放的时代,开放的生活
久居京城已经分不清谁是北京人,谁是外地人了。居家过日子的街坊四邻,虽说是南腔北调,但也是学着京腔京味儿地开口问候。一句“您吃了吗”的招呼,差不离儿也入乡随俗了。就包括那些高鼻梁蓝眼睛的“老外”们,也耳濡目染地学着讲出一口京味儿的普通话,在与三叔二大爷们一起聊天、撮饭、玩麻将牌了。
早年间,北京人的生活规矩多,说道多,礼数多。用一句形容老北京人生活的话来说,叫做:“一口京腔,二句二黄,三餐佳肴,四季衣裳。”这才称得上是北京人呢!
时下,仔细琢磨这座都城里的北京人,与过去北京人的生活习俗,其精髓实质没有改变。
一口京腔:
有狐是说这一口京腔儿
这北京人开口说话,给外地人的印象是带有高人一筹的自负。也难怪了,皇城脚下
京畿之地,自认见多识广。更主要的是在这座千年古都里,融汇了多民族文化、习俗和语言的特点。大多数北京人说话,都有一个“儿化音”。例如,北京人会说“黄寺儿”,而不说“黄寺”;会说“砖塔儿胡同”,不说“砖塔胡同”,这就是“儿化音”在起作用。
我观察北京人说话特点,在有“儿化音”这一特的同时,总结出这北京话儿还有尊敬、婉转、幽默的内涵。如开口说话,必是尊称“您”字在先。这样一听,离老北京人讲话儿就八九不离十了。还有尊称您为“师傅”,这也是如今北京城的一大特。其他城市则是同志,大(哥),先生,小称呼使用较多。您想还没办事,开口叫声:“师傅”,是对您多大的敬重啊!您还能不帮忙或挑理儿吗?再有“借光了、您贵姓、劳驾了您那”,这是流传至今仍挂在人们嘴边,被广为使用的常用语言,透着长幼尊卑的礼数与近乎劲儿。说到北京人讲话幽默的内涵,例子就更多了。如使用最多的两个字“姥姥”,绝非是贬义的骂人话。当这两个字出口时,一准儿是对此事的彻底否定,是“没门儿”的意思。
老北京人说看,为;例如:“你把那东西,拿出来我一”;后来又演化为“悉悉”。再就是对于整景儿弄事儿,称为“幺蛾子”;对不规不矩的闲散人,冠以“嘎七马八”;对无理聚集的整事儿,称为“起哄架秧子”。这些都透着风趣幽默,还有几分油滑又形象逼真的京味儿特。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是一位特十分鲜明的“京味儿”文学大家。在他的笔下北京城浓郁的、独特的“京味儿”描写生动极了。人物开口说话,特别是那一口京腔感染和倾倒了无数的读者与观众。
二句二黄:
是说的是这京剧。如果,你行走在北京城幽静的胡同,路过街门紧闭的四合院前,偶尔会听到京胡丝弦起,人吟唱京剧的声音,一准儿会引起你的注意。这就是北京人,京味儿生活的一个主要内容。不须去说什么徽班进京,堂会会馆演出。时下,你只要在公园里,在茶馆内,在街心马路边,便可以听到看到久居京城的男女老少,聚在一起字正腔圆或拿腔作势地唱起了京剧。如果留意的话,路灯已经点亮,这位蹬着三轮车的师傅,
依旧是边走边唱着二黄慢板:“一轮明月窗前照。”那位大梳妆台前描眉画眼,同样是哼哼唧唧地轻吟出四平调:“海岛冰轮初转腾”。这就是京剧艺术对这座城市的久远熏陶,京剧已经完全融入北京人的生活之中。
说到这“二”,时下又有了一个新解说。这“二”是北京城里有名的“二锅头”白酒。据报载,1949年1月北京红星牌“二锅头”酒厂建厂,至今已六十多年,现正在征集建厂的老物件儿,包括厂徽厂标,纪念品等。据说当时由同泉涌、景泉茂、永和成这三家老烧锅合营的这个普普通通的白酒厂,依靠京城里百姓们一口一口喝的“大众”酒,由小到大发展至今,“二锅头”已成为北京名酒。“二锅头”酒代表着北京特,是完全融入北京人日常生活的特白酒。无论你是西装革履住在“复式”别墅的大款,还是布衣“祥子”的车夫的哥,都喜欢喝这北京产的“二锅头”酒。此酒纯白醇香,度数高,没怪味儿。有钱喝它,不失身份;钱少喝它,应当应分儿;来了外人,喝北京当地特产,更是对路子的。不是说:到北京旅游,登长城,
听京剧,吃烤鸭,喝“二锅头”酒,已成为到过北京充实而具体的标志吗。
三餐佳肴:
是北京人的生活,追溯起来是比较讲究的,一日三餐缺一不可。就以早餐的品种为例,什么炸油饼、炸薄脆、炸焦圈、糖耳朵、烧饼果子、枣儿切糕、鸡蛋摊煎饼;稀的有豆浆、豆汁、面茶、炒肝、豆腐脑、炸豆腐、杏仁茶、紫米粥;就是说也说不全。现时有一个品种不怎么见到了,叫做老豆腐。它区别于当今的豆腐脑,其浇头是调好的芝麻酱、韭菜花儿、酱豆腐乳和蒜汁儿。最初老北京人没有在家吃早饭的习惯,大多是去早点铺或茶馆解决。所以,老北京人称早饭为早点,是有由来的。而且在这里还有一句经常挂在人们嘴边的俗话:“亏什么,也不能亏待了肚子。”进一步说明老北京人,对一日三餐饭食是相当看重(要)的。
照此说来,那些京城里有名的老字号饭庄的特饭食,如全聚德烤鸭、东来顺涮羊肉、都一处烧卖、烤肉苑烤(羊)肉、同合居葱烧海参、仿膳满汉全席宴,真是讲也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