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fa238b3b-6eae-11ec-a4c2-7cb59b590d7d
    篇一:《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
    《姓氏起源与文化根源》教案
    【教学目标】
    1.从文化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文化现象。
    2、能力角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3.从情感的角度,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4.指导学生正确选题,搜集、分析、整合资料和写作论文。
    [教学要点]
    1、了解姓氏发展、年节风俗、民族探源的基本命脉,对文化寻根产生兴趣。
    2.了解形成姓氏来源的几种常见方法。
    3、了解各种年节风俗的来源。
    [教学困难]
    通过对个体姓氏的了解、年节风俗的形式和民族的源流,产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假设]
    一、课前学习
    1.根据姓氏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到他们姓氏和姓氏的历史名人
    氏的由来。
    2.体间比较,初步总结不同姓氏来源。
    3、让学生从语文课本中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课题,然后从文化寻根的角度做些探
    研究利用家庭书籍和学校图书馆寻相关资料,你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
    二、课堂学习
    1.教师介绍一些有关当地节日和习俗的基本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积极参与,研讨各自姓氏的来源。探究我国的传统节日。
    [教学步骤]
    一.分析姓氏源流
    1.新课程导入:
    同学们,有一个叫秦涧泉的人在游览岳王庙时,看到南宋大奸臣秦桧夫妇跪岳王庙前
    他义愤填膺地在岳王庙前写了一首诗:“自宋朝以来,人们以称回为耻。当我来到坟墓时,我以称秦为耻。”由此可见,秦剑泉是对的
    己姓的尴尬。而著名的孔庆东教授每每出来讲学,总是很自豪的向听众介绍自己是孔
    儿子的第13代。从比较中问学生为什么?可以看出姓氏对我们很重要
    。)
    张,王,李,赵,钱,孙??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学生们,你们能说出多少种姓?(尽量让学生发言,老师表扬)
    汉族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
    40%的人口,约4亿人。
    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
    第三大十姓是谢、贺、许、宋、申、罗、韩、邓、梁、叶。它占中国人口的10%。
    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
    陆。加起来,它也占总人口的10%。
    在中国十三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
    2.日常生活中姓氏太多了,你有没有想过姓氏是怎么来的?在今天的生活中,
    通常子随父姓,那么在古代是不是也是这样呢?你没能不能举一个例子?
    清楚:书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在古代,有个姓赵的人因为继承了父亲的头衔而去世
    改姓周阳,可见我们有的姓是因为封地的缘由而来。
    ① 这些姓氏是怎么产生的?有狐
    ②再问大家一个问题,在我们流传已久的百家姓里到底有多少个姓氏?
    清楚:?(百并不只是确切的百),但更多。一本关于百姓的小册子最早出现在宋代。后来,它在明清时期不断被修改。如今,有4000多种,常用的有19种。那么,这些姓氏是怎么来的呢?经过一段时间的进化,它现在是什么样子?好的,今天让我们来了解让中国人感到自豪的姓氏文化。)
    ?我们来看看姓氏这两个字。姓氏中的姓是“别婚姻”,氏则是“明贵贱”。正如《通志氏族略》说的那样,“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在夏商周之时,姓氏分而为二。秦汉以来,姓氏合而为一。《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自此以后,姓即氏,氏即姓,姓氏或氏姓成了姓或氏的一种书面用语。也就是说在炎黄之前人是没有姓名的,到炎黄时期
出现了姓名,那时候人首先出现的是名后来才有姓,而且名和姓是不相连的(比如介绍我班的一位同学小明,王氏)把名和姓连起来是战国秦汉时期,比如刘邦、陈胜、吴广。
    二、 姓氏的起源与意义
    1、图腾演变为姓
    图腾的名字通常与祖先的名字相同
    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由图腾演变为姓的传说很多。据考证,夜郎国的国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为图腾,姓竹。又据史书记载,晋国有狐毛、蛇平,汉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国有豹皮公等人。透过这些古怪的姓名和骆、虎、蚁、牛、羊、鸟、龙、竹、梧、茶、菊等与动物、植物名称相同的姓氏,隐约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2.母系氏族制度的特产物
    大家看一下“姓”这个字,拆下来就是女生,可见姓是因为生而得。因此在母氏氏族
    在那个时期,人们用姓氏来区分不同的部落。既然我们已经澄清了姓氏,那么这个姓氏是如何产生的呢。首先,我想问你一个问题。谁知道“是”是什么意思?你可以试着猜。(学生们畅所欲言)
    明确:“氏”的本源义是木本即植物的根,在父氏社会中,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而族长或有权势者往往一夫多妻,男子升到一家之长的地位。这时出现了同
    源于姓氏的分支,但当时并非每个人都有姓氏。只有贵族才有姓氏。由此可见,“姓”是用来区分“高”和“低”的。根据考古资料,在西周的青铜铭文中,很明显,姓氏不到30个,但大多数来自女性,如姜、瑶、司、冀、佤、婢女、孕妇、妃子、郝、英等。(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古老的姓氏。你发现了什么规则吗?)因此,研究人员认为,中国的姓氏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被用作血缘家庭的称谓。姓氏从属于姓氏。夏、商、周时期,姓氏被用作区分贵族之间不同血缘关系的系统。自秦汉以来,姓氏一直没有区别地组合在一起。
    3、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水浒传》中一个人物“西门庆”,他姓西门,为什么姓西门呢?他家住在西门这个地方。大家想想东郭先生为何姓东郭?可见有按居住地而得姓。
    4.现在,如果你给学生一个神圣的职责,给一个人一个姓氏。这个人杀猪、鸡、鸭,你认为什么样的姓氏适合他?(自由讨论,姓氏“屠”)很明显,这是姓氏来源的另一种方法,根据职业取姓。让我们想想,根据他们的职业,是否还有其他姓氏?(巫术、占卜、陶器等)
    5、大家通过预习有没有发现其他获得姓氏的方法。(国名、自己祖先的字等。)姓在母系氏族社会以后,逐渐增多,来源极广。主要来源于封国名、谥号、爵位名、官名、居地、职业等。
    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国命氏。如赵、西门、郑、苏等。
    ② 以古姓为氏,如任、凤、子等。
    ③.以先人名或字命氏。加皇甫、高、刁、公、施等。
    ④ . 以兄弟为姓氏。比如叔叔,钟,叔叔,季等等。
    ⑤.以职官名称命氏。如史、仓、库、司徒、司寇、太史等。
    ⑥ 他以专业技能为生。比如吴、屠、游、卜等。
    ⑦.以祖上谥号为氏。如戴、召等。
    ⑧ 在古代,少数民族和汉族非常融合,姓氏取自汉字中的一个单词。例如,拓跋家改为袁家、赤露家改为朱家、关二甲家改为关家、牛虎家改为牛家等。
    ⑨.因赐姓、避讳改姓氏。如手唐王胡赐给立有大功的大臣们以李姓、朱明王朝赐以朱姓;汉文帝名刘恒,凡恒性因避讳改为常氏。晋朝帝王祖上有司马师,天下师姓皆缺笔改为为帅氏。
    ⑩ 他改姓以避免报复。例如,端木自贡的后代将姓氏从邱改为穆,牛娃将姓氏从邱改为监狱。
    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并且在不断发展,同姓异源,或异姓同源,等等,情况十分复杂。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出现新的姓氏。如给孩子取名时,取男女双方两个单音姓合成复姓,又为姓氏“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员。
    6.探究性思维
    ?、根据材料,确定探究方向。
    1.根据第四次人口谱调查统计,三明市有33个民族,459个姓氏,有100多个姓氏,人口众多。在三明市人口众多的100多个姓氏中,陈、林、邓、王、李、黄、吴、张等姓氏的人口最多。大田县有153个姓氏,包括林、陈、吴、郑、张五个姓氏。
    2、据大田县内部分姓氏族谱记载,大田人多为河南省迁入,民风淳朴,人民勤劳刚强,忠厚好客。历代人才辈出,至清末,进士38人、举人59人。其中有誉满京城的明代礼部尚书田一俊(号钟峰),任内曾上疏《大田盐法议》,以解故里吃盐难;与郭奇逢(鹤峰)、廖宪(盘峰)三者文章气节相砥砺,著称“三峰”才子。
    县里的人甚至登陆,研究恒星纬度,写天文年鉴;肖一怀是《天文地理图》的作者。有许多著名的医生。清朝的吴腾汉经过福州当地的“天花”,受到诸侯和林则徐的重视;叶端的一剂药治好了以吕岛闻名的厦门海防支部李章林的家人。明代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县长谢廷勋主修第一部《大田县志》。
    3、从战国末年开始,中原汉人有过四次大规模迁徒入闽(包括进入闽中西部的三明境域)的记录。第一次汉族人入闽是在战国周显王扃年间(约公元前339~329年)。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越遂释齐而伐楚。楚威王兴兵而讨之,大败越,杀王无,尽取故吴地至浙江。北破齐于徐州。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於江南海上,朝服于楚。”越王室一部率残部逃入浙江省南部与福建省北部、东部,开辟新领地,在战国晚期建立了闽越国。第二次汉人大举入闽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年,中原战乱,灾害频繁。中原许多汉族难民纷纷南下,逃入东南一隅的福建一带避乱。逃避战乱的中原士族和难民纷纷选择交通闭塞的福建各地作为逃难避所。西晋永嘉二年(308年)便有江左衣冠右族陈、林、郑、黄、詹、邱、何、胡八姓入闽。大批中原难民蜂拥而至。以至,三明境域的建宁县有句传言:“未有建宁,先有何姓。”第三次汉族人大举入闽是在唐高宗时期。
    唐朝总章第二年(669年),朝廷命令河南固始人陈征担任岭南行军总经理,带领部队征集和镇压大潮中的“怒吼乱”。陈征父子带领8000多名官兵及家属(包括58个汉族姓氏)从福建与广州交汇处的梁丘泮沱岭进入福建境内。唐景龙第三年(715年)用了47年的时间。陈俊正镇压“辽满”叛乱后,留在福建。“男孩和女人一直是朋友,58个家庭结了婚。”他
的后代遍布福建省。
    第四次汉族人大举入闽是在唐光启元年(885年)。河南光州剌史王绪率3万官兵(共36个汉族姓氏)南下,经粤北、潮阳绕道入闽南。(但据《闽国史事编年王潮篇》载:“宗权发兵攻绪。绪窘,乃率光、寿兵五千,并携吏民南奔。”可见王绪离开河南光州时仅五千官兵,其队伍在入闽途中有很大发展。)后,王绪为部属所杀;王潮、王审知继续率大军征战闽地,唐景福二年(893年)攻占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