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匡张孔马传全文
【说明】本传叙述匡衡、张禹、孔光、马宫等人的事迹。这是一篇以名儒居相位而持禄固宠者的类传。匡衡,出身贫苦农家,好学 经明 ,以此谋取官位。上书奏对,本于经术,但学问议论与行止操守,判然二物。为丞相,被劾 专地盗土 ,罢了官。家世多为博士者。张禹,少喜占卜,长大学经, 经学精习 。成帝时与王凤并领尚书,惧不自安。为相六年,无事可记。为人 谨厚 ,内殖货财,多买田,内奢淫,尽情享乐。又为己请求茔地,为子、婿求官爵。始终不敢得罪外戚王氏。其四子皆高官。孔光,孔子十四世之孙,尤明经学,周密谨慎,不敢强谏净,为相不敢触犯贵戚,惧怕王莽而称疾辞位。子侄多为大官。马宫,官至太师,兼司徒官。为王莽所宽容,任用,卒官。《》本传写出了四人的特点,描写张禹和孔光尤为生动;传末指出他们 以儒宗居宰相位,服儒衣冠,传先王语 ,但 皆持禄保位,被阿谀之讥, 就是说,这些儒宗言行迥异,表里不一,乃挂羊头、卖狗肉之徒。
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人也(1)。父世农夫,至衡好学,家贫,庸作以供资用(2),尤精力过绝人。诸儒为之语曰: 无说《诗》,匡鼎来(3);匡说《诗》,解人颐(4)
(1)东海:郡名。治郯县(在今山东郯城西北)。承(zh ng):县名。在今山东枣庄东南。(2)庸作:
被雇作役。(3)鼎:正也;方也。(4)解人颐:言其善于讲诵,能使人喜而至于解颐(杨树达说)
衡射策甲科(1),以不应令除为太常掌故(2),调补平原文学(3)。学者多上书荐衡经明,当世少双,令为文学就官京师;后进皆欲从衡平原,衡不宜在远方(4)。事下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府梁丘贺问(5),衡对《诗》诸大义,其对深美。望之奏衡经学精习,说有师道,可观览。宣帝不甚用儒,遣衡归官。而皇太子见衡对,私善之。
(1)射策:汉代取士制度之一。由主试者在简策上写出试题,分甲乙科,应试者取策作答,主试者按成绩而定优劣。上者为甲,次者为乙。(2)不应令:指答策不应令条。太常掌故:官名,掌礼乐制度等故事。属太掌。(3)调:选也。平原:郡名。治平原(在今山东平南)。文学:官名。犹后世的教官。(4)衡不宜在远方:自 令为文学 至此,文字有倒误。吴恂说: 文有倒误,疑作 今为文学,就官平原,京师后进皆欲从衡,衡不宜在远方。 言之成理。(5)萧望之:本书有其传。梁丘贺:《儒林传》有其传。
会宣帝崩,元帝初即位,乐陵侯史高以外属为大司马车骑将军(1),领尚书事,前将军萧望之为副。望之名儒,有师傅旧恩,天子任之,多所贡荐。高充位而已,与望之有隙。长安
令杨兴说高曰(2) 将军以亲戚辅政,贵重于天下无二,然众庶论议令问()休誉不专在将军者何也(3)?彼诚有所闻也(4)。以将军之莫()府,海内莫不卬()望,而所举不过私门宾客,乳母子弟,人情忽不自知(5),然一夫窃议,语流天下。夫富贵在身而列士不誉,是有狐白之裘而反衣之也(6)。古人病其若此,故卑体劳心,以求贤为务。传曰:以贤难得之故因曰事不待贤,以食难得之故而曰饱不待食,或()之甚者也。平原文学匡衡材智有余,经学绝伦,但以无阶朝廷(7),故随牒在远方(8)。将军诚召置莫()府,学士歙()然归仁,与参事议,观其所有(9),贡之朝廷,必为国器,以此显示众庶,名流于世。 高然其言,辟衡为议曹史(10),荐衡于上,上以为郎中(11),迁博士,给事中(12)
(1)外属:外戚。(2)杨兴:倾危之士(见《刘向传》)(3)令闻休誉:美好的名声。(4)彼:指众庶议论之人。有所闻:谓知史高不荐贤(下文有 所举不过私门宾客、乳母子弟 的内容)(5)忽:疏忽。(6)狐白之裘而反衣(y ):比喻其美不见。衣,穿也。(7)阶:谓升次。(8)随牒:谓随从选补之文书。(9)所有:谓特长。(10)议曹史:议曹的属吏。(11)郎中:官名。属郎中令(光禄勋)(12)给事中:掌顾问应对,侍从左右。
是时,有日蚀地震之变,上问以政治得失,衡上疏曰:
臣闻五帝不同礼,三王各异教,民俗殊务,所遇之时异也。陛下躬圣德,开太平之路,闵()愚吏民触法抵禁(1),比年大赦(2),使百姓得改行自新,天下幸甚。臣窃见大赦之后,奸邪不为衰止,今日大赦,明日犯法,相随入狱,此殆导之未得其务也。盖保民者, 陈之以德义 示之以好恶(3) ,观其失而制其宜,故动之而和,绥之而安。今天下俗贪财贱义,好声,上()侈靡,廉恥之节簿,淫僻之意纵,纲纪失序,疏者逾内(4),亲戚之恩薄,婚姻之党隆,苟合徼幸,以身设利(5)。不改其原(6),虽岁赦之,刑犹难使错()而不用也。
(1)触法抵禁:独犯法令。(2)比:频也。(3) 示之以好恶 :见《孝经》。原文是: 陈之以德义而民莫遗其亲 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4)疏者:指妻妾之家。内:指同姓骨肉。(5)设:当作 。没,谓贪冒(王引之说)(6)原:本也。
臣愚以为宜壹旷然大变其俗。孔子曰: 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1) 朝廷者,天下之桢干也。公卿大夫相与循礼恭让,则民不争;好仁乐施,则下不暴;上(有狐尚)义高节,则民兴行;宽柔和惠,则众相爱。四者,明王之所以不严而成化也。何者?朝有变之言,则下有争斗之患;上有自专之士,则下有不让之人;上有克胜之佐(2),则下有伤害之心;上有好利
之臣,则下有盗窃之民:此其本也。(3)。今俗吏之治,皆不本礼让,而上克暴,或忮害好陷入于罪(4),贪财而慕势,故犯法者众,奸邪不止,虽严刑峻法,犹不为变。此非其天性,有由然也。
(1) 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见《 里仁篇》。意谓能以礼让治国,还有何难。(2)克:与 义同。(3)此意谓上行下效。(4)(zh ):嫉恨;固执。
臣窃考《国风》之诗,《周南》、《召南》被圣贤之化深(1),故笃于行而廉于。郑伯好勇,而国人暴虎(2);秦穆贵信,而士多从死(3);陈夫人好巫,而民淫祀(4);晋侯好俭,而民蓄聚(5);太王躬仁,邠国贵恕(6)。由此观之,治天下者审所上()而已(7)。今之伪薄忮害,不让极矣。臣闻教化之流,非家至而人说之也(8)。贤者在位,能者布职(9),朝廷崇礼,百僚敬让。道德之行,由内及外,自近者始,然后民知所法,迁善日进而不自知。是以百姓安,阴阳和,神灵应,而嘉祥见()。《诗》曰: 商邑翼翼,四方之极;寿考且宁,以保我后生(10) 此成汤所以建至治,保子孙,化异俗而怀鬼方也(11)。今长安天子之都,亲承圣化,然其习俗无以异于远方,郡国来者无所法则,或见侈靡而放(仿)效之。此教化之原本,风俗之枢机,宜先正者也。
(1)《周南》、《召南》:《诗经》有十五《国风》、《周南》与《召南》皆属《国风》。(2)郑伯:指春秋时郑庄公。暴虎:空手搏虎。《诗经 郑风 太叔于田》。(3)秦穆:春秋时秦穆公。参《诗 秦风 黄鸟》。(4)陈夫人:陈胡公夫人,好祭鬼神。参《诗经 陈风 宛丘》。(5)晋侯:指晋昭公。不修道治国而吝啬好财。参《诗经 唐风 山有枢》。(6)太王:指古公亶父。行仁好让。(7)尚:崇尚。(8)非家至而人说之:谓非家家皆到,人人劝说。(9)布:列也。(10) 商邑 翼翼四句:见《诗经 商颂 殷武》。翼翼:繁盛貌。极:准则。后生:后人。(11)鬼方:殷周时西北部族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