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学常识课本中常见的古代服饰
【 文学常识】
  服饰是人类的特别制造,起先只为保护身体,后来又开展为人对美化本身的要求。与新潮多变的现代服饰相比,古代服饰要逊多了。
  巾,古代平民用以裹头的头巾,秦朝时用黑巾裹头,称为“黔首”,后来成了平民的代称。如贾谊的《过秦论》:“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绡头,古代平民的头巾,以一幅布从后向前在额上打结,再围绕髻后。如《陌上桑》:“青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
  纶巾,古代冠名,又称诸葛巾,一般为军师所戴。如苏轼《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裳,又作常,古指下衣。《说文》:“裙,下裳也。”古代男女都著裳,如《木兰诗》:“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隋唐以后裳成为女子的专用服装。
  襦,古代上衣,有长短之分,《急就篇》颜师古注:“短衣曰襦,自膝以上。一日短而施腰曰襦。”襦有时特指短上衣,如《孔雀东南飞》:“妾有绣腰糯,葳蕤自生光。”
  袭,皮衣,古人的皮衣是毛皮在外。《说文》:“表,古者衣裘,以毛为表。”裘有狐、虎、狼、犬、羊等不同的质地。如《促织》:“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袍,古代长衣的通称,也专指里面絮了乱麻等物的长衣,如《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里指战袍。
  褐,兽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古时为穷苦人所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乃使其从者衣褐。”
  袍泽,古代指休息时所穿之襦。古代称武人的友谊为“袍泽之谊”,即源于《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袖,古代衣服为长袖,垂臂时手不露出,有大袖、广袖之说。如杜牧《阿房宫赋》:“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缙绅,缙是赤白的帛,常用作绅带,带子在腹前打结,多余下垂的部分叫绅,古代做官的人要插笏于绅带间,后来就把“缙绅”或“绅士”作为仕宦的代称。如张溥《五人墓碑记》:“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绔,前后无裆,只有两个裤筒。纨绔是古代有钱人穿的,后来把有钱人或不务正业的子弟称为纨绔或纨绔子弟。如《红楼梦》:“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布,麻布和葛布的总名,有粗细之分。按古丧服制,最粗的叫衰,如《左传?崤之战》:“子墨衰。”古代平民穿布衣,因而“布衣”就成了庶民的代称。如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帛,又称缯,丝织品的总名。如《阿房宫赋》:“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有狐  缟,又称素,是未经染练的缯帛,如《赤壁之战》:“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屦、履,上古的鞋叫屦,汉以后叫履。一般用草、麻、皮、丝等制造,丝履、丝屦多为贵族所穿,如《孔雀东南飞》:“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穷人穿草屦。如《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屐,木鞋,《急就篇》颜师古注:“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能够践泥。”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着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蓑衣,雨具,以草编织而成。如张志和《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