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四】:⾃我本我与超我
上⼀章我们了解了荣格对于⼈格和意识结构的理论,这⼀章我们来到了弗洛伊德和他的精神分析。荣格⼀开始是弗洛伊德的学⽣,后来强烈的反对了他,甚⾄被开除出精神分析协会。
为什么呢?分歧有两点:第⼀荣格认为弗洛伊德过于强调性欲,“性是第⼀原动⼒”。⽽忽略了其他动机影响;第⼆,荣格认为本我是“个⼈⽆意识”,但在其上还有“集体⽆意识”的存在。
荣格认为集体⽆意识是⼈类⽆数代的历史联系在⼀起,给于我们⼀些古⽼的意象,被称之为【原型】。⽽这些原型⼀次⼜⼀次的出现在全世界各民族的艺术,⽂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
举⼏个典型的原型的栗⼦:⽐如【龙】【太阳轮】【魔法师】【阴阳图案】等,⽽荣格识别出“阿尼姆斯
【animus】”和“阿【anima】”两个概念,分别代表了⼥性⼈格中男性阳刚的⼀⾯和男性⼈格中⼥性阴柔的⼀⾯,具体我以后会好好写⼀下。
好啦回归正题,毕竟,今天要讲的是弗洛伊德呢。那就听勃拉姆斯的《降B⼤调奏鸣曲第⼆乐章》吧,配图来⾃特别有意思的电影《圣⼭》。
1,
弗洛伊德和他的精神分析应该很多⼈听过名字吧,反正这⼉我就⼤概的讲⼀下。⽼爷⼦要不是那么固执的话,还是有很多⼈喜欢他的。当然他的理论也受到那个时代的局限,很多常识性的事情毕竟不⼀样,我尽量把共性拿出来讲。
⾸先,⽆意识这个概念是⼀切的核⼼。⽆意识好⽐内⼼中的⼀个⼴阔⽆⽐的舞台,各种冲动,本能,动机,冲突不断的在上演着⼀台台的戏,不停的翻腾,为内⼼提供能量。
⽽这些冲动的背后则有两种最根本的动⼒,⼀种被称之为【⼒⽐多】,也就是⽆意识性驱⼒,驱使着⼈们做和性相关的⾏为;另外⼀种称之为【桑纳托斯】,是⼀种⽆意识的死亡本能,驱使着⼈们做出破坏与攻击性⾏为。
实际上我们的意识⼤部分时间专注于外界,⽽忽略了这⼀⼼理区域。弗洛伊德认为这⼀区域太具威胁性,太容易激发焦虑,所以意识抗拒它的存在。但这些演员却⼀直想逃离⽆意识进⼊意识,⽽前意识如同⼀圈警察围在舞台外⾯,抓住每⼀个想要逃脱的意识。
但是总有那么⼀些漏⽹之鱼,会伪造成梦境,⼝误,抑郁症或恐惧症等精神状态,弗洛伊德最开始研究驱动⼒的时候,就是从梦开始⼊⼿的。按照【梦的释义】中的定义,梦就是被压抑的愿望变形的,扭曲的实现。我们通过释放了这些冲动,⽽获得了满⾜。
2,
弗洛伊德将⼈格描绘为【⾃我】,【本我】和【超我】三位⼀体的结构,这三者组成了⼀个不断⾃我⽃争的精神连续体。原始⼒量的本我不断的和道德⼒量的超我进⾏缠⽃,对⾃我提出严苛⽽不合理的要求。⽽⾃我夹在中间需要进⾏调停,⾮常可怜。
⾸先,【本我】,就是⽆意识的储藏所,为我们的内⼼提供了最原始的动机和本能欲望。但是⾮常的不成熟,总是要⽴刻满⾜愿望,特别是性,情绪等⽅⾯的愉悦,但从来不考虑后果。
其次是【超我】,实际上是内⼼中⽗母,社会准则,法律的多重化⾝。我们在童年到少年的过程中,学习了他们认为合适的价值观和道德规则。⽽这个化⾝就在我们内⼼中告诉我们“你应该⼲什么”,“你不应该这么做”,“你的良⼼不会痛吗”这样的话,但超我有的时候⾮常严苛,甚⾄会虐待⾃我。
⽗母权威转变为超我的这个过程,被称之为“认同”。即⼀个⾃我对另⼀个⾃我的转化。其功能有三种:⾃我监视,良⼼和保持理想。但实际上,⽗母的超我也是从他们⽗母那边传习⽽来的,虽然他们已经达到某种程度的和解,但不由⾃主的依旧严苛的对待⼉童,从⽽使其备受折磨,形成超我。
在《精神分析新论》中,弗洛伊德借此吐槽了唯物史观:因为唯物史观忽视了超我在⼈类⾏为中做出的影响,⽽简单的将影响归结为经济条件和上层建筑的想法是不对的。他认为⼈从未完全的⽣活在现在,种族,民族的过去存在在超我中,随时可能改变你现在的想法,做出不⼀样的⾏为。
我认为所谓“直男癌”就是超我中⼀直传承下来的封建礼教思想,⽽过去的所谓家规,体罚,都是超我的⼀种表现,占⼩便宜,冷漠也算是传承下来所默许的⼀部分。
3,
那⾃我如何调节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呢?⾃我会启动⼀系列⾃我防御机制,在接近意识的前意识层⾯运作。也就是通过种种⼿段将极端的欲望与威胁性的记忆深藏在⽆意识的内⼼之中,弗洛伊德称之为【压抑】。
【⼿段⼀】否认:通过否认问题的存在⽽避免困难的处境,也就是经常看到某些归因的时候,就算不是什么事⼉,有些⼈还是会本能的推脱责任。
【⼿段⼆】合理化:有的时候能看到有些⼈插队,还理直⽓壮的说:你看别⼈都这样。实际上他们认为这个是有问题的,但是仍然会⼀个合理化的借⼝让⾃⼰和他⼈相信。
【⼿段三】反向形成:有些⼈被⾃⼰性欲困扰,反⽽有时候在⽹上变成了道德模范,对⼀切涉及情⾊的事物破⼝⼤骂。这⼀防御机制会让⼈朝着⾃⼰⽆意识欲望相反的⽅向⾏事,⽐如“恐同必深柜”。
【⼿段四】转移:⽐如某⼈在外受了⽓,回到家⾥对着家⾥⼈开始撒⽓,实际上就是不敢⾯对应急源,将反应转移到更安全的地⽅。
【⼿段五】退⾏:在压⼒下某些⼈会逃避,会坐在地上哇哇⼤哭或者扔东西,甚⾄尿裤⼦。这种防御机制使让⼈回想起⼩的时候什么⼿段⽐较有效,然后进⾏⾏为。
【⼿段六】升华:当欲望被压抑时,⼈们或许将其投⼊到激烈的创造性⾏为或⼯作中,以更容易被社会接受的形式释放能量。所以那些⼯作狂【是主动加班的那种】,⼤抵都是需要释放⼀下。
能量。所以那些⼯作狂【是主动加班的那种】,⼤抵都是需要释放⼀下。
【⼿段七】投射:如果个体的⼀些态度或情况⽆法坦⽩或接受,反⽽⽤投射的⽅式将⾃⼰⽆意识的欲望和恐惧错误的归因到其他的⼈或者物上。⽐如指责别⼈直男癌的,实际上⾃⼰对男性也充满偏见,或者喜欢骂别⼈有病的⼈,实际上可能⽆法接受⾃⼰内⼼有疾病这个事实。
压抑是所有⾃我防御的核⼼。但也可能导致失衡的性关系,⽽且也会阻断情感与记忆,甚⾄导致⼼理障碍的症状。
4,
随后弗洛伊德就脑洞⼤开了,我们前⾯讲了⼀个正常的⼼理学的【你⼀⽣的故事】,但弗洛伊德讲了⼀个邪恶版的【你⼀⽣的故事】:
心理自我他认为婴幼⼉也会不⾃主的满⾜⾃⼰的性快感。⾸先你经历的是【⼝唇期】,也就是通过吮吸,哭泣,呕吐来获得快感;然后经历的是【肛门期】,性快感来源于排泄相关的⾏为;在之后则是【性器期】,性快感来⾃不成熟的表达,⽐如⾃慰;最后经历了⼀段平静的【潜伏期】之后,进⼊了【⽣殖器期】,那些拥有正常性⽣活的⼈就会成熟并具有健康的⼼理状态。
反之如果在其中遭受了阻碍的话,就会引起性⽅⾯的怪癖与畸变,轻⼀点的⽐如【恋⾜】或者【性冷淡】,严重的⽐如【恋童癖】【窥阴癖】这种。
弗洛伊德认为,⽣命早期的特定阶段如果没有顺利度过,可能会引起⼼理发展的固着或者受阻。可能会造成成年个体对他⼈的依赖性,⽐如说在【⼝唇期】没有得到满⾜的话,那成年之后可能会贪吃,抽烟,喋喋不休。
当然他还提出了⾮常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结】,也就是男孩⼦⼩的时候会将性欲的对象放在母亲⾝上,并且对占有母亲的⽗亲⾮常仇视,想要将其杀掉。只有长⼤之后他将性欲转移到同龄⼥性⾝上,才能解决恋母所带来的冲突。当然⼩⼥孩也会有恋⽗情结,称之为【厄勒克特拉情结】。
5,
弗洛伊德的⾔论在当时的维多利亚时代简直惊世骇俗,很多⼈都被吓得呆住了。但是影响还是很深远的,⽆论是⽂化,艺术还是传播理论,营销策略,哲学上都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艺术还是传播理论,营销策略,哲学上都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第⼀种反对意见认为,弗洛伊德的理论主观性太明显,不符合科学的价值观:绝对客观主义。⽽且他提出的⽅法都太模糊,没有可信的,可量化的证据证明其⼿段是有效的。
第⼆种反对意见认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太过偏重对童年的解释,但在⼼理学上,这种解释⽅法很容易犯后视偏差,也就是⼀种后见之明的错觉。
第三种反对意见认为,他的理论中太歧视⼥性,尤其是他的“阴茎嫉妒”理论:认为⼥性⼀⽣中都有这部分的缺失,⽽在⽆意识的尝试弥补这部分的⽣理缺陷。当然在现在的视⾓下看貌似并不是这样。
随后的新弗洛伊德学派,出现了荣格的集体⽆意识,卡尔霍尼的神经质需求,以及⼈本学派的马斯洛的⾃我实现理论【前⾯讲过】,罗杰斯的认知与现象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等等。都不得不承认,⽆论是继承也好,怀疑也好,反对也好,他们都从弗洛伊德处汲取了灵感。
好啦,今天就讲到这⾥,我们前⾯提到了很多会导致内⼼出现障碍的情况,那究竟有什么样的精神障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