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上海卷作文写作:一个人乐意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
【高考作文题】
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试卷内容:
写作(70分)
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探索陌生世界
写作参考:
上海考题相对历年考题比较简单,但也注重思辨性体现,核心问题是“探索陌生世界靠什么?
”题干当中给了一个关键词是好奇心,我们进一步联想可以想到为了生存,比如人们第一次打猎种地;为了生活更好,比如对科技人工智能的探索;为了祖国发展,比如我们的北斗系统;为了寻求真理,比如柏拉图等哲学家……本文能逐层挖掘,体现自己思考的深度即可。
写作解析
材料文字简洁,并未设置过多背景,反倒是给考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让考生给出自己思考过后的答案。
在这个简短的问题中有几个关键词需要注意:“乐意”“陌生世界”“仅仅”和“好奇心”。
“乐意”意味着行为是自发的、主动的;“陌生世界”即未知的新领域;“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说明好奇心或许是内驱力之一,但不是全部的动机。即我们需要挖掘的,就是人们探索未知领域的内在驱动力及其意义。
在写作中,我们可以紧扣材料从“好奇心”引入,肯定好奇心作为探索陌生世界的动
力及意义,再遵循“是什么”及“为什么”的思路论述其他内驱因素。
主旨总结
责任与担当、创新精神、超越自我
立意参考
1. 上下求索,步履不停
2. 以不息为本,以日新为道
3. 勇担使命,改换新天
范文展示
山就在那里
曾有人问登山家马默里,你为何要去登山?马默里想了一会儿,认真地回答道:“因为山就在那里!”
好一个“山就在那里”!虽然无比简洁,但却可以告诉我们:人,为何乐意去探索未知的陌生世界。
毋庸置疑,探索未知世界,跟好奇心息息相关。对马默里而言,山就在那里,无比神秘,因而令人好奇,必须动身前去攀登。登山如此,学习亦如此。为何鸟能飞上天?为何星星不会落下来?为何扔上天的石头,最终又会落下来?……从小大的,无数看似正常的现象,背后却有着不尽的谜团,我们的
好奇心由此得以激发。于是,在好心的驱使下,我们会崇拜开普勒,试图为星空的运行制定规则;会仰慕富兰克林,试图从苍天那里驯服闪电。可以说,学习方面,好奇的种子一旦种下,探索的脚步就会不断向前,纵然风雨相阻,也不会停止。纵观科学史,伟大如牛顿者,从小对科学之海充满好奇,日后,才能变成孩子,不断捡拾沙滩上的贝壳和石子。由此可知,好奇心是促使我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有效助推力。
然而,探索未知世界仅有好奇心还不够,还要有求知欲。如果说,好奇心是船,求知欲就是桨。两者具备,才能走出熟悉的水面,划向未知的水域。所以,求知欲,对于我们探索未知世界无比重要。因为,它可以激发兴趣,产生源源不
好奇作文竭的内在动力。马默里从剑桥大学毕业后,去登山不为钱,也不为名声,就为了内在的兴趣。面对“高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让我们欣然奔赴,乐此不疲。所以说,有了求知欲,就有了永不枯竭的探索动力。
可是,就此还不够。毕竟,外面的世界充满未知,也充满风险。面对不可预知的突发情况,我们除了要有好奇心、求知欲,还要有征服感。征服感,就是为了达到目标,不惧困难,不怕冒险,能够越是艰难越向前,虽千万吾往矣。从古代的领土扩张,到大航海时代的地理大发现,再到当下勇攀科技高峰,人类从诞生起,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而征服感提供了大无畏的勇气。“山就在那
里”,等待着你我去征服。因此,就算前方充满荆棘,我们也将大步向前,绝不退缩。“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也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只要我们愿意去探索,去征服,就没有爬不上的山,也没有走不完的路。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下的一些人,满足于已知的领域,缺乏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缺乏好奇心、求知欲和征服感。他们成天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只想躺在熟悉的世界里。这样“躺平”,确实会比较舒服,也会有虚幻的“安全感”。然而,如此“画地为牢”,其实会让自己慢慢变成“井里的蛙”和“墙角的花”:视野狭隘、人生逼仄,匍匐在地形如虫蚁,永远无法张开隐形的翅膀去探索头顶的星空。这样的状况殊为可悲,值得警惕,也令人反省。
山就在那里,风光无限却缄默不语。让我们永葆好奇心,激发求知欲,点燃征服感,向着一座又一座的高山发起挑战吧!只要勇攀登,最后一定可以山高人为峰!
莫失好奇心
事实上,很多时候人类探索陌生世界并不是因为好奇心。作为惶恐中被“抛入这个世界”的智能体,支持人类走出丛林,探索未知世界,建立辉煌文明最初的动力恰恰源于饥饿或是生存的威胁——这也许并不那么光彩,却能启发我们思考如下一系列有趣的问题:除去生存博弈这样明显难言“乐意”的探索,究竟怎样的“探索”才合乎“乐意”两字?而这样的探索中,“好奇心”又居于怎样的地位?
回答这样的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让我们尝试从闪耀的人类星身上寻答案。回望人类发展的历程,世界并不缺少乐于探索的英雄,且这样的探索贯穿于人类文明的各个时期,也并不以物质生活或经济条件作为必备前提。
19世纪末到一战后被称为“南极探险的英雄时代”,二十多年时间里十个国家一共组织了17次南极科考远征。我们耳熟能详的探险家斯科特是一名英国海军上尉,而先于其到达极点的阿蒙森则本打算成为一名医生,以他们的身份、地位,完全没有必要出于生存之危或利益之求来冒险,可他们却前赴后继地试图探索南极大陆这篇处女地,只为成为到达极点的第一人。从中,我们不难见到作为乐意探索陌生世界动力之源的好奇心。而这好奇心又升华为强烈的求知欲,最终成为人一生的志求——这样的志求也同样引领着“箪食瓢饮在陋巷”的颜回在探求“仁”的道路上坚定前行,而“乐以忘忧”的孔子对颜回的评价是“回也不改其乐”,妙哉。
有意思的是,1957年建立的美国南极科考站被命名为“斯科特——阿蒙森站”,可见,人们并不那么在意究竟是谁先到达了南极点,也不在意先插上南极点的是英国国旗还是挪威国旗,探索未知世界的英雄在人们心中的分量是一样重的。
但这样的探索也往往伴随着沉重的代价——无论斯科特还是阿蒙森,英雄们的生命都终结于探险之路。如果明知以好奇心开启的这趟冒险之旅很可能以此为最终结局,为什么勇士们仍然前赴后继走上
这条看似大可不必的道路?我们难道不再是趋利避害的理性人?这条光荣与危险并存的荆棘路究竟何以担当“乐意”之名?
我们不否认喜怒哀乐背后可能自有其经济逻辑,然而,若以功效主义或工具理性视角窄化人类的价值观念,我们是否对得起勇士手中划破未知黑暗天幕的利剑,或是人类文明绵延数千载的无上荣光?勇士们本大可不必走上这条路的——没有物质性需求让他们走上这条路,没有任何人逼迫他们走上这条路,然而,恰恰是人类基因中镌刻的原始生命力量让他们面带微笑走上这条光荣的荆棘路。我们不禁感慨:若不如此,何以刺破生命的庸常?何以对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一般令人望而生畏的虚无?阮嗣宗穷途而哭,陈伯玉怆然涕下,被随意抛掷入世界中不安而孤独的灵魂呐,是否在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甚至对抗中才得以救赎?好奇心未必是这条路的终点,但一定是这条路的起点。
当下的我们无疑处于人类文明的一个高峰,拥有开阔的视野和历史的纵深。然而,除开对过往的回首和对英雄的礼赞,我们是否还拥有独属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我们是否被
困于已知,沉溺于安然?数据碎片时代的好奇心,是否面临异化为乌合之众猎奇心理的危险?那么,好奇心和随之而来的乐意探索,作为个体意志及自由思想的摇篮,还是否依然?
无论如何,莫忘心中住着的那个年轻人。无知地索求,羞耻于求救,不知疲倦地翻越每一个山丘。
哪怕山丘那一头,其实从来就无人等候。
点评:
本文开篇“反题目而行之”,指出“很多时候探索陌生世界并非出于好奇心”,引出本题的一个关键元素——“乐意”,成功地吸引读者的注意。既而抛出了核心问题:好奇心在探索陌生世界时居于怎样的地位。作者举出阿蒙森、斯科特探索南极的事例,这是无关生存也无关利益的最纯粹的探索。进而出一个人乐意探索陌生世界的动力之源:从好奇心,升华为强烈的求知欲,最终成为一生的志求。这样纯粹的动力,恰恰可以敌过人性中趋利避害的经济逻辑,让人义无反顾地走上危机重重的探索之路。也许人类社会的日常运行靠的就是趋利避害的逻辑,但好奇心能够给人类埋下刺破庸常的种子。结尾化用歌词,言有尽而意无穷。文章结构清晰,语言从容中透着力量,令人感动。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探索陌生世界”可以是王安石的探洞、哥伦布的远航、阿姆斯特朗的“一小步”,也可以是尝试一种新食品、接触一个新领域,或是出一道题目的新解法……
陌生世界似乎拥有着某种吸引我们的魔力。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到底是因为什么呢?这个问题深究起来并没有那么简单。
有人说,当然是因为好奇心。诚然,没有人会否认好奇心的重要性,然而“仅仅”有好奇心,显然是不够
的。很多人会好奇海的另一边是什么,好奇月亮上有什么,好奇我们的宇宙之外是不是还有一个宇宙,然而这些“好奇星人”大多止步于“好奇”,终究没有走上探索陌生世界之路。
好奇心能让人“乐意”探索陌生世界,但仅有好奇心恐怕难以维持长久的“乐意”。既然“陌生”,就没有多少经验可循,探索之路前途未卜、败多胜少。精力的有限、外物的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