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圣诗的《巴比伦河》
一次,我偶然听到了《巴比伦河》,便深深地为它美妙的旋律所吸引,就像一阵清风,一条河流,一片原野,引导着我回到了故乡,故乡的山山水水,村落亲人都带着温暖的彩在脑海中闪现,可我又身处异乡,不免有些忧伤。旋律一遍一遍地重复,情感一浪一浪地荡漾……我从这首优美歌曲的歌词中联想到《圣经?诗篇》。
River of Babylon
By the fiver of Babylon,
There we sat down.
Yeah we wept,
When We remembered Zion.
For there they that carried usaway in captivity,
Requiring of us a song.
Now how shall we sing theLord's song,
In a strange land.
Let the words of our mouthsand the meditations of our hearts  be acceptable in thy sight heretonight.赞美家乡的诗歌
巴比伦河
来到巴比伦河边,
我们坐在你身旁。
耶,我们哭泣又悲伤,
当我们想起了家乡。
是凶狠的敌人把我们虏掠到这里,
还强迫我们把歌唱,
我们怎能唱得出圣歌来,
在陌生的异国他乡。
让我们心里的话儿和期望
在今夜向你倾叙。
《圣经?诗篇》第137首诗是这样开头的:“By the fiver of Baby―Ion-/There we sat down and therewe wept/When we remember Zion./On the willows there/We hungup our harps/For there our captors /Asked us for songs,/And our tor-mentors asked for mirth,saying /‘sing us one of the songs ofZion’”!而《巴比伦河》的开头两段与这首诗极其相似:“By the riveron Babylon,/There we sat down./Yeah we wept,/When we remem-bered Zion.//For there they
thatcarried us away in captivity,/Re-quiring of us a song./Now howshall we sing the Lord's song,/Ina strange land.”显然这首《巴比伦河》是受《圣经?诗篇》的启发和影响创作而成的,或者可以说根据这首圣诗改编而成。
这首歌的开头和《圣经?诗篇》没什么两样,只不过在歌曲当中加入了唱歌的虚词“Mm…Mm…Ah…Ah…”。这些虚词只是为了使歌词的旋律更为优美,没有实在的意义。在“诗篇”中有这么精彩的一句:“On the willows there we hungup our harps/For them ourcaptors asked us for songs.”,意思
是我们把竖琴挂在那里的柳树上,因为在那里,掳掠我们的要我们唱歌。这首诗表现出以列人对侵略者的抵触情绪,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而在《巴比伦河》中这种因果关系就没有“诗篇”那么紧密。
但在下面,诗与歌的差异就比较大了。“Let the words of ourmouths and the meditations ofour hearts be acceptable in thysight here tonight.”与“让我们心里的话儿和期望在今夜向你倾叙。”歌曲中的意思到此已经传达完毕,后面只是曲调和歌词的反复重复。在“诗篇”当中,更主要地表达了对耶和华的衷心不二:“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记你,/情愿我的右手忘记技巧。/我若不记念你……情愿我的舌头贴于上膛。”作者的强烈感情溢于言表。在后文当中,我们进一步看到诗人对耶路撒冷遭毁的刻骨铭心的记忆,甚至对侵略者恶毒的语言记忆犹新――“耶路撒冷遭难的日子,/侵略者说:“拆毁,拆毁,/直拆到根基!”最后诗人指着耶和华发誓复仇:“耶和华啊,求你记念这仇。/将要被灭的巴比伦城啊/报复你像你待我们的,那人便为有福。/拿你的婴孩摔在磐石上的,/
那人便为有福。”复仇与爱国之情相互纠缠。复仇之情之强烈,使爱国之心更炙热。
总的说来,诗与歌的主旨还是相差不大,都是表达了不愿向掳掠者歌唱圣歌,哭泣代替了歌唱,希望自己这种忠贞的声音能为上帝所听到。诗与歌当中都有一个关键词值得我们注意:“Zion”其原意是耶路撒冷附近的一座山名,代指耶路撒冷。象征意为家乡、天堂、天国、上帝、理想之城、乌托邦。在犹太人心目中,锡安代表着耶路撒冷、祖国、耶和华、流着奶与蜜的上帝应许之地。而在《巴比伦河》
这首歌曲中,锡安有泛化的倾向,就像基督教所宣扬的博爱,所以在这里被译为“家乡”。说诗与歌都带有宗教精神,我想还是说的通。但那种强烈的复仇精神在《巴比伦河》中消失殆尽。
最后我想简单地谈一谈《圣经?诗篇》与音乐的关系。“诗篇”中的诗歌,大多数可以在乐器的伴奏下吟唱,而且还可以一边歌唱,一边舞蹈,载歌载舞,把诗歌、音乐、舞蹈三者结合起来。《诗篇》第150首的赞美诗:“要用角声赞美他,/鼓瑟、弹琴赞美他,/用丝弦的乐器和箫的声音赞美他;/用大响的钹赞美他,/用高声的钹赞美他。”它很像我国的《诗经》,既可以吟咏,又可以歌唱,还可以有伴奏、伴舞,就像墨子所描述的那样:“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在“诗篇”中写道“交与伶长”,说明设有音乐机构,专门负责音乐,类似我国的“乐府”。还有注明乐器的“用丝弦的乐器”、“用吹的乐器”、“用迦特乐器”。有的还注明了曲调“调用第八”、“调用慕便拉”、“调用胡鹿”、“调用远方无声鸽”、“调用百合花”、“调用休要毁坏”等。这非常类似我国的宋词。
而《诗篇》第137首用的是气纳体的哀歌。“气纳(Kinah),希伯来语原意是哀悼、悲叹的意思;在抒发哀悼和悲伤之情时,常借助于诗歌中的音韵增强哀悼的气氛,这是希伯来诗歌的一种独创。最著名的是《耶利米哀歌》。
可惜的是希伯来的《诗篇》和我国的《诗经》音乐都已经失传,现在不能歌唱。但庆幸的是不少当代著名的作曲家努力为这些诗歌谱写新的曲调。现代谱曲的歌词都对古典诗歌有增有删,适应配乐的需
要。由波尼?M 作词作曲的《巴比伦河》就是一首优秀的《以列人被掳的哀歌》现代谱曲版,被广为传唱。《巴比伦河》具有迪斯科风格,节奏欢快明亮,旋律优美动听,似乎与原来的哀歌相去甚远。乐以忘忧,体现了现代人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