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第【1】篇〗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1~22页例1及相关内容。
学情分析:
1.小学三年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他们模仿能力强、好
奇心强、活泼好动,但是依赖性强、自我约束能力差。
2.三年级学生运动能力、性格爱好都具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对于带有模仿性、竞争性的的练习,学生都有很大的兴趣,特别是将练习项目融入游戏中学生们更容易接受。
3.三年级学生处于水平二阶段,接受能力较强,而且纪律观念加强所以适当的队列队形变化练习有助于他们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教学目标:
2.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明晰测量的步骤与方法。
3.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能利用有关长度单位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判断。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形成直观表象。
教学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医疗保障卡、学生尺及文具;例1的情境图、自制的量课本长、宽、厚的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提问:上学期我们学习过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要精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你是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指出:我们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
二、毫米产生的意义
1.估一估。
(1)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
(2)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
(3)提问: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量一量。
(1)提出要求: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
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汇报交流。
学生在表述时,会涉及到“厘米的刻度之间的小格”,也有的学生可能说到“毫米”。例如,我量出的宽不到18厘米,还差两小格;数学书的厚不到1厘米,只有6小格……
(3)教师边演示测量课本长、宽和厚的方法边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议。三年级数学日记
说明: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或者要求量得比较准确时,可以用毫米(mm)表示。(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三、合作探究,认识毫米
1.初步认识1毫米。
师:关于毫米,你知道什么?
预设:1毫米是直尺上的1小格,显示1小格就是1毫米。
师:观察自己的直尺,你也能在直尺上到这样的1小格吗?用手指一指。遇到什么问题了?
预设:手指太粗指不清楚。
师:那要个细点的东西来帮忙了,谁呢?
组织学生用铅笔笔尖指一指1毫米。
师:1厘米里有几个1毫米呢?我们一起数一数。
课件展示1格1格的数。从刻度线0开始,一毫米一毫米地数,发现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
师:那其他的1厘米里是否也有10个1毫米呢?
组织学生再一些1厘米,数一数。
师:通过我们的验证,厘米和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预设:1厘米=10毫米。(板书)
追问:刚才在直尺上指1毫米的时候为什么用手指指不清,要用铅笔的笔尖才行呢?预设:因为1毫米很短。
2.进一步认识1毫米,建立表象。
(1)比划。
师:1毫米究竟有多短,你能用手比划给大家看一看吗?
学生比划。
师:不好比划吧?我来教给大家一个好办法。老师课前发给每位小朋友一张电话卡,拿出来看一看,这张卡的厚度是1毫米。用手捏一捏这张卡,你有什么感觉?用手捏住,然后捏卡的两个手指保持不动,把电话卡抽出来。这时,我们两指间的这道缝大约就是1毫米。
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同步操作。
师:把电话卡再插回去,比照一下,正好捏住了吗?
再指导学生不借助电话卡,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2)生活中的1毫米。
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
学生举例,教师参与交流,出示实物光盘、1分硬币,并指出:光盘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