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教学设计 | |||
课 时 | 本单元第1课时 | 课 题 | 毫米的认识 |
主备学校 | 主备人 | ||
使用学校 | 使用人 | ||
教学内容分析 | |||
学情分析 | 教材中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结合教材我们深入的了解学生,发现从知识的角度来讲,学生已经有了厘米、米的认识作为测量的基础,在每个学生的尺子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学生对此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探索、观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积累测量的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量感。 | ||
目标确定 | 1.在活动的过程中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初步认识毫米,建立1毫米的观念,会用毫米做单位进行测量,并掌握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经历观察、比划、估测、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量感。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交流意识。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 ||
学习重点难点 | 1.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2.把握毫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 ||
学习活动设计 | 教师二次设计 |
【环节一:问题驱动,引发思考。】 提问:上学期我们学习过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要精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你是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生:米、厘米。 生:尺子 师:1米、1厘米有多长?请你比划一下。 [设计意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我通过提问交流、动手比划小活动,唤醒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在动手比划的过程中加深其印象。] 【环节二:观察体验,培养量感。】 (一)操作探究,理解毫米的产生的意义 1.估一估。 (1)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 (2)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 (3)提问: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量一量。 (1)提出要求: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汇报交流: 学生在表述时,会涉及到“厘米的刻度之间的小格”,也有的学生可能说到“毫米”。例如,我量出的宽不到18厘米,还差两小格;数学书的厚不到1厘米,只有6小格… (3)教师边演示测量课本长、宽和厚的方法边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议。 说明: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或者要求量得比较准确时,可以用毫米(mm)表示。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设计意图:从问题入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让孩子们测量数学书长、宽、厚有多少厘米,发现用这把厘米尺,不能准确测量出数学书长、宽、厚的长度,那该怎么办呢?课堂上有学生提出,我们可以将1厘米再进行划分,在学生的不断探索中,我引出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单位——毫米,这一环节很好的让学生明白了毫米的产生的意义。] (二)操作探究,初步认识1毫米。 师:关于毫米,你知道什么? 预设:1毫米是直尺上的1小格,显示1小格就是1毫米。 师:观察自己的直尺,你也能在直尺上到这样的1小格吗?用手指一指。遇到什么问题了? 预设:手指太粗指不清楚。 师:那要个细点的东西来帮忙了,谁呢?组织学生用铅笔笔尖指一指1毫米。 师:1厘米里有几个1毫米呢?我们一起数一数。 课件展示1格1格的数。从刻度线0开始,一毫米一毫米地数,发现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 师:那其他的1厘米里是否也有10个1毫米呢?组织学生再一些1厘米,数一数。 师:通过我们的验证,厘米和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预设:1厘米=10毫米。(板书) 追问:刚才在直尺上指1毫米的时候为什么用手指指不清,要用铅笔的笔尖才行呢? 预设:因为1毫米很短。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方法,学生在尺子上一、说一说、看一看1毫米究竟藏在哪里?在认识1毫米后,为引导学生思考,那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毫米呢?请学生观察自己的尺子,数一数、一,在小组内的同学一起说一说,最后再请同学汇报交流。在学生汇报交流的过程中,我同步进行板书:1厘米等于10毫米。认识了1毫米,探索了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此处设计充分给学生动手操作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操作探究,建立1毫米的表象。 (1)比划。 师:1毫米究竟有多短,你能用手比划给大家看一看吗?学生比划。 师:不好比划吧?我来教给大家一个好办法。老师课前发给每位小朋友一张电话卡,拿出来看一看,这张卡的厚度是1毫米。用手捏一捏这张卡,你有什么感觉?用手捏住,然后捏卡的两个手指保持不动,把电话卡抽出来。这时,我们两指间的这道缝大约就是1毫米。 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同步操作。 师:把电话卡再插回去,比照一下,正好捏住了吗? 再指导学生不借助电话卡,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2)生活中的1毫米。 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 三年级数学日记学生举例,教师参与交流,出示实物光盘、1分硬币,并指出:光盘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 (3)游戏。 师:现在同学们对1毫米的长度应该有感觉了,我们来做个游戏吧!猜一猜几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学生汇报交流。 指导:请学生翻开数学书,数出1张、2张、3张………并用手指捏一捏,看看几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说明:像我们数学书这样的纸,把它捏紧,10张纸的厚度大釣就是1毫米。 (4)画一画 我们已经知道了1毫米有多长,请把1毫米画下来吧。 [设计意图:如何让1毫米在孩子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呢?我开展了一、比一比、画一画的活动。请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哪儿藏着1毫米,并用尺子量一量,再请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1毫米究竟有多长。最后为了留下1毫米,我们一起来把它画下来。通过三个活动,从不同层次,对1毫米建立了深刻的表象。让学生体会到毫米虽然是一个比较短小的长度单位,但是在生活中的用处也是非常大的。] (三)操作探究,用毫米测量。。 师:今天开始上数学课时,谈到量数学书的厚度要用“毫米”作单位。数学书的厚度是几毫米呢?请同学们动手量一量。 师:你是怎么数的? 预设:1格1格的数。 师:有谁不是1格1格数,直接看出是6毫米的? 指导:直尺上,在每一个1厘米之间,都有1根刻度线稍微长一点,从整厘米数到这根刻度线的地方就是5毫米(课件显示)。这根线虽然只长了一点点,但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方便。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感受“化曲为直”的思想,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推理能力并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发现规律。关于周长的公式是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自己发现的,而非老师直接告诉学生,这样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对公式的掌握会更牢固,记忆会更长久。] 【环节三:实际运用,巩固提升。】 1.完成第22页“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2题。 练习时第2题时应引导学生正确摆放直尺,以及正确读数。 明确:可以数一数有几个整厘米数,有几个整厘米就是几十毫米,再数一数剩下的小格数,最后把两次数的结果合起来。 2.完成练习五的第1题和第2题。 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设计意图:通过估、看、量、用,从观察到实际测量再到运用,进一步建立毫米的表象。掌握测量的技能。最后通过观看微课,学生不仅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育于生活而用于生活,还体会到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内涵。] 【环节四:总结提升,多元评价。】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多角度评价自己和班里的同学。 能把你的收获写到今天的数学日记中吗? 在长度单位的大家族里还有很多成员,今后我们会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知识、方法两方面梳理本节课所学,感受到学习数学价值所在。同时,让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 | |
板书设计 | |
毫米的认识 mm 1厘米=10毫米 | |
教学反思与改进 |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