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把握词(字)本义引申规律
词义除了“本义”,还有“引申义”。引申义是指从本义中衍生出来的一系列的新义。本义只有一个;引申义可以有多个,它们在词义系统中占绝大多数,也是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最常见的,它们和本义之间的关系是“目”和“纲”的关系。
词本义的引申规律,是指词的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内在联系规律。这些联系虽然错综复杂,但还是有迹可求的。根据语言文字学家的研究,词的本义之所以会反复不断地引申出新的意义,一方面固然是社会实际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人的心理联想的结果。因此,人的心理联想的三条规律——类似律、接近律、对比律,正是我们认识其规律,从而厘清以词的本义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形形的词义网络的一把重要钥匙。下面就结合实例对此试加分析。
1.词的由类似律的作用而产生的引申义,主要是通过“相似联想”途径连结的,它们与本义虽不再处于同一使用范畴,但在意义上始终保持着某一点的相似。例:
《说文》:“齐,禾麦吐穗上平也。”可见,“齐”,是用庄稼生长的形象来体现其“整齐”的本义表示拿的词语
的。“齐”的由此出发的引申义,主要有“相等”、“平正”、“整顿”三类。其中,“相等”义与“整齐”的“高低相当”的形态相似,用例有“齐生死”;“平正”义与“整齐”的“上面平正”的形态相似,用例有“天子威加四海,齐正万方”;“整顿”义则与“整齐”在形成过程中的农夫调节培育的耕作方法相似,用例有“齐之以礼”。
《说文》:“经,织丝从(纵)也。”“纬,织横丝也。”可知,“经”的本义是织机上的纵线。织机上的纵线有三个特点:其一,它是主线,对纬线起着控制作用;其二,它与纬线互动,有一个把线变成织物的过程;其三,它的位置相对固定,不像纬线须随着梭子来回运动。由此出发,“经”的几类常见引申义,如古代南北向的道路亦即“主干线”,中医上“经络”中的“经”亦即人体气血运行的“主通道”,人生的遭遇过程亦即人生“经历”,一些被认为是立身处世的恒常不变的原则亦即“经典”,等等,就都与“经”本义中的上述特点之一相似。
《说文》:“偶,相人也。”“相人”就是“俑”,一种仿人形制作的木偶。这是“偶”的本义。木偶
有三个特点:其一,它与真人双双相似。所以,“偶”的由此出发的引申义也都与这一特点相似,含有“双”义,如“奇偶”的“偶”、“配偶”的“偶”、“偶坐”(白行简《李娃传》)的“偶”,均此义。而“偶”的由“双”义进而引申出来的“相交”、“相合”之义,虽在“偶”的词形上中断了,但查它的同源词(出于同一语源的词叫同源词,同源词大部分是同义词,少部分是反义词)可以将它续接,如:“耦”,两人合力种田;“隅”,两墙相交之处;“遇”,双方相知相逢(“知遇之恩”即相知,“不期而遇”即相逢)。其二,木偶是寄真人之相于假人的,它的形状不是自身固有而是他物之形的附着。所以“偶”的由此出发的引申义也都与这一特点相似,含有“寄托”义,如它的同源字“寓”,意即“寄托”;而由“寄托”义进而引申出来的“偶然”义,其词形不变,仍作“偶”。其三,木偶是无知的,没有灵性的,所以“偶”的由此出发的引申义也都与这一特点相似,有了“痴笨”义,它的同源字“愚”即为此义。
《说文》:“引,开弓也。”这是“引”的本义。开弓至少有五个特点可供类似联想,故至少有五条引申线索。一是开弓是把箭导向前方,所以引申出“引导”、“带领”义,如“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赤壁之战》)。二是开弓要向后拉,所以引申出“引退、后退”义,如“初一交战
操军不利,引次江北”(《赤壁之战》)。三是开弓要用力拉,所以引申出“拉”义,如“左右或欲引相如去”(《蔺相如列传》)。四是开弓是一种动作,所以引申出“拿”、“用”等义,如“丈人目先生使引匕刺狼”(《中山狼传》),进而又引申出“招来”义,如“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李愬雪夜入蔡州》)。五是开弓最终要把箭射出去,所以又引申出“丢失”义,如“是谓乱军引胜”(《谋攻》)。
本义是“白的生丝”。“白的生丝”这个具体事物,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经过染。这一本义一经抽象化,便有了丰富的引申义。一是“白”义,泛指一切白颜,如“素车白马”(《窦娥冤》);二是“空”义,即不付代价之意,如“素餐”,就是不付代价地白白吃闲饭;三是“本真”义,如“素朴”、“素心”等;四是“本来”义,如“素来”、“素常”等。
“启”的本义是“开”或“打开”。“开”或“打开”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扩大空间,二是给人指出新的方向或新的境界。因此,“启”的遵循第一个特点所产生的引申义,就都含有“开发”、“开拓
”义,如“齐桓公……启地三千里”(《韩非子·有度》)。而遵循第二个特点所产生的引申义,就都含有“启发”义,如“启叔孙氏之心”(《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凡启发就要用言语说话,故“启”又引申出了“陈述”义,如“某启:昨日蒙教”(《答司马谏议书》)。而我们今天所常用的“启事”一词,也正是“陈述的事情”之意。
《说文》:“習,数(shuò)飞也。”“数飞”,说的是鸟反复地飞。“鸟反复地飞”这个“习”的本义,至少提供了两条引申线索:就目的而言,鸟反复地飞是为了巩固和提高飞行本领;就效果而言,鸟反复地飞,能够不断适应各种复杂的飞行环境。因此,“习”的从目的出发的引申义,都含有“反复练习、反复钻研”等义,如“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而“习”的从效果出发的引申义,则都含有“适应”、“习惯”义,如“民习以力攻难,故轻死”(《商君书·战法》)。
本义是“旋转”。旋转的特点是随时都在改变着方向,也即方向可以有多个。循此特点,“回”
引申出了三种意义:一是“改变志向”,如“虽死不可回也”(柳宗元《与韩愈论史官书》);二是“回来”或“回去”,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三是“反复无常,不走正道”,当“奸邪”讲,如王安石《兼并》诗中所说的“奸回”,就是“奸邪”之意。
2.词的由接近律的作用而产生的引申义,主要是通过“关联”联想途径连结的,这些引申义与词的本义仍处于同一使用范畴,它们之间存在的是意义相近的关系。例:
《说文》:“今,是时也。”《广韵》:“今,对古之称。”可见,“今”的本义是“即时”、“当下”,也即“这时”,属于时间指称代词,其用例有“适其今兮”(《诗经·召南·摽有梅》)。而“这时”之所以又引申出“即将”之意,是因为“即将”也表示时间,并且与“这时”表达的时间十分接近,其用例有“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而由“即将”再引申出来的“若(如果)”义,虽形式上是假设,但实际上表达的仍是时间,且这个时间又与“即将”相近,其用例有“民人俗语曰:‘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西门豹治邺》)。句中的“即”,就是“若(如果)”的意思。至于“这时”又引申为“这”这个有空间含义的意思,则是因为时间和空间总是紧相交织之故。“这”,这个指称代词,指的是特定的对象,它对空间(对
象)的限定意义是很明显的,其用例有“今民生于齐不盗,入楚则盗”(《晏子春秋·内篇》),“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