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深处的苦闷彷徨——何其芳《月下》赏析
用古典纷繁的意象来呈现情绪,是《月下》的主要表情方式。《月下》原名《关山月》,题目便已奠定全诗清冷凄婉的意境了。“月”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传统意象,充斥着思念、怀念、离别、团圆。如张先《木兰花》:“人意共怜花月满,花好月圆人又散。”那么,在“月下”又发生了什么呢?“今宵准有银的梦了”,诗人借写“所梦”实写“所思”。寄情于梦的传统自汉即有。如《饮马长城窟行》:“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银的梦”像“白鸽展开沐浴的双翅”。“白鸽”在古代指信使,代表着对远方的思念。“沐浴”是在古代一些重大的场合,如祭祀、庆典才会进行,用在此处表示一种纯洁、庄重的情感。
“白鸽”不足以表现诗人对远方之人痴痴的思恋,诗人还将“素莲”、“花瓣”、“梧桐叶”掺揉于诗中。“莲”又名“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莲”谐音“怜”、“恋”,莲花是爱情的一种象征,在古代采莲又有示爱的意思。除此之外,“莲”还有
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水影里坠下的花瓣”表示瓣落蓬现,象征酝酿已久、成熟的爱情。“梧桐”与爱情的寓意可以追溯到舜帝的传说。舜帝离开娥皇女英二妃南巡,“崩驾于苍梧之野”,于是“苍梧之野”成了爱情悲剧之地的象征,“梧桐”成为渲染内心愁苦的典型物象。如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而在这首诗中,何其芳笔下的“梧桐叶”指代一种高贵之爱。凤凰为鸟之王,是东宫之主的象征,而凤凰“非梧桐不栖”,借“良禽择木而栖”暗示他们爱情的高贵。
何其芳初登诗坛就宣传自己“更喜欢梦中道路的迷离。”在他的诗中,由于意象之间跳跃很大,意象本身的丰富性与兼容性使他的诗有晦涩之感。诗人在《月下》第一小节,用意识流似的调清冷的意象:月、白鸽、素莲、花瓣、梧桐叶,呈现出万籁寂寥、相思无边的愁绪。我们读他的爱情诗,总会感受到他创造的意象所带来的独特感味。
现代诗赏析何其芳在詩中多次运用了重复与呼应。《月下》第一句“今宵准有银的梦了”与“但眉眉,你那里也有银的月波吗?”,两句中同样重复“银的”。何其芳擅长在诗中以情为笔,款款着。他把自己的梦染成“银”,暗示着自己的爱恋晶莹剔透。此外,笔者认为,诗人之所以用“银的”形容“梦”和“月波”,还因为夜晚的天空。李贺《天上谣》:“天河夜转漂
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这是写夜空之景,天上由无数恒星集聚成的一条银白的光带,被称为银河。所以用“银的”也十分贴切动人。
诗中多次出现了呼应之处。首先,“冰”与“月波”相呼应。“冰”暗示着深秋,暗示“波”。“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暗指爱情冷却到冰点以下。“波”即流水。关于流水,让人直接联想到的是杜甫《所思》的最后两句:“顾凭锦水讲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这首写当时身在成都的杜甫,十分思念远在荆州的崔漪。怀念却无法相见,也没有信使尺素可以传递诗人的思念。于是诗人将自己的一片真心托付给流水,让流水将自己的眼泪带给崔漪,好让他感受到来自远方的慰问。由此及彼,可以得出诗人用“冰”与“月波”象征着自己爱而不得的爱恋。
其次,“秋声”与“冻结的夜”相呼应。“悲秋”即是主题,又是意象,也是中国人的抒情方式。“悲哉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气之动人,物之感人”季节的变化引起诗人对远人的思念。如,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诗中,“秋声”同样蕴含着诗人的愁苦与思念。“冻结的夜”即深秋的夜。朱筠《古诗十九首说》提到:“大凡时序之凄清,莫过于秋;秋景之凄清,莫过于夜。” 这样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的愁绪与思念较之往常,自然是更多的。
除此之外,“冻结”与“玲珑的冰”相对应。“冻结”与“冰”共同暗示着爱情冷却到冰点以下。即使“梦”是一艘顺风扬帆的船,也抵达不到眉眉的心里。
全诗结构不够匀称,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在“梦纵如一只顺风的船”这一句中,“顺风的船”与全文华美的意象风格不统一,且无特殊的深意,为全诗的败笔。
《月下》第一小节的三个比喻使诗意停滞。诗人在第一小节中一连用了一连串的意象和三个比喻,意象叠加,不仅一时让读者抓不到重点,给予读者晦涩之感,还让诗意停滞。但值得称颂的是,诗人话锋一转,后面的设问,“但眉眉,你那里也有这银的月波吗?即有,怕也结成玲珑的冰了”,虽然在感情彩上是踌躇的,是揣测,是不敢正视,但又显示出一种思念的执着,情感的深沉。以及最后一句的反问,更是表明了诗人的绝望,忠贞到底。
此外,全诗过多运用古典诗词的陈旧意象。如“梦”、“月”、“莲”、“梧桐”、“秋声”,都是中国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这一现象不仅出现在何其芳诗中,中国许多现代派诗人都存在这一不足,如戴望舒等。正如孙作云所称:“实在说现代诗派是一种混血儿……中国的现代诗派只是承袭了新意象派的外衣,或形式,而骨子里仍是传统的意境。”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