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写作的现代性转换
——兼及粤东诗的地域特征
林馥娜
一、新诗写作的现代性
现代性已不是一个新的提法,但却是一个贯穿于每个人写作历程的参照系,随着时代境况的变更,现代性也随之演变。现代性包括科学技术的现代性、社会的现代性(“地球村”的全球经验互动化)、公民意识的现代性,我国目前在前两者上都有长足的发展,但公民意识上的现代性却处于滞后状态。[1]意识上的现代性在写作上又分为观念(公民独立意识、价值取向等)、语境、知识及认知上的现代性。
文学,尤其是具有知识分子情怀的诗歌写作者所担当的就是对所处的社会保持清醒的独立状态,体察价值缺失,反映个体对当前社会境况的体验与生存经验的处理,从而呈现诗性的价值追求。这种观念上的现代性追寻需要写作者持续的在场与观察,才能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症候的流变。从朦胧诗时期的英雄主义精神所呈现出来的对当时集体主义的反省,到第三代的日常主义所呈现出来的以个性与庸常反对虚假
高尚,我们可以看到诗歌在起着
价值引导的作用。而在21世纪,在我们的公民意识现代性相对滞后的情况下,这就是诗学所应努力的方向了……具有政治体制、社会机制、人文景观等多维现代性的文学作品将起着思想层面的公民意识普及作用。[1]
现代诗赏析语境的现代性可以“中国山水田园诗”的变革为例来说明。山水田园诗总体来说是在追求一种理想的栖居地与心灵的安妥,这一点是可以守恒的,但在言说上,则须随着时代的变革与现实境况而有所演变,一味的抒写“记忆”中的乡土已脱离了诗歌的现代性,会出现滞后与割裂感。
传统山水田园诗多为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兼寄隐逸情怀,写景在作品中所占的份量较大。因为处在农耕文明时期,山水田园均为天然环境,故诗人常有天人合一的追求。
而在现代,中国乡土的普遍状况是——虽然还有一些自然环境,具有山水田园诗的产生条件,但都处于无可避免的城市化大潮中。故抒写也随之演变为写景与寄意各半,且寄意多为思辩式,既有对美景的眷恋,也有对日渐被破坏的环境的思虑。还有一部分诗人所抒写的“徘徊在城乡之间的惘然之诗”。[2]
而随着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深化,现代人居于山间林中的机遇越来越小,未来山水田园写作的走向极有可能偏向于表现圆融式的生态景观,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比如现在建筑设计界在提倡“理想城市模式”即兼顾田园山水景观,注重城市与大自然因素的揉合,比如佛山梁园等师法自然的园林景观式建筑,兼具可居可游的双重功能。又如,建造兼有现代生活设施的山居,在顺应周围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使其成为舒适渡假地,同时注重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呵护。这两种圆融式的生态建构
可以说是人的诗意栖居,落实到诗歌上,应是一种禅意之境,在现实与理想中营造胸有山岳、腑生清气式的心灵旷野,随遇而安的禅静之境。
知识的现代性则指对新知识的掌握是决定诗人运用现代技术达成学习与写作的手段。在现代技术的运用上,榕江诗的迅猛发展是一个典型,他们以为平台,利用的即时沟通与随时随地的便捷性——在此之前虽然有QQ的存在,但远不及的即时交流——与公众平台随时发布、转发的传播强度及广度。该诗的典型性在于其利用新技术所达到的即时互动与互助。这一点在后面关于“粤东诗的地域特征”再述。
认知,是对事物的认识,包括上面所说的掌握新知识和对新、旧事物更替的知晓与理解,并重新赋予其诗意。比如通常我们说新晒的被子有阳光的味道,在原来的写作中,我们会偏向于赞美阳光所赋予的温馨,但有研究告诉我们,那个味道是螨虫被太阳烧烤而发出的味道。当我们掌握了这些信息后,显然不可能再简单地把它作为阳光味或螨虫味来对待,而是对其进行重新的命名,这种命名便是你自己应用于诗中的、有别于他人的独有语象。另外,还有语言与喻体的现代转换,比如鸳鸯在古代被作为成双成对的借喻体,但鸳鸯现在已列入世界濒危鸟类名录,若把它们放在现代诗中则显得陈旧,有隔阂之感。如果把它置换成一对勾颈的呆头鹅,岂不更亲切有趣。
二、粤东诗的地域特征
粤东诗包括梅州的“故乡诗”、揭阳的“榕江诗”、 0
潮州的“韩山诗”、汕头的“濠岛诗”和汕尾诗。各个分支诗既各自独立,又互相交融。粤东本土诗阵容与写作水准比较整齐,创作总体上走雅正的路线,题材上具有向心灵拓进的共同倾向,可以说并没有哗众取庞式的突兀写作,而是注重诗思与技艺的磨合,同时也形成了各自的独特之处。这是注重传统文化的潮汕地区所具有的、潜移默化而形成的优点,但同时也容易使人耽于四平八稳,若能
在现代性转换、题材与难度上尝试更多探索,将使诗歌具有更加宽广的维度与新质。近两年来,随着网络的发达与的风行,诗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助促进了新质的萌生与维度的丰盈,使本来地处“省尾国角”的粤东地区的诗歌呈现了活跃的景象。粤东诗歌在长期的酝酿与近期的萌发中,形成了地域特征的雏形,即基于现代技术运用的互助性、基于民刊的民间性与族认同的粘合性。
近两年,的兴起使粤东诗的互助性特征益发明显。各个分支诗都有各自的,诗人们在其中交流心得,赏析好诗,并常发起同题诗写作。自觉形成先行者带后来者,老诗人帮助新诗人的风气,通过现代技术的即时传播性,达到隔空互助的良性发展,这在榕江诗的“揭阳新河流”中表现犹为明显。
榕江诗的形成以2004年出版“对揭阳地区的现代诗创作来说具有破冰意义”(评论家温远辉语)的揭阳诗人诗选集《导火线》为肇始。再到2005年由雪克发起,阵风、林馥娜、胡童共同参与创刊的《南方诗报》,以论坛和报刊相结合的方式在诗界引起广泛影响,虽然后来因经费及人员变动等多种原因停刊,但这份既注重著名诗人作品,又兼顾新人处女作,同时注重理论建设
的民刊对揭阳新诗的建设起着深远的影响。2013年的新选集《剥洋葱》再一次呈现了揭阳地区诗歌创
作的水准和最新的阶段性成果。一个地区的创作如果能够形成一个相互促进、和而不同的体和氛围,无疑会对创作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2015年由雪克、林馥娜主编的《大潮汕女子诗选》则集结了揭阳、潮州、汕头、汕尾四地的14位女诗人,使这一地域体得到了呈现,并从而引出了更多沉潜的女诗人,合成一股旺盛的创作力量。这一体组成了新河流的主要成员,并不断加入更多新生力量。揭阳本土诗的雪克、阵风、孟夏、蔡小敏、林程娜、程增寿、胡童、陈江涛、温科英、高淑琼、曾庆礼、梁彬、罗少杰、杜可风、潘舜霞、赖俊文等都在其中;还有揭阳籍的唐不遇、谢小灵、杨泽芳、古草、画眉、林旭埜和笔者,潮州的姚则强、余史炎,潮州籍的世宾,汕头的黄春龙等,组成了一个创作比较活跃的体。
粤东诗的另一特征为民间性,这些分支体的形成都基于民刊的同仁集结,且民刊都为民间自发、诗人主编,并无官方扶持背景。比如1986年揭阳诗人温远辉、林继昌和刘子乐创办的《啤酒花》;1989年在梅州创办的《射门诗刊》,现随主编黄新桥移师于广州;1997年游子衿在梅州创办的《故乡》;2003年在汕尾创办,由杜青主编,王心洁、林馥娜、黛眉参与编辑的《蓝风》诗刊;2004年由黄昏在潮州创办的《九月诗刊》;2005年在揭阳创办,雪克主编的《南方诗报》;2007年程增寿、黄春龙等几位粤东诗人创办的《粤东文萃》和2015年11月出版,由程增寿任总策划、黄春龙任主编的年鉴类《粤东诗歌光年2013-2014》,全都是诗人自筹经费、自办活动,这些诗歌义工对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