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月夜》教案及原文赏析
1.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月夜》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
  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美。
  3.体会诗人坚强不倚的独立性格和奋斗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体会“我”这一形象及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方法:诵读法、想象法、小组交流合作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朗读音频以及作者的写作资料。
  学生:诵读诗歌,解决生字词,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营造情景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张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说说你在图片上看到了什么?(ppt播放图片)(月亮、夜晚等)
  由此,你能联想到我们学过的哪些诗句?(可能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绘月夜晚景的诗歌,它并不是古诗,而是一首由白话文写的新诗。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沈尹默的《月夜》。
  二、初读诗歌,读出节奏
  1.出示学习目标,齐读,明确重点。
  2.比较新诗和古诗的区别。
  这就是沈尹默的《月夜》,同学们,第一眼看到这首新诗,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与古诗相比。(语言通俗易懂、字数自由、没有讲究严格的押韵等)
  3.朗读诗歌
  (1)生自由朗读。
  (2)指名读。学生读的时候,师明确诗歌重音。“我”“顶高”“立着”。
  (3)播放录朗读视频,要求学生注意重音和感情。
  (4)男女比拼读。
  (5)配乐齐读。
  三、再读诗歌,感受意象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诗中选取了哪几个意象来一起构成这幅月夜图?这些意象各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意象——霜风、月光、树、“我”。
  霜风:刺骨的寒风。听觉:突出风的大、猛烈。
  月光:明明的。视觉:突出月光的明亮,给人以希望,使黑夜变得温暖许多。树:高大。传统文化中有遮蔽、保护的作用,同时也代表着传统、固执。
  “我”—不依靠。
  四、精读诗歌,感悟主旨
  1.补充背景知识,探究意象的象征意义。(多媒体播放视频)
  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诗人向通过这首诗歌向读者传达出自己怎样的感情呢?请同学们结合“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以4/6人为以一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明确:“树”在传统文化中有遮蔽、保护的作用,同时也代表着传统、固执。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2.诗文主旨
  在那个时候,具有这种追求思想自由,人格独立,个性解放的青年知识分子不仅仅是沈尹默一人,还有很多比如胡适、陈独秀、李大钊等等,都具有这样的思想。所以说,《月夜》不仅作者沈尹默具有这种进步思想,也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强大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五、拓展延伸,仿写诗歌
  1.仿照本诗,自选一种景或物,写一首优美且富有哲理的小诗。
  2.分享一首小诗《自信的力量》
  六、布置作业
  搜集同时期的其他新诗,读一读,试比较它们的异同。
2.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月夜》教案 篇二
  一、新课导入
  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白话诗九首,开创了中国新诗的先河。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他发表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这首诗在文学地位如此之高,它到底具有怎么样的魅力呢?
  二、作者简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代表作《月夜》《落叶》《三弦》等。
  三、背景资料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出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月夜》便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四、细读感悟
  1.读出节奏;感受意蕴。
  2.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绘出来。
现代诗赏析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3.如何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表面上写的是一个冬夜,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实则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注: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实则运用象征的手法,蕴含深沉的情感和思绪。)
  4.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
  要点:“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5.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强大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月夜》教案 篇三
  教学三维目标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结合写作背景,理解短诗的主旨和情感。
  2.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的主旨。
  3.体会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或对友人的深切追思。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感悟叙事、体味抒情。
  难点:
  理解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首诗,就是一幅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今天让我们走进杜甫,学习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会他的感情吧。
  二、初读课文
  1.作者简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五四前后在北京大学任教,历任北大教授、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北平女子文理学院院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馆馆长、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等职。沈尹默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但后来长期写作旧体诗词,有多本旧体诗词集问世。其部分新诗收入《秋明集》,主要新诗作品有《月夜》《落叶》《三弦》等。
  2.背景链接
  《月夜》是现代诗人沈尹默于1917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也即是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三、精读
  (一)诗歌朗读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绘出来。
  【交流点拨】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2.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体会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交流点拨】霜风月光高树,寥寥几笔就把三个意象勾勒出来,又使诗中的我的卓然独立的形象,在霜风明月的一吹.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
  (二)整体感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自主赏析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