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抒情方法有哪些
抒情,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表达方式。它和记叙、议论、描写、说明同为写作中不可或缺的手法。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抒情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小学语文抒情方法
一、直接抒情:情感清晰,揣摩透彻
直接抒情常常有以下两种表达方式:
热烈奔放的直接抒情。这种抒情方式,是指作者炽热的感情如火山喷发,在不可自制时让自己的情绪倾泻而出。郭沫若的《天狗》,作者极度夸张了“天狗”那种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气势,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作者不可遏制的彻底毁灭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满腔热情。
深沉含蓄的直接抒情。如郁达夫的《怀鲁迅》中奔丧的一段“这不是寻常的奔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作者带着深沉的思索直抒胸臆。
直接抒情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①抒情要真挚热烈。“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对所要歌颂和赞美的东西感受越深,所蓄积的感情才不能勉强,不能“为赋新诗强说愁”。只有抒发的是真实的情感,才会感染人,激励人。
②抒发的情感要生动、具体。“情随事生”,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感情的强弱程度是不一样的。人的情感也是在变化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各有归类,又各有强弱层次,因而在抒情时,要避免概念化的、公式化的、呆板化的、空洞化的抒情。
③抒情要积极健康,人的情感健康。人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在写文章时,要选择那些积极向上的、健康进步的、使人振奋的情感来抒发。
二、间接抒情:情感朦胧,理解迂曲
间接抒情是一种依附于事、依附于理、依附于景的抒情,也即通过叙述、议论、描写的方式来抒情。间接抒情可分咏物寓情、借景抒情、即事抒情等。
(1)借景抒情。即作者把自己或抒情主人公因某种际遇而获得的强烈感受渗透到精心选取的景物中去,通过对景物的点染描绘,将主观感受显现出来。这样,虽然展现在读者前面的是一幅幅“自然景致”,但这景是缘于作者或抒情主人公之情而布的,因而也就多少失去了它的自然本性,而带上了主观彩。看似写景,实为显情,以形成与所作人物、事件相谐的情绪氛围。
(2)咏物寓情。通过对具有象征意义的客观事物的描绘来寄寓作者自己的感情。此法与“融情于物”有所相同,即都有要通过某种事物来抒情,但也有区别,此法重在“寓”,即所写事物应具有象征意义。其特点是只描写对象,一般不出现抒情性的语言,作者的感情完全寄寓在对物象的具体描绘之中,通过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委婉曲折地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运用此法应注意:要抓住事物某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特征来写,从立意出发,有所选择取舍,使形象性和暗示性统一起来。
(3)即事抒情。在事件的叙述过程中,随着事件的展开,不动声地将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感情渗透融会在叙事之中,让读者自己去体味、思考,这种融情于事的笔法就是即事抒情。由于不是专门的抒发和渲染,既省了笔墨,又使文章真实简练、含蓄蕴藉。
此法要点是:①在题材的选择上应侧重选取“关情之事”,即生活中那些使自己激动不已、感慨良多的事,特别是那些蕴涵着真挚情思的动人细节。②语言是抒情成败的关键。即事抒情,既要把事情完整地陈述出来,又要将自己的情感融会其中,并在叙事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读者的想像力和感爱,使他们参与到事件中,真切体味作者的深意,这就要求作者有较高的语言修养,善于运用生动简练的语言写成文情并茂的文章。
间接抒情还可以通过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方法结合表现,或与直接抒情结合使用。
间接抒情要注意以抒情为目的。借事传情/借理生情或借理喻情都是抒情的手段,如果情不胜物,那就本末倒置了。
三、情景交融:景中见情,情溢景里
情景交融指作者在描绘景物时,情景妙合,水融的抒情方法。它是借景抒情最为理想的艺术境界和效果,这种艺术境界和效果要在写景抒情的作品中表现为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景情结合。这种交融是了无痕迹的情与景会,水融,相糅相衬。
为了借景抒情,用景物赋予情感以形体,增强情感的形象性和感染力,作家对自然景物在
抒情文章审美感受和形象描绘中,必须“以我观物”,融情于景,使“物皆着我之彩”,成为作家“心灵的图画”。自然景物形象的多变化,人的境遇、审美能力、趣味的差异以及审美观点的不同,决定了感触所生之情的多样性。俗云“年年岁岁有花开,岁岁年年花不同”。
四、叙事出情:事里含情,情事相融
叙事出情指通过叙事传达感情的一种最基本、最常见的抒情方法。情由事发,事为情之母体。为了使复杂抽象的感情具体化、客观化,通过叙事抒情交代介绍感情产生、形成的因由、类别、强度,使感情有所依附。叙事出情,属间接抒情的重要一类,具有很好的抒情效果。事和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叙事性作品中,交代事件、描述情节是主要的,事件、情节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决定作品的布局结构,发布交代清楚其始末、过程,并要求有条不紊,符合顺序。
五、咏物言志:物象鲜明,情感深沉
咏物言志指作者在生活中对某一客观景物有所感触,于是把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寄寓在这一景物之中,通过这一景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抒情方法。
咏物言志,既有物象,又有情志。情志因物象而显得具体,能够取得可感触的效果;物象因情志而饶有韵味,可以起到动人心弦的作用。二者相融相会,相映生辉。文章通过具体的形象和生动画面表现情志,而显得内容丰富、蕴含深远,使读者能从中受到感染和启迪。运用咏物言志法要注意:①要准确地把握客观事物和特征,给以逼真的描绘,使事物的内情与外形达到统一。②抒怀应紧扣外物,缘物生情,有感而发,不能架空抒怀、漫无边际或无病呻吟。③咏物是为了言志,言志有助于咏物,也就是说作者所选择的客观对象与作者所表达的主观感情必须契合交融,在画面中注入激情,在文辞中潜含哲理,从而给人以艺术感染和思想教育。
2小学语文抒情方法
一、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指在作品中不用借托其他方式,直接表明内心的喜怒哀乐、爱憎褒贬,这是抒情散文常用的抒情方式。直抒胸臆的文章感情强烈,节奏明快,气势奔放,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李密的《陈情表》,《古文观止》评论它是“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
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这情真意切的陈诉,不仅仅是作者对朝廷征召的委婉推辞,更是他至孝之情的由衷流露。
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就是不直接抒发对人、事、物的感情,而是或在叙述时加上自己主观感情彩,根据感情的变化来叙述,使读者从叙述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的感情;或在议论中,表达强烈的爱憎褒贬之情;或在描写的过程中,渗透自己的情感。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叙事抒情。主要特点是把思想感情融入文章所描述的事件中,凭借感人或让人愤慨的事件抒发感情。对于这种叙事散文,叙事写人不是真正目的,抒情才是其要义。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作者睹物思人,这简短的两句交代中有多少悲伤蕴含其中啊!夫妻的恩爱历历如在眼前,植树的情景宛在昨日……真是言简意赅,感情抒发到了更好。
2、写景抒情。这种写法移情入景,借景抒情,看似写景,实则抒情。即将主观情感融入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中,使描写对象具有浓郁的主观情调。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创造意境的重要手段。
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将自然界的“客观彩”――故都的秋,与郁达夫内心的“主观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抒发了作者向往、眷恋故都的秋的真情,流露了深远的忧思和孤独。他笔下的秋味、秋和秋的意境与姿态都涂抹上了主观彩。
3、状物抒情。这种写法是通过对具体物象的描写,寄托、传达某种情感,常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借助咏物,将情感曲折委婉地透露出来,使文章内涵深厚,情深意远。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从表面看,是对莲花的描写,是对莲花的热情赞美,但是作者为什么不爱菊花和牡丹而“独爱”莲花呢?原来作者是借咏莲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质,来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他笔下咏的是莲,实际上是含蓄地抒发对像莲一样品格的赞美。
托物抒情,选择物象要准确,物与情之间应有某种共同之处,要抓住所咏对象的主要特征,不使人感到牵强附会。
4、说理抒情。借说理抒情是指在写文章时把自己的某种情感融入到对事物或事理的议论和评价之中。它和一般的议论不同,不需要充足的论据和严密的论证,只是用饱含情感的语
句写出自己对客观事物或事理的判断和评价,以达到抒情的目的。此时,理因饱含情感而变得更为犀利,情因蕴含哲理而变得更为浓烈,所作之文更能动人以情,晓人以理,产生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其文之美,正在于后两段的说理抒情:先借对生死问题的议论,表明自己的生死观,抒发时光飞逝、人生短暂的感慨,表达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