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
224    学法教法研究
不休,我说:“大家想想,我们是怎样保持教室卫生的?”孩子们恍然大悟: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保护环境,都不随便乱扔垃圾,那么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四、激发学生读的乐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德育要渗透到学生的心灵当中,单靠灌述是不够的。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我们还必须让思想政治工作走入学生的内心,只有使学生的思想深处发生变化,学生的思想素质才会有实质性的提高。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认为:“一个人的人品养成,即所谓教育,和自由阅读是有深切关系的。”读书既充实了知识,又陶冶的情操,思想的火花也往往在读书中迸射出来。因此,我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组织学生开展了有意义的读书活动。一是定要求,每人每学期至少读一本书。目前,市场上书目种类繁多,通俗、武打、言情小说充斥市场,为了避免学生读到这些不健康的书籍,双休日,我和同学们一起去书店购书,同学们可以根据
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天文、地理、历史、法律、自然、散文、诗歌、小说、纪实等
各方面的书籍。二是召开书评会。李梅在书评会上说:“读完《红岩》后,我对什么是革命英雄主义和什么是革命乐观主义有了真正的认识。”因为意外事故造成残疾的闫军同学把保尔的名言当成了自己的座右铭,树立了自己的精神支柱,建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把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把枯燥无味的言语说教变为灵活多样的形式表现,有机地把德育教育渗透于教学中。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真正饱满润泽的课堂,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真正全面发展的学生。
参考文献:
[1]穆朝荣.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考试周刊.2012.68
[2]江琼.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课外语文,2013(16)
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礼”排在第一位,与现代教育先驱陶行知先生“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的思想无比契合,可见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德育工作是小学生教育的重中之重,随着文化建设的深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被社会各界人士所认可。而优秀传统文化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崇尚文明礼仪
、诚实守信、尊亲孝亲、惜时守时的元素不胜枚举,所以小学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小学生班主任在小学生德育教育中应当充分发掘传统文化的精髓,让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重新焕发光彩。
一、传统文化在课堂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小学生在课堂学习文化知识时,背诵古诗词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学习项目,由于古诗词朗朗上口,孩子们也十分有兴趣,而中国的古诗词中有大量作品中的寓意与小学生德育教育内容一般无二:如杜甫的《春望》、文天祥的《叹伶仃洋》、《扬子江》等无不是爱国主义情怀的最好诠释,教师在教孩子背诵课文的同时可以深刻的讲解诗词的创作背景和其中诗人的爱国热情;《长歌行》很明确的指出了时间一去不返的道理,教育孩子们要守时惜时;《三字经》中: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的故事都是非常好的德育素材,教师可以延展开来教育学生孝敬双亲,温良恭让。还有很多成语故事比如程门立雪、刻舟求剑、买椟还珠等都蕴含了丰富的德育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从这些故事中领悟德育教育的深刻含义。
二、传统文化在课外活动中的德育渗透
组织学生开展校园的课外活动是小学班主任老师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有不少适宜学龄儿童开展的传统文化项目,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茶道、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歇后语、成语等。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优秀的传统文化既是天然的载体又是丰富的资源库。例如京剧传统剧目《杨家将》、
《岳飞传》都传递了保家卫国的崇高信念,梅兰芳大师为了不给日本人唱戏蓄胡须的故事也彰显了伟大的
爱国主义情怀;而传统的茶道可以教会孩子们很多礼节和礼仪;围棋、书法等可以锻炼孩子的耐心和团队观念;民族音乐、民族戏曲、曲艺等可以通过基本功练习让孩子理解“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坚持不懈的道理;对联、灯谜可以锻炼孩子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书法、国画还能帮助小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同时一些爱国画家的事迹和作品也能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可以举办一些传统文化项目的比赛,如灯谜、国画、曲艺等,运用这些传统文化为载体,让孩子在领略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加孩子的团队意识、动手能力,彼此尊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做为小学的班主任老师同家长的有效沟通协作,在家庭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也是小学生德育的重要环节,优良的传统文化在这方面也有很多的发挥空间。
中国有许多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清明、重阳、中秋节等,教师可以和学生家长共同为孩子讲解节日的由来,同孩子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民俗活动比如:剪窗花、春节包饺子、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做月饼等,以此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培养孩子从小热爱劳动的优良习惯。这些节日和民俗背后通常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含义,在进行节日介绍和民俗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言传身教孩子能领会增强责任感,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以及团结协作等。同时还可以和家长一起通过正确的宣讲让孩子远离封建迷信活动,从小让孩子树立崇尚科学远离迷信的意识。
还可以布置一些学生和家长互动的活动,比如让孩子回家为父母泡功夫茶、重阳节为爷爷奶奶洗脚等,以此来教育孩子要尊老敬亲。还有一些玩具比如:风筝、陀螺、毽子、空竹等也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要求家长同孩子一起制作、玩耍,不但能增强孩子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感情,还可以让孩子远离平板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让孩子的兴趣爱好更为广泛从而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小学教育尤其是小学德
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
陈雪敏
(肇庆市德庆县德城镇第一小学  广东  德庆  526600)
【摘要】小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比成人更为强烈,对于知识的渴求也比成年人更为迫切,小学生如同一张白纸,用怎
样的人生观、世界观去影响他们,对于他们的成长和未来至关重要。小学生德育工作是小学生班主任的一项基本任务,相较于喋喋不休的说教,巧妙的利用一些故事、课外活动来引导孩子,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茶道、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歇后语、成语、节日、民俗活动等等,无疑为我们的这一思路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和载体。教师如果可以根据德育教育的目标,通过不同的方式将德育教育同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的融合,必然能够实现德育教育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双重效果。【关键词】小学生德育  传统文化  班主任【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1-0224-02
德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
学法教法研究    225
育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班主任老师应该在小学生德育过程中深入发掘巧妙运用,通过文化
教育、课外活动、家庭互动等形式让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各个角落,在帮助小学生树立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可以让小学生从小就对几千
年中华文明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学生身为华夏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为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打下坚实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小学生读书手抄报[1]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许爱英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如何在本职工作中渗透与实施德育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提高学生思想素质
初中语文教材包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思想和哲理,正确深刻地理解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想和哲理是充分发挥育人作用的关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就是接受语文德育的过程。在初中阶段,许多文质
兼美的课文孕育着丰富的育人因素。它们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或寓理于情,形成一种浓厚的情感气氛,使学生在潜意识中受到了美的教育与启迪。
如北魏郦道元的《三峡》、唐代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这些古今山川景物记,能让学生领略到中华河山的壮美,激发他们身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因此,教师应抓住这些特征教会学生睹物思情,触景生情,因事激情,知理明情。又如《紫藤萝瀑布》、《敬畏自然》、《生命生命》、《谈生命》、《热爱生命》等课文能让学生意识到善待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对待生命要有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在课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孔子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入世思想以及孟子的民本思想;可以认识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的抱负。还有许多美文如《论语》、《孟子》、《我的母亲》等可以让学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以及学到为人处世的原则。
二、抓好语文课堂点拨,重在德育自然渗透
从本质上看,语文教学活动是一种以认知活动为载体的情感活动。语文的这种情感和道德因素的天然结合,使语文成为了德育的一个有效载体。加强德育渗透要重视语文课堂,教师在授课中要适时诱导点拨,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升华为自己的内心体验,最终转化为自身修养、道德情操的形成,实现我们的育人目的。
如反复朗读课文。我们要引导学生从“读文”入手,进而达到“悟道”的目的。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学生可以感受语言的优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更容易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从而受到熏陶、感染。如《出师表》一课,文中大多为对称短句,且长短句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或语气恳切、语重心长,或声音低缓,表情沉重。学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更好地了解、接受、感触、欣赏诸葛亮的忧国忧民之心。朗诵优美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发现美,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沁园春.雪》这首词,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领会词的意境和情感,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感受到无产阶级革命人民的伟大,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他们为建设现代化而努力学习。
三、文为心声,充分发挥作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关键是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文为心声”,在写作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渗透德育教育,对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教师要以作文教学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学会疏导自己的情感,从身边琐事中去体味市井百态,关注社会,感悟人生。
如,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提倡学生敞开心扉,写日记、写随笔。
“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观察是真实的基础。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观
察生活的能力,使学生作文“有米可炊”,从生活中发现新事物,获得新感受。“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例如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的变化,家庭生活的变化,激发学生描写这些变化的愿望,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又能有效地提高作文能力,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渗透思想教育。其次,引导学生敞开心扉,写真情实感,说真话。我们就能真正窥探到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深入到他们的心灵,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又如,在作文命题与审题中育人,明确德育导向;在选材布局中,把握德育契机。作文的命题对学生的写作思路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应结合社会、人生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认真地设计命题,引导学生确立积极健康的写作思路,启发他们寻生活中的真善美,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巧妙地进行德育。
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真挚情感
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教育的延续和深入,也是语文教育中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教师还可结合所学课文,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情况,利用课余时间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如征文比赛、手抄报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读书竞赛、收集简报、讲成语故事等,不定期地举办辩论会、开讨论会、演讲会。这些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又能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从而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与
爱国情怀。同时教师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各种名人名著,如《青春之歌》、《平凡的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等等,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准语文思想教育中的切入点,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求学知礼的乐园。
参考文献:
[1]王玉国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初中语文德育教育渗透分析《学周刊》2016年26期
[2]许战平浅谈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必要性《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年35期
[3]夏博书语文德育之我见《华章》2011年24期
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与实施
陆凤莲
(南宁市邕宁区那楼中学  广西  南宁  530205)
【摘要】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高尚品德的重要途径。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教育因素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促进知识理解的同时更好的把握文章主旨,从而使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彩与张力。本文作者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多年,现就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渗透与实施德育教育进行了阐述。【关键词】初中语文  语文教学  德育渗透【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1-022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