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标点符号用法学习十:破折号(──)
破折号(──)
破折号是一种标号,它的作用是:引进对前文的注释、说明,表示声音的延长或中断,表示意思的转折或话题的转换等。
破折号在文中的应用形式有三种:单用,双用,多用。
破折号施用的范围很广,具体用法繁多,现选择一部分常见的加以叙述。
一、引入对前文注释、说明的语言。例如:
1.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好儿子在岛上留下了一样美好的东西──鲜花。
(小学《语文》第八册《基础训练5》)
2.我赶到学校上完课,跟孩子们聊了一会儿,再拿邮袋,又重了许多──除了新收上来的一叠作业本,还有干酪、杏干、苹果,许许多多好吃的东西。
(小学《语文》第八册《女邮递员的信》)
例1中的“鲜花”是对前文“美好东西”的注解,用破折号引入。例2中的破折号引入了对前文“重了许多”的说明。再如:
3.小朋友,你知道这雾凇──树上的冰花是怎样形成的吗?
(小学《语文》第九册《基础训练3》)
例1例2中注解和说明的内容是到句尾结束的。而例3则不然,对“雾凇”的解释到“花”这里结束。这就体现了破折号的一种功能──折断原文,引入注解、说明。
二、延声作用。表示某种声音的延续,表示人物语言的拖长。例如:
4.哗──哗──
一束束浪花像问号,
在问孩子想什么?
(小学《语文》第四册《看浪花》)
5.大家就随着女老师的手指,齐声轻轻地念起来:
“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小英雄雨来》)
例4的破折号,标示海水声音的延续。例5中的破折号,标示读书声的拖长。
三、标志说话的中断或停顿。例如:
6.“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小学《语文》第九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例6是“我”与“伯父”的对话,“那怎么──”是“我”对“伯父”的话产生了疑问时说的半截问话,原义应该是“那怎么又扁又平呢?”“我”没有这样问下去,中途打住了(中断),用破折号标志“我”的话既没有完,也没有说下去。
四、标志转折。破折号的作用有哪些破折号引入的内容与前文发生了转换。例如:
7.40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
(小学《语文》第十册《跳水》)
8.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彩: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身上。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林海》)
例7先说时间,然后转向“大家”对这“40秒钟”时间的心理感觉,中间用破折号标志话题发生了转换。例8中,提示语是彩,后文应该围绕“彩”来叙述,“花”“蝴蝶”都是彩,然而又
转到了蝴蝶的行为上来,话题发生了转换,用破折号标志。
五、兼代提示下文或总结上文,相当于冒号的部分用法。例如:
9.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
(小学《语文》第九册《挑山工》)
10.古铜的脸上镶着一双亮光闪闪的眼睛,尖尖的下巴上飘拂着花白胡须。他高高的个子,宽宽的肩膀,说起话来声音像洪钟一样响亮,走起路来地皮都踏得忽闪忽闪的。一只黄毛大狗老跟在他的后面,寸步不离。──这就是我从前初到隅庄,老水牛爷爷给我的印象。
(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十册《老水牛爷爷》)
例9中破折号兼代提示下文,例10中的破折号兼代总结上文。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破折号提示下文或总结上文”不是破折号的根本功能。从例9和例10我
们可以看出,破折号在这里还有表示转折的作用。如果将例子中的破折号换成逗号或冒号,“转折”功能就无法得到体现。同样,如果我们把“提示作用”当作破折号的本质功能,在有提示的地方就去施用它,那就会犯滥用破折号的毛病。在既要表示提示,又要标志转折(或注释说明或延声)的地方,选用破折号才是正确的。
六、标志意思的跃进或事物的发展过程。例如:
11.团结──批评和自我批评──团结。
(见199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
中《常用标点符号用法简表》)
12.妈妈的话强调了一点:算术有用──数数挖坑──容易到。科利亚虽然也依照妈妈的做法行事,结果却相反:数数挖坑──不到──算术不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