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中排名
题号
题目
选项\人数
备注
1
怎样看待三好生荣誉
B\15
少部分荣誉饥渴者有选A倾向但不在受访者之列
2
设立班干部的主要目的
B\13,A\2
老师一致认为B是主要目的
3
是否赞成分快慢班
B\6,A\9
4
是否赞成考试公开排名
B\1,A\14
受访高中生一致赞成考试排名
5
是否用奖励方式激励孩子成绩
B\9,A\6
受访者对奖励的概念理解不同可能导致偏差
6
常见奖惩制度
C\1,全选\1
3,BC\1
7
对现在的教育奖惩制度是否满意
B\5,A\1,C\9
8
认为本地教育模式
A\10,B\5
有部分受访者不明白两者概念的区别
9
精英教育的表现除以上外还有哪些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各种幼儿早教班、EMBA\MINIMBA班的盛行,高尔夫、棒球班,各种收费昂贵的课程培训班的盛行,花重金让孩子进名校,也有受访者提到美国名校出产的名人家族
中小学奖惩制度调查报告
调查表结果:
总结: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的结果,各年龄段的受访者一致认为三好学生等荣誉是对自己实力和付出最好的肯定,但在访问小学生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患有荣誉饥渴症,认为得到“三好学生”称号可以让老师重视,让其他同学崇拜,也有部分家长激励手段诱导所致。通过访问小学生了解到家长会承诺如果孩子得到了“三好生”的奖状,就带孩子出去旅游、奖励奖品和增加压岁钱,从而助长了学生对三好生荣誉的渴望,从某种程度上使得三好生变味。据就读小学六年级的表妹表述,班上有很多同学为争夺“三好生”荣誉展开激烈交锋,各种拉票行为风行,有同学以公正客观角度认为好友没有资格当选“三好生”没有投票而被同桌告密,于是好朋友就此与他绝交,各种社会化的功利行为比比皆是,充斥在小学校园的每个角落,扭曲了公正与可观的尺度,连纯洁的友谊也变得如此脆弱。如是一般,评选“三好生”就变得毫无意义。正如表妹所说,她认为评选三好生毫无意义,因为评选出来的三好生很多都是“靠关系”,还有些经常说脏话的捣蛋鬼,这使得“三好学生”的形象大跌,从而失去公信力。
情况相仿的是竞选班干部。有的班干部仗着身份耀武扬威以掌权者的身份管理班级成员,方法不当,并且自身也没有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没有信服力。而老师明知此现象也多次教育过班干部就是没把他撤掉,引起学生的不满。此外,贿选现象也是有存在。据了解,现在的中小学班干部制度可谓五花八门:有选出五名班干常委周一到周五每天轮班全权负责班级事务,常委固定不变或定期更换常委;有按学号轮流担任班长,有自己组团形成班委挑选适合自己的职务轮番担任,也有传统的分职务竞选。据受访的老师的表示,设立班干部的最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能力给同学设立榜样,虽然协助老师管理班级也占一方面。但现实操作中,可能老师因为班干部轮换制操作繁杂和对班级管理造成不便而采用固定班干部制度,忽视了学生对担任班干部的强烈诉求。据了解,对于从未担任班干部的学生,特别是了解自己内向倾向而需要口才和组织能力锻炼的同学,他们对参与竞选没有信心,而迫切希望老师能通过轮换制给自己一次锻炼的机会。
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分快慢班是因材施教的体现,有利于教学安排,有少部分不赞成,认为对部分同学不公平,造成自卑心理。同样绝大部分受访者赞成考试公开排名,认为能客观体现学生水平,激励学生奋斗。特别是高中生一致认为如果说考试公开排名就说侵犯隐私,
使自尊心受到伤害是荒谬和幼稚的行为,尽管90后的一代是个性强烈而自我保护意识强烈的一代。高中生清楚地明白应试教育是他们无法改变的现状,尽管深受其害,但现实就是如此,他们已经学会适应。他们说的很好,当今是个竞争尤为激烈时代,处处讲究竞争和适者生存,教育也不例外,有竞争才会有拼搏的动力,公开排名,公开竞争,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对于那些无法接受落后现实和打击的体就是一种挑战和淘汰,这点挫折都经受不起,以后怎么经历社会更加残酷的竞争,说得更严重一点,叫无法接受自我,一个连自我都无法接受的人,如何去接受生活。因此,他们认为考试公开排名和分快慢班一方面适应了中国教育体制,另一方面教会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接受自我和面对竞争。
关于对成绩进退步的奖惩,大家理解的范围各不相同。从家长的以成绩调节上网看电视时间、金钱奖励、物品奖励、旅游奖励等一系列方式到老师的精神奖励、物品奖励,方式各不相同,激励效果也有所差别,随着激励手段的不断更新,孩子的胃口不断增大,满意度不断下降,学习成绩变成了更新换代频繁的商品,在学生和家长之间进行不断进行交易。孩子的心里预期和诉求,家长优越的经济条件和激励手段,这分明是赤裸裸的交易,是给孩子从小灌输经济学原理还是让孩子为与智商和能力毫不相干的一丁点儿分数痛苦地学,让学习变成一种外在的迫力,姑且称它为外在的动力吧。那么,有没有更好地激发孩子内
心对知识渴求的冲动呢,无关分数,也无需废寝忘食,只是纯粹的投入所爱的领域……教育体制的现状已无法改变,那么家长们是不是可以换一种思维?
有受访者不明白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概念,我认为,实际上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经历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这是关于学术对精英教育的界定。从学术界定的角度看,只有高等教育区分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对于之外的中小学教育根本沾不上边。但撇开学术的概念,精英教育却无处不在。某某精英教育培训班,某某EMBA(EAERLY MBA)MINI MBA幼儿精英培训班,某某皇家日式棒球、美式高尔夫培训班,只要打着精英的旗号,一切的存在都变得合理正当而饱受推崇。为什么?因为社会公众的精英观念:“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成为精英”!好吧,成为精英的观念并没有错,但是精英是速成的吗?各种收费高昂的短期精英培训班打着速成精英的旗号大行其道、招摇撞骗,正是了公众了精英观。再者精英不是物质富足的堆砌,而必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公民意识,如果只是羡慕精英优越的物质生活而忽视了精英的核心价值所在——精英对社会肩负的责任,那么完全是对精英的误读,中国的父母现在给孩子灌输的精英观很少具有这种内涵,当然这是个现实的问题,正如中国的慈善事业相比国外。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名校造就了美国显赫的家族,包括一大批掌握国家机器的精英团队,国
外条件优越的家庭网网让孩子去非洲穷苦的国家体验生活,地位显赫的家族网网让孩子深入了解民众的生活,而中国的有钱家长们给孩子报棒球班、高尔夫班,上贵族学校,从小让孩子拥有“准精英”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我们的名校择校,大批大批的家长背着大把大把的钞票往名校门内蜂拥而入,认为让孩子进入名小学、名初中就能为孩子的精英梦垫上一块砖。每个人一路上做着精英梦,从小学到高中,到大学,然而,大学的大众教育放低了门槛,步入社会的就业又不断抬高门槛,不到满意的工作,或始终到达不了社会的顶层,于是精英梦破了。看起来似乎高等教育实行精英教育的时候就业情况要好的多,因为从高校出来的都可以算是精英吧,那这样说来是大众教育的错吗?大众教育给了更多人成为精英的机会,但哪有人人都成为精英呢?
因此,与精英教育或大众教育无关,是公众急功近利的心态扭曲了精英观,一路睥睨着孩子的成长,从EMBA、“三好生”、班干部、成绩上下、年级排名到各种奖惩措施、名校择校、各种精英培训班,捆绑着孩子的快乐或痛苦,成长与未来,而你我都无法置身事外。急功近利似乎是赶英超美的浮夸风的残余蔓延,或者说中国百年的屈辱史烙下的病根,因为落后就要挨打;另外根据公众的精英观——成为精英就可以拥有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不难判断还有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不愿再忍受贫穷和困苦。因此,要公众
改变急功近利的心态实在困难,一是我们还不够富裕,二是“落后就要挨打”的确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三是中国的精英观从古代的科举一直延续到今天,根深蒂固,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或者已经上升为一种信仰了,难以动摇和改变。没关系,我们可以等待,正如中国在100年内都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观念有时能够引领时代的步伐,有时跟上时代的步伐,有时落后于时代的步伐,没关系,能跟上就好,只要被精英观驾驭未来的孩子们能有时不时喘息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