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2020.05|
进入新时代,我国纪录片在美学上的走向已转入精英纪录片对人文的思考和大众纪录片的平民化视角。一味客观的再现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纪录片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是当下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面对互联网时代多元的纪录片市场,美食纪录片如何才能脱颖而出,凭借自己大众化的美食文化优势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互联网时代美食纪录片的创新策略
(一)互联网时代美食纪录片创作方式的创新
1.丰富细腻的现场化镜头语言
我国早期纪录片的镜头运用大多千篇一律,循规蹈矩,以固定镜头为主,辅以大景别,从而展现事情发展的全貌。这样的手法在如今快节奏的互联网时代已经很难吸引观众眼球。《人生一串》以其丰富的现场化镜头语言和巧妙的拍摄技巧,不仅高度还原了烧烤过程,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还将烧烤这一看似随意的行为赋予了烹饪美食的仪式感。
《人生一串》中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将食物跟食客描摹到极致,塑造了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肉串在火焰的灼烧下滋滋冒油;焦香的烤猪眼刚端上桌,心急的食客一口咬下汤汁四溅;油腻腻的嘴里咀嚼着
裹满孜然的羊排……这些充满诱惑力的画面不断刺激观众的味蕾,促使唾液加速分泌,营造出很强的代入感,仿佛带领观众亲身坐在烤炉前眼看着烤串被如狼似虎的食客们一扫而空,让观众垂涎三尺。为了还原烧烤摊的真实经营过程和食客享受烧烤的真实状态,导演还运用了大量抓拍镜头,不论是食客品尝美食时的一脸满足,还是摊主制作美食时的一丝不苟,,都突出了这部纪录片最根本的特点——真实。
2.不拘一格的快节奏叙事手法《人生一串》每一季有6集,每集时长30—45分钟不等,每集会讲述5个不同烧烤店的故事,这样每个店大概五六分钟的体量造就了其快节奏叙事的创作手法,适应了互联网时代快速浏览、信息碎片化的特点。节目的剪辑风格简洁明快,毫不拖沓,将烧烤的紧张感、分寸感拿捏得恰到好处。
之所以说它不拘一格,是因为这部纪录片的叙事手法不同于传统纪录片和其他美食类纪录片。首先,它从街头烧烤这种小视角取材,以小见大,更容易讲出打动人的好故事。其次,它每一集都采用“美食制作+
人物故事”的双线叙事手法,深入挖掘事物背后的故
美食文化事。最后,创作者用“绘圆法”搭建整部影片,不同素材向“圆心”汇集突出一个主题。虽然食物品种相似,食物背后的故事却大不相同,故事所蕴含的情感也因人而异,但这并不影响《人生一串》追求整
部作品情感上的统一。“绘圆法”最终刻画的主题就是影片的题目“人生一串”,一串烧烤之下,说的就是人生。
3.幽默诙谐的市井化文案创作相较于一本正经、平铺直叙的传统纪录片解说词,《人生一串》的文案创作更加幽默诙谐,充满市井气息,京腔说书般的配音辅以慵懒调侃的语气、不紧不慢的语速,使人身心放松、倍感亲切。接地气的解说词成了催化剂,产生可观的相融反应,让食客的口腹爽起来,让用户的情绪嗨起来,甚至比线下面对面的饭局更具餐桌礼仪。《人生一串》的导演并没有跟观众讲大道理,而是融理于情,在温暖的文字描述中将人生的道理传递给观众,丝毫不显得生硬,比如“烧烤重口味,能吃到一起的,都是难得的缘分,敢一起尝试的,都是过命的交情”。
(二)互联网时代美食纪录片传播方式的创新1.以新媒体为主的传播渠道《人生一串》在哔哩哔哩首播。作为中国年轻人文化社区的领头羊、中国“二次元”文化和“宅”文化的代表,哔哩哔哩拥有着极其庞大的年轻人资源,它凭借着对自己的准确定位,在新媒体的激烈竞争中拥有了几乎不可撼动的独特地位。烧烤这种只能满足味蕾却不符合健康标准的食物显然无法得到注重养生的中老年人的关注,因此,《人生一串》凭借自己优质的内容和精良的制作深深抓住了年轻受众的目光,一经上映便迅速走红,为自己的口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多元互动的传播主体根据马克思·韦伯的观点,应该将文化看作一种社会行动,文化正是以开放的方
式构建社会关系①。作为门槛比较低的一种参与方式,弹幕本身就十分有利于观众与影片互动,观众通过弹幕表达自己的情感,确认自己的情感归属和身份认同。《人生一串》第一季和第二季在哔哩哔哩平台都分别累计了上百万条弹幕,每当片尾曲响起的时候,“多谢款待”的壮观弹幕就会霸占整个屏幕。在第二季第一集《您几位啊》片头出现的时候,屏幕上满满的都是“我和××两位”“我和在场的各位”等与影片互动的弹幕,可见当线下大量食客与线
浅析互联网时代下美食纪录片的创新策略及发展路径
——以《人生一串》为例
□刘昕怡
摘要:作为互联网时代下的一部新媒体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在创作方式、传播方式和价值构建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性尝试,有效地提高了美食纪录片的受众口碑,扩大了美食纪录片的影响力。此外,《人生一串》的不足之处也为我们带来启示:唯有立足艺术本位,警惕艺术失衡,不断提升影片质量,并对其做最大程度的开发,才能提高粉丝黏性,使美食纪录片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新媒体;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
》视听研究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