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一、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以及模拟试题
1.阅读欣赏,回答问题。 
父亲留下的书香
    我们这个寻常百姓家,收入不高,住房又小,挤挤巴巴的,连一个书橱也放不下。虽说不是“书香门第”,却有缕缕书香弥漫,这可以从家里的桌上、凳上、床头枕边到处堆放着的书本看出,更能从我和妻子、儿子饭后遐余常常是各人手执一卷昭然可见……这可从我全家人喜欢读书看出来。说起我家的书香,还是我父母传留下来的哩。
    我父亲别无嗜好,就喜欢看书,《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以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古今中外名著,曾使他每每陶醉于其中。可是后来父亲的手中却换成了本本“苦书”,——这,说来就话长了。
    我母亲生我二弟后一病不起,常年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父亲独自挑起了持家的重担。
起先请医生为母亲治病,后来家境日趋贫困,再也没钱请医生了。我们为此忧心忡忡。这时出现父亲床头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不见了,有的是一本本中医和中草药书,——这些就是“苦书”吧。持家劳累之余,父亲就研读这些书,可谓是“苦”不释手。父亲还钻研一本《中国针灸大纲》,边看边实践:替我母亲望诊搭脉,开方煎药,又作针灸。后来连我们兄弟妹也知道在足三里穴位针灸能起到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良好效果。奇迹终于降临了,卧床数年的母亲[竟然、居然、突然、忽然]下床了!母亲慷慨地叮咛我们要秉承父亲的精神。为了给母亲作针灸,父亲常常在晚上先在自己身上的穴位进行试针,感觉针刺麻醉的程度和针尖刺透的深度,然后再替我母亲针灸……母亲的病治好了,她享寿到古稀之年,而操劳一生、挚爱妻子儿女的父亲却在65岁离开了我们!
    父亲留给我们的很多很多,其中就有不绝如缕的书香。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陶醉:________
忧心忡忡:________
(2)读句子,回答问题。 
①“虽说不是‘书香门第’,却有缕缕书香弥漫。”
两个“书香”的意思并不一样:“书香门第”指________;“缕缕书香弥漫”指________
②“可是后来父亲的手中却换成了本本‘苦书’。”
“本本”叠用表示________的意思;“苦书”指的是________
③读文中划线的句子“母亲感慨地叮咛我们要秉承父亲的精神”回答:“秉承”能否改为“继承”?为什么?“父亲的精神”指的是什么?
________
(3)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开动脑筋想一想,假如你就是作者,看到这些情景,你与父亲之间会说些什么?   
(4)短文最后一段“父亲留给我们的很多很多,其中就有不绝如缕的书香。”其中“书香”指的是什么?   
(5)课文第3小节哪些地方写得特别细致,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1)很满意地沉浸在欣赏名著的境界中。;忧愁的样子。
(2)古代读书的人家;父亲爱读书,给家里带来了文化氛围;许多本医书;中药草书。;不能改。秉承多指人的精神方面,本文指父亲的精神的优良传统;继承多用于实物性方面。父亲精神指爱读书,刻苦钻研,勇于实践,肯吃苦耐劳,挚爱儿女,热爱读书,对家庭负责吃苦耐劳的精神。
(3)对话要点: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不觉得苦吗?不觉得累吗?父亲微笑着对这些问题进行回答,进行安慰。
(4)一层意思是说留给我们许多书,另一层意思是说父亲的用他的品格与行动给我们留下了数不尽的精神财富。
(5)两处细节描写,边看边实践:替我母亲望诊搭脉,开方煎药,又作针灸;为了给母亲作针灸,父亲常常在晚上先在自己身上的穴位进行试针,感觉针刺麻醉的程度和针尖刺透的深度,然后再替我母亲针灸……生动形象地表现父亲的热爱母亲、勇于实
践、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2)①、②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解答时要联系文章上下文及主旨来思考。③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把二者做一对比,表达效果方面考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3)人物语言的揣摩是要在细致地了解故事情节,理解人物的处境、性格的基础上来完成得。语言的组织要条理。
(4)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5)这需要对短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掌握才能对文章线索和材料细节描写有正确的理解。文章详写略写安排是与中心主旨有关,一般详写部分与中心关系密切,反之,则与中心关系作用不大。
故答案为:(1)1、很满意地沉浸在欣赏名著的境界中。2、忧愁的样子。
(2)1、古代读书的人家 2、父亲爱读书,给家里带来了文化氛围 3、许多本医书 4、中药草书。5、不能改。秉承多指人的精神方面,本文指父亲的精神的优良传统;继承多用于实物性方面。父亲精神指爱读书,刻苦钻研,勇于实践,肯吃苦耐劳,挚爱儿女,热爱读书,对家庭负责吃苦耐劳的精神。
(3)对话要点: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不觉得苦吗?不觉得累吗?父亲微笑着对这些问题进行回答,进行安慰。
(4)一层意思是说留给我们许多书,另一层意思是说父亲的用他的品格与行动给我们留下了数不尽的精神财富。
(5)两处细节描写,边看边实践:替我母亲望诊搭脉,开方煎药,又作针灸;为了给母亲作针灸,父亲常常在晚上先在自己身上的穴位进行试针,感觉针刺麻醉的程度和针尖刺透的深度,然后再替我母亲针灸……生动形象地表现父亲的热爱母亲、勇于实践、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查词典理解词义。
(2)①、②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注意,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只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③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能力。
(3)此题主要考查对人物语言的揣摩能力。
挚爱的近义词 (4)此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5)主要考查我们对文章细节描写的把握能力
2.课外阅读。 
妈妈的手(节选)
    从我有记忆开始,母亲的一双手就是粗糙多骨的。她整日地忙碌,从厨房忙到稻田,从父亲的一日三餐照顾到长工的“接力”。一双放大的小脚没有停过。手上满是裂痕,西风起了,裂痕张开红红的小嘴。那时哪来像现在主妇们用的“萨拉脱、新奇洗洁精”等等的中性去
污剂,洗刷厨房用的是强烈的碱水,母亲在碱水里搓抹布,有时疼得皱下眉,却从不停止工作。洗刷完毕,喂完了猪,这才用木盆子打一盆滚烫的水,把双手浸在里面,浸好久好久,脸上挂着满足的笑,这就是她最大的享受。泡够了,拿起来,拉起青布围裙擦干。抹的可没有像现在这样讲究的化妆水、保养霜,她抹的是她认为最好的滋润膏——鸡油。
    然后坐在吱吱咯咯的竹椅里,就着菜油灯,眯起近视眼,看她的《花名宝卷》。这是她一天里最悠闲的时刻。微弱而摇晃的菜油灯,黄黄的纸片上细细麻麻的小字,就她来说实在是非常吃力,我有时问她:“妈,你为什么不点洋油灯呢?”她摇摇头说:“太贵了。”我又说:“那你为什么不去爸爸书房里照着明亮的洋油灯看书呢?”她更摇摇头说:“你爸爸和朋友们作诗谈学问。我只是看小书消遣,怎么好去打搅他们。”
    她永远把最好的享受让给爸爸,给他安排最清净舒适的环境,自己在背地里忙个没完,从未听她发出一声怨言。有时,她真太累了,坐在板凳上,捶几下胳膊与双腿,然后叹口气对我说:“小春,别尽在我跟前绕来绕去,快去读书吧。时间过得太快,你看妈一下子就已经老了,老得太快,想读点书已经来不及了。”
    我就真的走开了,回到自己的书房里,照样看我的《红楼梦》《黛玉笔记》。老师不逼,
绝不背《论语》《孟子》。我又何曾想到母亲勉励我的一番苦心,更何曾想到留在母亲身边,给她捶捶酸痛的手臂?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忙碌——________     满足——________
讲究——________      悠闲——________
(2)说说画线句子的妙处。   
(3)短文通过记叙母亲________,流露出作者________之情。   
(4)作者从小就受到《论语》《孟子》《红楼梦》等文学作品的熏陶,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你也一定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请选择你熟悉的任意一部,结合作品内容或你的感悟,补全下联。 
上联:读《论语》,不耻下问
下联:________
【答案】 (1)劳碌;满意;讲求;悠然
(2)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用张开红红的小嘴形象地写出裂痕的形状和开裂的程度。
(3)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4)【示例】品《孟子》,虚怀若谷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2)把“手上的裂痕”比作“张开红红的小嘴”形象地写出裂痕的形状和开裂的程度。
(3)考查概括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切、扼要的说明,简单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作者要告诉人们什么。
(4)对联就是对偶句,由上下两对句组成。字数相等,节奏一致。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多不少。上、下联内部的语音节奏要一致,如:“读”可以对“品”;“《论语》”可以对“
《孟子》”。“不耻下问”可以对“虚怀若谷 ”。
故答案为:(1)劳碌、满意、讲求、悠然;
(2)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用张开红红的小嘴形象地写出裂痕的形状和开裂的程度。
(3)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4) 【示例】品《孟子》,虚怀若谷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及中心思想的能力。
(4)了解对联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积累,丰富知识。
3.课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