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毛虫》评课稿(4篇)
《小毛虫》评课稿(通用4篇)
    《小毛虫》评课稿 篇1
  吉老师对寓言的教学简约而不简单,主要围绕两个板块:
  1、学会复述故事
  2、体会寓言的道理。吉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了复述的方法(简要复述和详细复述),无论哪种复述都要抓住文中要点;整堂课以学生为本,有的放矢,有让学生自读自悟环节,有难点启思环节,做到了真正顺学而导(体会道理先让学生自己做批注写相关寓意,在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悟出更深层次的道理,学习有阶梯)反思自己教这两则寓言时,非常繁琐,而且难点突破不得法,多多向吉老师学习
小毛虫  二年级的孩子爱玩爱动,他们喜欢用身体和语言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童话故事的理解。这节课吉老师因势利导,在引导学生理解这个故事之后,让其进行故事表演,并引导学生对童话故
事中的语言、内容进行创造性的改编,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孩子们都喜欢扮演童话故事中的角,结合词语通过动作表演,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就会主动地寻求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角心理状态的把握更明确了,后面的金蝉脱壳的故事就更能理解了。部编教材中的彩图很多,这个单元的童话故事都是孩子感兴趣的,听了这节课后,感觉后面的课文都能用得到结合动作代入句子理解课文的方法啊。
  吉老师提的问题思考:小毛虫经历了哪些变化?用笔画一画答案。有广度,有深度,能让学生有思考的价值,忠实文本,让学生学会有理有据地回答问题,语言规范。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毛虫》评课稿 篇2
  最近,把语文课程标准拿出来学习了一遍,突然发现,很多模糊的东西豁然开朗。昨天上午听了三节语文课,将其与课标结合起来看,令人获益匪浅。
  三节语文课,无疑都指向了低年段语文的教学重点:识字写字与朗读。
  一、识字写字
  李校的《小毛虫》让我们看到了一只笨手笨脚却令人钦佩的小毛虫。李校从导课时就定下基调,带着孩子们玩。一个玩字令人欢喜。
  《小毛虫》的识字写字扎实有效。“n”和“l”的指导,耐心细致。每一个词都不遗余力。写字教学新颖,让学生写“整”和“怎”,师生对比观察,学生在思考后发现问题,自我纠正,这一定让学生印象深刻。
  《蜘蛛开店》,对比之前,在大刀阔斧的修改后,也将着力点放在了识字写字。随文识字、词语汇总、组词识字等等,识字方法灵活多样。写字教学环节,杨老师将“商”和“店”进行对比、观察,利用顺口溜识记生字,有趣生动。生字密码中提醒学生注意笔画的书写。这些都是课标在一段教学中明确说明的。
  张老师《大象的耳朵》一课主要采用了集中识字,借助图画让学生学习“耷拉、竖着”,形象生动,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学习多音字“似”,利用小口诀:有“的”跟,就读shì,无“的”跟,就读sì。学生轻松识记这个难区别的多音字。字源学习“兔”,将形与字结合起来,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别有一番乐趣。
  二、指导阅读
  二年级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习默读。在《小毛虫》的教学中,学生通过默读,整体感知这是一只怎样的毛毛虫。李校提纲挈领,拎出两个词:笨手笨脚、尽心竭力。学生在老师优美的语言中感受可怜的小毛虫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尽心竭力地织出一座牢固的温暖的茧屋,在与世隔绝的努力中,最终化茧成蝶。
  杨老师在指导朗读中,教给学生读好关键词重音的方法,有方法,有指导。
  张老师在《大象的耳朵》中,指导学生读好“咦”的问句,并练习用“咦”说话。
  三节语文课,不一样的风采,却一样精彩。今后的教学中,紧扣课标,让孩子轻松习得,真正获得,是我努力的方向。
    《小毛虫》评课稿 篇3
  低年段的阅读教学就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能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是促使学生持续阅读的不竭动力,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条件。”课程标准对此也强调,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第一条就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所以我本次教学的是《小毛虫》的第二课时,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的主要内容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
学生对小毛虫如何变成蝴蝶的过程非常感兴趣。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他们也迫不及待地想从《小毛虫》的课题中了解这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所以我采用“一只毛毛虫,趴在一片树叶上”的图片引入课文,问学生:“猜猜它看见了什么。”。我主要采用了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了解小毛虫变蝴蝶的过程。其中设计的亮点是用了几次动画演示,直观的画面让学生瞬间提起了学习的兴趣和讨论的热情,通过多媒体动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挪动了一点点”的意思,以及小毛虫变成蝴蝶过程的艰辛和小毛虫变成蝴蝶的'过程中不悲观失望、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的意的道理。这也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要求我们做到: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刑法,并乐于与别人交流。另外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多引导学生说,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根据重点词句复述故事的能力。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所以我在我课堂中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后进生,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