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冀教版语文下册古诗阅读专项过关题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1. 阅读理解。
甲诗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乙诗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丙诗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解释下列词语。
若等闲:   千磨万击:
坚劲:   满乾坤:
[2]甲诗作者是 代   所作,其中“洗砚池”引用了 (人名)的“ ” 这个典故。
[3]乙诗作者是   代   所作,他是“ ”之一,其   、 、 
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
[4]丙诗作者是   代   所作,他与 、   并称为“西湖三杰”。
[5]你认为乙诗中“咬”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上面的古诗,比较三首古诗的异同点。
相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三首古诗你更喜欢哪一首?写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古诗阅读。
古诗一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古诗二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古诗一中体现早春的景物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诗二中体现早春的景物是_______和________。
[2]古诗一中描写诗人想象的诗句是________,古诗二中描写早春景的诗句是_______。
[3]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的喜悦和赞美之情,古诗一中诗人赞美的是_______,古诗二中诗人赞美的是____________。
[4]古诗二中把_______比作______,形象地写出了景的特点。
3. 快乐阅读。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代的诗人苏轼,他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 并称“_____”。
[2]这首诗描写的是惠崇的一幅名为《______》的画,画面景物有动有静,静的景物有 ________,动的景物有________,诗人从这些景物中感受到 _________来了,表达了诗人 ___________的热爱的思想感情。
4. 古诗阅读。
观书有感
文/〔唐〕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半亩方塘一鉴开”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2]“渠”在本诗中指什么?渠水非常清澈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宋词,完成练习。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词人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_______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_______。
元宵节的诗歌[3]题目中的鲍浩然是作者的____________,鲍浩然要去的地方是________。这是一首
(______)(填序号)
A.写景词  B.言志词 C.思乡词  D.送别词
[4]“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这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水比作___;把山比作____。词人运用这样的比喻意在凸显(__________)
A.山水的柔美多姿 B.山水像人一样有情有义 C.作者内心的明朗欢喜 D.作者内心的郁闷愁苦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5]句子中的“春”有两层含义,既指________________,也喻指_________________。
[6]用自己的话说说词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练习。
青玉案①·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②,更吹落,星如雨③。宝马雕车④香满路。凤箫⑤声动,玉壶⑥光转,一夜鱼龙舞⑦。
蛾儿雪柳黄金缕⑧,笑语盈盈⑨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⑩处。
(注释)①青玉案:词牌名。②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③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④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⑤凤箫:指笙、箫等乐器演奏。⑥玉壶:比喻明月。⑦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⑧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指盛装的妇女。⑨盈盈:声音轻盈悦耳。⑩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1]《青玉案·元夕》中“元夕”指的是传统节日中的____,此夜称元夕或元夜。“青玉案”是词的________。
[2]描写元宵夜的灯光,以花喻灯,表明灯的灿烂多姿的词句是(  )。
A.东风夜放花千树。 B.更吹落,星如雨。
C.宝马雕车香满路。 D.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3]结合注释,试着描述下面词句描写的热闹的场面。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词的上阕以生花妙笔渲染佳节之夜欢腾热闹的景象,其中写到的传统习俗有:___、___、___等。
[5]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更吹落,星如雨”描写了漫天的繁星,一明一灭,好像雨一样落下来,比喻新颖奇特,而又贴切自然。
B.“宝马雕车香满路”描写达官显贵也携带家眷出门观灯。跟下句的“鱼龙舞”构成万民同欢的景象。
C.词的上阕极力渲染元夜繁华热闹的场面,为下阕人物的出现布置好背景。
D.“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两句词写的是元宵观灯的女人,她们穿着美丽的衣服,戴着漂亮的首饰,欢天喜地朝前奔去,所过之处,阵阵暗香随风飘来。
7. 读这首词,按要求答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________。
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_______,它是一首以______为题材的经典佳作。
[3]这首诗和《宿建德江》都写了月夜的景,但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请写出其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读下面词的片段,完成练习。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呜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前两句词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关于这四句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四句词写的是夏夜景物和词人感受,“惊”字写出词人在夏夜中的恐惧
B.凉爽的清风把蝉的呜叫声也送了过来,以动衬静,有“鸟鸣山更幽”的意境
C.前两句词描写的是夏日夜空晴朗,夜的宁静、优美,令人神往
D.后两句中词人的关注点转移到了田野,由稻花香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收,表达出词人心
头的喜悦
9. 快乐读书吧。
画眉鸟
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欧阳修是________代诗人,是“________________”之一。
[2]这首诗写了哪几种画眉鸟?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写画眉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背诵《示儿》这首诗,并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示儿
死去_______________,但悲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祭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诗歌补充完整。
[2]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诗人爱国情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读古诗,完成练习。
春草
(宋)刘敞
春草绵绵不可名,水边原上乱抽柴。
似嫌车马繁华地,才入城门便不生。
[1]请在田字格内用正楷或行楷抄写本诗的第三句
 
 
 
 
 
 
 
 
 
 
 
 
 
 
 
 
 
 
 
 
 
 
 
 
 
 
 
 
 
 
 
[2]“水边原上乱抽柴”中“乱”字写出了春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四两句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