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关于睡觉的诗句
正常人的一生有一半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但是,现代人由于各种压力而出现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经常听到有人抱怨自己总是晚上睡不着、白天起不来、醒的太早等。于是,睡不着觉的人们就会用手机刷微博、玩抖音、打游戏或者看电视、电影……睡眠质量遭受着各种各样的挑战。
有一天,脑海里忽然闪出一个念头:没有手机、电视、电影院、咖啡屋的古人,晚上会做什么呢?怎么打发漫漫长夜呢?
读古书,看历史,用一句话概括古人的作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唐代白居易诗云:“旦暮两蔬食,日中一闲眠,便是了一日,如此已三年。”表达了作者对粗茶淡饭,安贫乐道生活的向往。
的确,人生一世,只要吃好睡好,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可是,真得是这样吗?
阅读古诗,发现里面有不少诗歌是作者夜里有感的作品,想来他们也会失眠吧!
元宵节的诗歌那么夜里睡不着,古人在做什么呢?元代高明《琵琶记》中有云“自古多情空余恨,长夜难眠思绪乱”。说白了就是“从古到今多情的人总要留下悔恨;夜深了还不能睡着,脑子里总是在胡思乱想”。
看看,古人也是有失眠的,而且他们睡不着觉也是会胡思乱想的。那么,他们都想些什么呢?透过诗句,我们来“窥探”一番吧!
人吃五谷杂粮就会有七情六欲,就会因为发愁而睡不着,又因为无心睡眠而愁绪更浓,谁也逃不开这个无解的恶性循环。
“忧勤不遑宁,夙夜心忡忡。”白居易为国事而忧虑勤劳而不安,整夜忧心忡忡睡不着。
岳飞的“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昨夜,寒秋蟋蟀不住哀鸣,梦回故乡,千里燃战火,被惊醒,已三更。站起身,独绕台阶踽踽行。四周静悄悄,帘外,一轮淡月正朦胧。山河飘摇,国家残破,作者夙夜忧患。
诗人们可以忧愁国事而夜不能寐,但是,人类又何止一种情感。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我到处寻觅,只有满室冷清,独留我一人凄惨悲戚。天气冷暖不定的时节,最难以修养生息。”这是李清照南渡之后的作品《声声慢》中的句子,这时的她面临国破家亡的困境,挚爱的丈夫赵明诚去世,曾经幸福的生活被瓦解,李清照也从低吟“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和“一处相思,两处闲愁”的闺愁少妇变成了独自面临兵荒马乱和悲苦凄凉的“未亡人”。
心里牵挂,人生才有意义,不过牵挂多了,夜里难免辗转反侧,不能入睡。“思念是一种很玄的东西,如影随形”。于是,李白才会“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夜里想她魂欲断,孤灯伴我昏暗暗;卷起窗帘望明月,对月徒然独长叹”。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样的夜晚,性情中人苏轼在思念自己的弟弟。
除了思念“你”,我还可以思念家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夜里,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当然了,古人的生活也不都是忧愁满怀的,他们也有其他的生活情趣的。读读历史,我们
大概可以“窥见”古人里稍有点儿文化,琴棋书画总是会一些;当然了,舞弄剑的也有,而且他们也是爱与同道中人互相切磋交流,文化生活还是蛮丰富多彩的。而且,个人感觉古人夜晚的兴致还是很浓的。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林深不知处,明月来相照。”看看王维,潇洒地抱着古琴,到树林里散步去了,个没人的地儿坐下,弹奏一曲,敞开歌喉,再定下来看看月光,宜动宜静,一个人也并不孤独。
王维是一个把一腔情怀都寄托大自然了的诗人,有时一个人时无聊了,睡不着了,就到处溜达溜达,月亮出来了,仿佛鸟儿被惊吓飞走了,反而是一两声鸟叫显得山野更加冷清,“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与他同款的也失眠的,在做什么的呢?
“更深月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这是唐代诗人刘方平的《月夜》。记叙了作者初春月夜气候转暖的独特感受。星月西斜,夜深人静,虫声透过窗纱传来,诗人知道已是春暖时节了。
这是听虫鸣的,白居易则是听“雪落的声音”,“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辛弃疾不但听还要看,“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听听看看,睡不着,心情也是极好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