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的作者【课文原文】
                               
马棚里住着一匹老马和一匹小马。  
有一天,老马对小马说:“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妈妈做点事吗?”小马连蹦带跳地说:“怎么不能?我很愿意帮您做事。”老马高兴地说:“那好啊,你把这半口袋麦子驮到磨坊去吧。”  
小马驮起口袋,飞快地往磨坊跑去。跑着跑着,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河水哗哗地流着。小马为难了,心想:我能不能过去呢?如果妈妈在身边,问问她该怎么办,那多好啊!可是离家很远了。小马向四周望望,看见一头老牛在河边吃草,小马“嗒嗒嗒”跑过去,问道:“牛伯伯,请您告诉我,这条河,我能趟过去吗?”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趟过去。”  
小马听了老牛的话,立刻跑到河边,准备过去。突然,从树上跳下一只松鼠,拦住他大叫:“小马!别过河,别过河,你会淹死的!”小马吃惊地问:“水很深吗?”松鼠认真地说:“
深的很哩!昨天,我的一个伙伴就是掉在这条河里淹死的!”小马连忙收住脚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叹了口气说:“唉!还是回家问问妈妈吧!”  
小马甩甩尾巴,跑回家去。妈妈问他:“怎么回来啦?”小马难为情地说:“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我……我过不去。”妈妈说:“那条河不是很浅吗?”小马说:“是呀!牛伯伯也这么说。可是松鼠说河水很深,还淹死过他的伙伴呢!”妈妈说:“那么河水到底是深还是浅呢?你仔细想过他们的话吗?”小马低下了头,说:“没……没想过。”妈妈亲切地对小马说:“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  
小马跑到河边,刚刚抬起前蹄,松鼠又大叫起来:“怎么?你不要命啦!?”小马说:“让我试试吧!”他下了河,小心地趟到了对岸。  
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点 评】
优秀的儿童文学滋养人类的心灵。每当我们行走在路上,每当我们面对未知的世界时,“小
马过河”的故事就会浮现在我们脑海。语言的普适性,以及对人的激励,使“老课文”《小马过河》历久弥新,永葆生命的活力。
尤其在当下,更见其独特的价值。应试教育和严格管束,切断了儿童与生活的直接联系,令生命个体失去对自我的感知和省察。而老马的做法是让小马不要过分依赖间接的经验,而要直接面对生活的难题,从而获取属于自己的真实体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也是获得生活经验的惟一途径。实践的过程总是伴随着风险,老马明白,她想让小马也明白。更可贵的是她给了小马最重要的东西——尝试的勇气。理性而富有智慧的爱,使老马成为成功妈妈的原型。
1955年,浙江温州29岁的小学教师彭文席在《新少年报》上发表了寓言《小马过河》。1957年,《小马过河》入选北京市小学语文教科书,而这时作者已经被打为“反革命”遣返农村,他对此一无所知。与作者命运不同的是,此后五十年间,《小马过河》不断入选各个时期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并且被翻译成十四种语言。可是,一个创造过永恒经典的人,却没能为今天的孩子留下更多的温暖故事!这是寓言背后的寓言,怎不令人叹息!
彭文席192555日出生在瑞安市飞云镇云周十八家村一个没落的读书人家庭。
1946年在瑞安各地当小学教师。上世纪50年代起发表文学作品,1955年发表寓言《小马过河》,引起轰动,并入选小学教材。1957年用种种原因辞退回乡务农,在农村受到“四类分子”待遇,长达21年之久。1980年《小马过河》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后,省政府将彭文席重新招工,正式回归教师。
采访对象:彭文席 著名寓言作家 (以下简称彭)
专栏主持:  温州都市报记者(以下简称金)
一天,几位朋友一起讨论分析一种社会现象,大家各抒己见,争论热烈,观点相左。一位朋友揶揄说,你怎么像《小马过河》中的小马,“耳朵风”那么软,不会独立思考……
像这样把寓言《小马过河》中的故事作为典故应用在生活中已是屡见不鲜,不时可见,如同成语刻舟求剑、掩耳盗铃、守株待兔般的熟谙。这是寓言创作的成功,在文学创作中也是不可多得的。确实,《小马过河》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其精髓在于结尾处小马的感悟:“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发表于1955年的寓言《小马过河》,语言优美,含意深刻,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作者是
彭文席,29岁时的作品。50多年来,《小马过河》一直入选小学教材至今,并被译成英、法、日等十四种文字。历史往往会开不大不小的玩笑。1980年,当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大会时,《小马过河》被评为一等奖,可是连作者在何处也不到,甚至有人说可能是外国人的作品吧。其实此时的彭文席,仍受到不公正的“四类分子”的待遇,在浙南农村的一所中学当代课教师呢。
几十年过去了,彭文席也成了耄耋老人。他的现状如何令我们关注,于是我们特地驱车瑞安飞云江南岸的乡村采访。
早春的浙南,四季的又一轮回开始了,原本脱去外衣,光着身子的树,泛出点点绿,爆出颗颗芽,长出嫩嫩的叶子。顿时,该绿的绿了,该红的红了,该开花的开花了,世界变得绚丽多姿,五彩缤纷。
彭文席的家是浙南典型的农村民居,两间两层半新不旧的房子,没有都市住宅的张扬。黑黑的脸,花白的头发,眼神中透着凝重,他的样子就像一位厚道的老农,但从骨子里仍浸润着乡村教师的儒雅——岁月的坎坷在彭文席的生理、心理上的刻痕是随时可见的。他告诉我,几个月前,当我与他联系采访时,老伴正重病缠身,没多久老伴也撒手西去了,只
得推迟采访。与彭先生交谈之后,他给我留下的是位蔼然仁者的印象。在他低矮的阁楼上,我们谈他与《小马过河》。
《小马过河》的新生
金:您创作的著名寓言《小马过河》发表已经半个多世纪了,这么一篇千余字的文章,入选小学教材沿用至今。听说,您现在每年还收到儿童文学作品选中和教材选用的稿费,是这样的吗?
彭:是的。1980年以来,每年收到稿费,大约是千把元,最多的一次好像是北京同心出版社寄来的,是500元,一般的出版社一次也有200300来元。日本、韩国及台湾、香港地区也有寄来,反正凡有儿童文学结集出版的,《小马过河》总会被入选,会寄稿费。海外的稿费都是寄到中国作协版权局转来的。其实这是对我作品的承认,该满足了,也不用计较几百元的钱。据《光明日报》几年前的报道称,《小马过河》已被翻译成14个语种,对外年发行量达26万册,我想现在会大大超过吧。去年香港方面来信希望同意将《小马过河》编入当地中文教材。《小马过河》上世纪50年代入选的是小学四年级教材,现在一般是三年级了,时代在前进,儿童的阅读水平在提高。
金:您因《小马过河》一举成名,也许有人不知道您的大名,可一定知道寓言《小马过河》,请问您对寓言是否从小就喜欢的?
彭:我从小喜欢看书,可以用手不释卷来形容,可能从我们祖上诗书相传相关。祖父是个破落地主,注重读书,我父亲从杭州省警官学校毕业,在嘉兴海盐当警官。我先在老家的私塾读过一年书,后来到海盐城中小学读了几年。不久,抗日战争爆发,父母随难民逃到瑞安,我在郑楼温师附小,再到林,又到平阳万全中心小学就读,直至小学毕业。1946年,我从瑞安中学高中毕业后,家父病故,家贫不能升学,就在乡小当教师,也迎来了温州解放。此后,我全心身投入教学工作,1953年我在瑞安阁巷中心小学任教导主任。当时。虽然工作十分的繁忙,可我仍坚持读书,而且还喜欢写作。记得第一篇发表的文章是发表在上海《文汇报》上,题目为《纠正错别字的经验》,想不到反映不错,收到不少来信。后来还就时任浙江省文联主席宋云彬刊登在《浙江文教》杂志上的《历史教学漫谈》一文进行批评,得到宋云彬的肯定。这样,可能有点自我感觉良好,感到怀才不遇,1953年就离职报考大学,结果政审不过关(因父亲在平阳县当过警察局长,1949年前病故),大学没有录取,之后成为代课老师。业余我也转向儿童文学的写作。
金:《小马过河》语言优美,含意深刻,我们都是读着这篇寓言过来的,很想听听您当年创作时的情景,您还记得当时的创作是受什么启发而迸发出灵感的?
彭:那也没有什么的啊。1955年,我来到莘塍中心小学代课,其它文章不想写了,但我的思想比较活跃,时常思考一些问题。那时正是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黄金时期,受严文井、金近等儿童文学作家的影响,我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缺少独立思考能力,碰到问题劈头就问怎么办?于是萌发创作寓言而想法。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一个晚上突然跳出这样的主题,当晚就写出《小马过溪》。接着,将稿件寄到上海《新少年报》,这是份针对小学中年级学生的报纸。不到一个月,稿子见报,题目改成了《小马过河》。记得稿费是135角,同事要我请客,我将零头拿出,请几位吃炒面。后来《新少年报》在报纸上开展读《小马过河》读后感的全国小学生征文比赛,把《小马过河》的影响力扩大了。1957年,北京市将《小马过河》选入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课本,继而各地的教材也陆续选用。《小马过河》是我寓言创作的处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