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意思,培养独立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反复诵读,并背诵全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怀。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介绍作者及背景,导入新课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这么一个人:读他的诗文,你会觉得用什么样的赞美之词都不为过。将庐山写得最有意味的是他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是他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中秋圆月,更因了他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而分外皎洁。大家知道这个人是
谁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读一读苏轼被贬官黄州时候写的《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共85字,感觉像不像是一篇微博啊?
二、初读课文,读出文言的意味和宁静的氛围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顺。
2.学生齐读。
3.大家读得字正腔圆,准确流畅,但是不是缺少了一点文言文的味道?读出文言的味道,有些字的音节就要拖长一点,比如说下面这几个字:PPT,我也正好考一考大家预习的情况。
“念——无与为乐者”,念是什么意思?课文下面有注释,考虑,想到。表示心理活动。
“盖——竹柏影也”,盖呢?在《两小儿辩日》中:日初出大如车盖,这个盖是名词,《童趣》:盖一癞蛤蟆,原来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但”字我们学过,《木兰诗》:“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只,只是”的意思。
这三个字都在句子开头,把它们的音节拖长一点,文言的味道就出来了。
4.学生大声再读。
5.有一点一唱三叹的味道了,而且声音宏亮、精神饱满。不过,有一点我想提醒同学们思考一下,这样的文章究竟是应该大声地朗读还是应该轻声地咏叹?你的依據是什么呢?
应该轻声咏叹:
比如:写景的句子营造了一种宁静幽美的氛围。
写的是夜景(为什么?标题是夜游,还有一句:月入户,户指门,木兰当户织,足不出户,夜不闭户)。
比如夜游的地点是佛门,而佛门是清净之地。
6.无论是叙事还是写景,文章营造的都是一种静谧的氛围,所以要轻声咏叹,读出一点宁静的味道。那么,宁静的味道要怎么读出来呢?——语速要缓,音调要低。
三、深入品析:
水墨其境(赏析画面)
这篇游记小文中,你觉得哪一句话描写得最漂亮?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PPT
庭下的什么如积水空明?——天空、树影还是月?空明:清澈透明。藻荇:泛指水草。
积水空明是什么意思?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庭中是不是有纵横交错,摇曳多姿的水草?为什么?
这句话描写的什么情景?你认为它美在哪儿?
教师小结:月光临照,庭下如一潭清澈透明的水,可以推见到月之明了;“水中藻、荇交横”,实际上是在写月光透过竹叶柏枝,纵横交错,微风徐来,摇曳生姿的动人景,让人想到夜景之清雅了。整个画面静中有动,虚中有实,从而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欣然其情(体会情感)
1.这句话画面很美,从情感上细细推敲,也很有意思。我改了一下,大家看好不好?出示PPT:
原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改文:庭下月如积水空明,似水中藻荇交横,是竹柏影也。
不好。改文说得很直白,原文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先是疑惑,继而恍然,最后有些惊喜。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下面,我们做一个填词的游戏,在下面括号内添加两个语气词,你来试一试?还有没有人试一下?
庭下如积水空明,(咦?)水中藻荇交横,(哦!)盖竹柏影也。
疑惑——恍然大悟——惊喜
2.接下来,我们逐字逐句反复品读,发现并还原作者蕴藏在文章词语和句子中快乐的情感。并以批注的形式在课文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理解。大家可以采用这样的形式:(PPT)我在()一句中发现了作者快乐的情感,因为()
学生自主品读赏析,然后小组互相交流,全班展示:
A.欣然起行:我在“欣然起行”一句中发现了苏东坡因月入户而迅即产生的喜悦,以及迫切想与朋友分享的愿望。你看,一点点月光就让东坡先生“欣然起行”,一个“起”字和一个“行”字说明他内心涌起的那份快乐是多么强烈,多么真诚!他是多么率真可爱!
B.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无与为乐者”写出了苏轼当时有一点点寂寞,孤独。但是一转念间,张怀民“跃上”他的心头。“遂”是什么意思?就。“遂“和“寻”字写出了苏轼当时的勃勃兴致。月虽美,但是如果没有知心好友一同欣赏,那快乐真要减却几分,可是苏轼到了可以分享无边风月的人,怎能不感到兴奋和快乐?
追问:苏轼赏月,为什么单单去寻张怀民呢?
ppt出示张怀民的相关背景资料:(大家一起读一遍)
张怀民,1083年贬黄州,起初寓居承天寺,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明确:其二就是张怀民和苏轼一样心胸坦然,爱好山水,不为贬谪之事而伤怀,同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明月相邀,知己相伴,自是人生一大乐事!
C.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亦”字中蕴含作者的惊喜,写出了知己间心有灵犀的妙趣!——原来他也没有睡啊!“相与”是什么意思呢?而“相与步于中庭”是两个热爱山水、心有诗意的人在月下并肩漫步,大家都会很轻松,愉快。
点拨:这里的“步”与“欣然起行”中的“行”能否交换,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行”写出了苏轼心中的欣喜,有点小兴奋。迅即起行,不假思索,率性而为;而“步”则写出了苏轼与张怀民月下漫步时的悠闲、从容、惬意。
空明其人(精神风骨拓展)
1.文中哪一句话抒发了作者的感慨?
明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追问:这句话什么意思?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3.“闲人”是什么意思?(清闲的人,悠闲的人。)
4.苏轼怎么是个闲人呢?插入PPT,请一个同学读一读。
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人诬陷,说他用诗来诽谤新法,结果被关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
台诗案”。审讯长达五个多月,在多方营救下,加之神宗皇帝怜惜其才,苏轼死里逃生,被贬往黄州,当了团练副使(宋代闲散不管事的官职),但不准擅离该地,没有权力,也没有俸禄。他租数十亩荒地亲自耕种,生活十分艰苦,并在坡边自筑茅屋,号“东坡居士”。
5.身处逆境,你觉得有怎样的人才能看得见这样空明的月、优美静谧的景?
内心很强大。
有诗意的人。
闲雅之人。
善于发现生活中美感的人。
乐观豁达的人。
身处逆境而能泰然处之的人。
清空了名利纷争之心的人。
热爱生活的人。
……
庭下如积水空明,景是空明之景,人也是空明之人,内心清澈透明,达观淡定,真正做到了宠辱不惊,进退自如。
在这样的处境下,他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记承天寺夜游》等一批杰作。
在这样的处境下,他写道:(PPT)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四、总结全文:
孩子们,人不能支配自己的命运,但能支配自己对命运的态度。无论身处何境,能像东坡先生一样自我修复,自我调节,保持内心的乐观豁达,坚守自己的精神追求,让内心世界如积水空明。它不仅代表了一种生存姿态,更昭示着一种热爱生活的理念,一种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