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为什么愚公移山的精神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寓言《愚公移山》一探究竟。
【学习目标】
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积累重要词语。
2、掌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文中对比、烘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感受愚公的英雄气概,树立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愚公精神。
【作者简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继老子和庄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郑国莆田(今河南郑州)人。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唐玄宗于天宝年间诏封列子为“冲虚真人”。列子一生安于贫寒,不求名利,不进官场,隐居郑地40年,潜心著述20篇,约十万多字。
【作品简介】
《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家学派著作,是一部能够开启人们的心智的智慧之书,相传战国郑国人列御寇著。《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旨意大致归同于老、庄,又往往与佛经相参。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两小儿辩日》《九方皋相马》《纪昌学射》《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文题解读】
题目点明了寓言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事件,也表现了人物的信念和精神。
成语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不怕困难。
【读音停顿】
愚公移山
太行(háng)、 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高/万仞(rèn)。本在/冀(jì)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chéng)/山北之塞(sè),出入之迂(yū)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rǔ)/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zēng)不能损/魁父(fǔ)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hè)担(dàn)者/三夫,扣石垦壤,箕(jī)畚(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河曲(qū)智叟(sǒu)/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wú)以应(yìng)。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cuò)朔东,一厝朔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lǒng)断焉。
【疏通文意】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方:方圆 仞: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之:的 阳:北岸(山之南、水之北为“阳”)
翻译:大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极高,本来在翼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 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 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 焉 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 焉。
◆且:将近 而:连词,修饰关系
◆惩:苦于 塞:阻塞
◆迂:曲折、绕远 聚:集合
◆谋:商量 汝:你们
◆毕:尽、全 险:险峻的大山
◆指:一直 阴:南岸
◆杂然:纷纷地 许:赞同
◆献:提出 以:凭借
◆曾:连……都…… 损:削减
◆如……何:把……怎么样 且:况且
◆焉:哪里 置:安放
◆诸:之于 尾:旁边
◆遂:于是、就 荷:扛、挑
◆夫:成年男子 叩:敲、打
◆垦:挖掘 箕畚:用箕畚,名词作状语
◆孀妻:寡妇 遗男:孤儿
◆龀:换牙 易:更替
◆反:同“返”,往返 焉:语气词
翻译: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去和进来都要绕远路,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量,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大家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送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遗孀有个孤儿,刚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③河曲智叟笑而 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叟:老年男子 而:修饰关系
◆止:劝阻 甚:严重
◆惠:同彗,聪明 以:凭
◆毛:草木 长息:长叹
◆固:顽固 彻:改变
◆不若:不如 弱子:小孩
◆虽:即使 焉:语气助词,“呀”
◆穷匮:穷尽 而:可是
◆加增:加大增高 苦:担心
◆亡:通“无”
翻译:河曲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也太不聪明了!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根草都不能毁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小孩。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孙子的)儿子又有儿子,(他的)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可是山不会再增高,愁什么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闻:听说 已:停止
◆于:向 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负:背 厝:同措,放置、安放
◆自:从 陇断:垄断,即“阻隔”
◆焉:语气词“了”
翻译: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上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部。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岸,再没有山冈阻隔了。
【整体把握】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愚公带领家人和邻人之遗男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移走了两座大山。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愚公移山遇到了哪些困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困难:
(1)方七百里,高万仞——山高;
(2)年且九十——年迈;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人少;
(4)叩石垦壤,箕畚运于运于渤海之尾——工具简陋;
(5)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远。
作用:这些困难烘托愚公改造大自然的伟大魄力和坚强毅力。
3、理清文章脉络。
明确:第一段:故事背景——介绍两座山。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