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了解寓意
2.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意义,感受愚公精神
3.学习本文对比和衬托的艺术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大义,了解课文故事的寓意
教学难点:感受愚公精神,学习本文对比和衬托的艺术特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语: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道道险阻,你是选择勇敢面对,还是妥协放弃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言文《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却是一位面对巨
大困难敢于挑战敢于战胜的勇者,学习愚公,尤其学习愚公那勇于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我相信我们每一位都会实现人生既定的目标和不凡的抱负。
二、《列子》了解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其作品《列子》一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
三、听课文录音,全体学生大声说大声朗读课文
注意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并请轻声跟读课文,老师矫正读音。
四、翻译课文
小组合作讨论,老师友情提示以下字词的解释:
五、老师引领学生总结课文通假字、重点虚词、特殊句式
1、通假字
指通豫南  指同直(一直)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  惠同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同无(没有)
一厝朔东厝  同措(放置)
无陇断焉   陇同垄(高地)
2、重点虚词的用法
“之”的用法
⑴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京城氏之孀妻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操蛇之神
⑵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汝之不惠    虽我之死    汝心之固
⑶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⑷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
“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而”的用法
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表顺承:聚室而谋        何苦而不平?
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其”的用法
⑴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        帝感其诚
“他”:  惧其不已也
⑵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
3、特殊句式
⑴被动句    帝感其诚    (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⑵倒装句
①、主谓倒装:甚矣,(谓) 汝之不惠(主)
②、宾语前置:何(宾)苦而不平?
③、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定语)三夫 
⑶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 (室人)杂然相许
②、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
六、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分析研读课文内容
请同学们看课文,思考这些问题,用课文原句来回答
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
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3、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4、倒土的地点是哪里?
5、他们是怎样具体行动的?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6、山最终移掉了吗?
7、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七、分析人物形象
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2.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答案:
1、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愚公移山,看到了自己后代子孙们的无穷力量,他说“我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孙子又有儿子,孙子又有孙子……子孙会无穷无尽;山不会变,终有一天会移平”,非常理直气壮;而智叟只看到眼前愚公个人的势单力薄,显然看问题片面、死板
3、那么,对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你该如何评价呢?
愚公:志向远大  不畏困难  坚持不懈
智叟:鼠目寸光  安于现状  自以为是
(老师总结)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进一步表现了愚公移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
4、想像一下,如果没有神的帮助,移山的结果会怎样?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实现其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抱负,是以幻想方式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它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了鼓舞这和迷信有本质的不同
八、归纳寓意
寓意: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忍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十分顽强的毅力和排除万难的精神
九、写作特探讨
1.反衬: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   
2.对比: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智叟和愚公(表现了“愚”者并不愚,“智”者并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