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默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掌握一些重要句式和重点词语。
2. 对孔子的生平和思想有初步了解,从而正确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掌握一些重要句式和重点词语,对孔子的生平和思想有初步了解,从而正确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
教学难点:了解孔子治学、修身之道,并能结合生活实际有所实践。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在学习《两小儿辩日》时了解到孔子有着怎样的为学精神?——实事求是。今天就让我们深入走近“孔子”这位儒学大家,感受古代思想家和古代典籍的魅力。
【设计说明】通过已学过的内容课内迁移,唤醒学生对孔子的记忆。
二、介绍《论语》和《孔子》
1. 介绍《论语》
请一位学生结合课下注释介绍一下《论语》。(教师适时补充)
明确:《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东汉时将其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2. 介绍孔子
结合我们之前了解过的知识介绍一下孔子(学生回顾已知,教师进一步补充)
【明确】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他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他致力教育事业,相传,先后有弟子三千人,著名者七十二人,这七十二人被称为贤者。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共20篇。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创办私学,广招学生。
3. 今天我们学习《论语》十二章,既要知道孔子及其弟子说了什么,更要理解对我们有何教义,这是这篇课文总的学习要求。
【设计说明】介绍基本背景内容,让学生结合对孔子生平与思想的了解理解文章内容。
三、整体感知
1. 朗读全文,借助注释或工具书,做到准确流利。(教师纠正读错的字)
2. 这节课我们先学习一到五章,请听老师读一遍,注意停顿,用停顿符号标注一下。
请同学们再自读一遍。
【设计说明】反复朗读,为准确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四、理解内容
学习第一章:
1. 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一起来学习第一章,尝试理解句子意思。
把握重点字词和句式:
1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2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3说——同“悦”,愉快。
4愠——生气,恼怒。
5君子——指有才德的人。(论语20篇,篇篇有君子。君子是儒家理想的人格典范。培养君子是儒家教育人才的目标所在。)
6句式:不亦……乎?——不是……吗?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
根据词意的理解结合句式特点就可以了解本句的大意了,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
【明确】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注意补充省略内容)
2. 理解了句子意思之后,我们来看,第一章谈论的是什么内容呢?
明确: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方法(反复练习)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习方法(相互切磋)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修养(平和心态)
小结:三句话分别阐释了学习者在不同阶段的学习体验,从自我修习的精进、切磋砥砺的进步再到达平和的境界,体现了一个人不断求索的过程。
3. 尝试背诵一下第一章。
学习第二章:
1. 了解曾子其人:曾子名曾参,是论语中少有的也被尊称为“子”的人物,他是孔子晚年最杰出的弟子之一。他对孔子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并深刻影响了孟子,后世尊曾子为“宗圣”。
2. 按照第一章的学习方法,先从重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入手,理解第二章的内容。
重点字词及句式:
1吾——人称代词,我
2日——每天
3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即下文所说的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4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5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6信——诚信
7传——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8句式:……乎——加强疑问的语气
【明确】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有没有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3. 理解了意思后,我们同样来看看,本句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自我教育,将外在的道德约束化为内在自觉要求。自省是儒家弟子自我教育、自我修德的方法和途径。
4.背诵第二章。
【总结】总结一下学习一、二章的方法。首先借助工具书或课下注释把握句子的意思,然后分析每一章中几个句子之间的关系,归纳出每一章的核心内容。请大家用这样的方法,学习3、4、5章。(小组讨论)
【交流】
第3章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能有所成就;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上天的旨意;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我就可以随心所欲,(但也)不会越过法度。”
重点字词:
1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3惑——迷惑,疑惑。
4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
5耳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6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7逾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按年龄顺序排列。孔子自述其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
第4章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重点字词:
1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补充)“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礼记·学记》
“温故”和“知新”之间存在递进的关系,孔子在本章强调学习关键要思考,要“知新”。
第5章
(翻译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重点字词:
1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2殆——疑惑。
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也即孔子提倡的学习方法: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抓住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归纳出学习技巧,在自主学习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每一章所阐释的道理。
当堂检测:
1背诵1-5章
2归纳本节课的学习方法:首先借助工具书或课下注释把握句子的意思,然后分析每一章中几个句子之间的关系,最后归纳出每一章的核心内容。
作业布置:练习部分
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第一章: 学习方法与个人修养
第二章:自省
第三章: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
第四章:学习的关键在于思考
第五章:“学”与“思的关系
第二课时
一、复习方法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学习本课的方法,一起回忆一下。本节课我们学习六到十二章,齐读六到十二章,做到准确流利并注意停顿。
【设计说明】回顾旧知,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做准备。
二、理解内容
学习第六、七章:
第6章
1. 结合注释理解句子意思
重点字词:
1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也有用芦苇制成的。
2堪——能忍受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多么高尚啊,颜回!”
【明确】贤哉,回也!(内容角度、重复使用、判断句式加强语气)——“贤哉,回也”这是一个主谓倒装句,把表示赞叹的谓语部分“贤哉”放在主语部分“回也”之前。“回也”这是一个判断句,加强语气。
2. 孔子为什么对颜回评价如此之高?
【明确】生活清贫却精神上依然很快乐,孔子赞扬颜回淡泊物质享受的高洁品质和追求精神生活的高尚境界。
3. 这一句中有两处对比,同学们看?从中可以看出颜回具有怎样的品质?
【明确】对比1:物质与精神
      生活清贫    精神快乐
对比2:生活态度
      “不堪其忧”  “不改其乐”
——安贫乐道的君子品质
第7章
1. 结合注释理解句子意思
重点字词:
1好——喜爱,爱好
2乐——以……为快乐
翻译: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研究这种学问为快乐的人。”
【明确】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的“乐”与回也不改其乐中的“乐”的区别。②以两个不如的句式,阐述了追求理想或事业三个不同的境界。
2. 背诵6、7两章。
学习第八、九章:
自读8、9两章,运用已学的方法,解读出这两章的思想内容。
第8章
1. 结合注释理解句子意思
重点字词:
1饭——吃。
2肱——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3于——介词,对,对于。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2. “义”的内涵是什么?
【明确】“义”是指公正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孔子讲的是当“富”“贵”与“义”产生矛盾时,他宁愿贫贱也要坚守“义”,守住“义”,即便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也乐在其中。孔子告诚自己的学生不要不择手段地追求富贵。战国时候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说:“舍生而取义。”把“义”提高到新的高度。
从孔子的动作行为中看出他的悠闲自在,表现了他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与第
六章表现的内容很相似,表现了儒家对于品行上的追求的标准,也展现了精神的传承。
第9章
1. 结合注释理解句子意思
重点字词:
1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2. 这则讲述了什么内容?
【明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讲的是学习态度要谦虚。“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讲的是学习内容和方法。与第一章关联起来,可以看出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第十到十二章:
以小组学习的方式,学习最后三章,解释句意,理解思想内容。
1. 结合注释理解句子意思
重点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