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美食家观后感
篇一:读《美食家》有感
在读《美食家》之前,对于陆文夫先生也是渐入佳境,人们都亲切地送他一个雅号“陆苏州”。“陆苏州”的作品往往是“以小见大”,朴实的的笔调里露出那无限的柔情,仿佛在他笔下的事物都变得活灵活现,在读者眼前演绎着一幕幕古巷里的人情世故。
《美食家》,它的思路非常的清晰。前——中——后,虽说没有多少写苏州时的动荡不安,但是小小的事迹被一根无形的线连成一片。只讲述了小小的苏州资本家李自冶在旁人的眼里一步一步走上“美食家”的道路;从人尽厌恶的“馋老坯”变为受人尊敬的“美食家”。虽然李自冶没有自诩是什么“美食家”,但他在四十年不安稳生活中,积累了吃的经验,机缘巧合下被人尊称为“美食家”。
因为李自冶是资本家,喜欢“品尝”美食,作者恰到好处地介绍苏州美食,什么“到陆稿荐去买酱肉,到马咏斋去买野味,到采芝斋去买虾子鲞鱼,到某某老头家去买糟鹅,到玄妙观里去买油氽臭豆腐干”。短短的几句话,便将苏州的名小吃点了出来。现在读来,哈喇子便又不听话地涌出嘴角。当然,我努力咽下,继续品味书中美食。
我很喜欢作者笔下的李自冶,虽没怎么说他“噬吃如命”,想到他的样子,我便想起了孔乙己,不是说他有孔乙己那样不愿与工人为伍、清高的样子。只是让我想说,他是有点特的资本家,应该说具有中国特的国产资本家。虽说好吃的人总是顾嘴不顾身,但他应该属于与这种与这句话“沾点亲,带点故”的吧!“整年穿着半新不旧的长袍大褂,都是从估衣店里买来的,买来以后便穿上身,脱下来的脏衣服‘忘记’在澡堂里。”这便是书中的原话。为什么这样说,只是因为他是从“野鸡大学”毕业,他好歹手中有一张文凭,为了凸显自己是读书人,便穿起大袍,他别的可以不念,唯独食谱不可缺少。所以每每朋友聚会,他都会在餐桌上讲起“吃的学问”。不知作者是否是这样想的,这只是我的猜测,不必当真。读完这本书,我不由的小小佩服一下朱自冶。到哪都能讲学问,当然学问便为吃。读到时,我不由得抹了一把汗。朱自冶哪能凭票吃饭,这不是对不起他的肚子嘛。这不,书中就这样写道“那个颇有气派的肚子又瘪下去了,红油油的大脸盘也缩起来了,胖子瘦了特别惹眼,
人变得象个没有装满的口袋,松松拉拉地全是皮。”虽然他得到沾一点关系的高小庭那“不得已”的帮助,得到了三分之一板车的南瓜。原本可以得到半板车南瓜的朱自冶,为何却得三分之一半板车的,那就坏就坏在他的老毛病又犯了。可不是,在去拿南瓜时,不久又做起了美食的学问。这任谁听了,都觉生气。
最后,朱自冶靠吃成名,朋友们组织的烹饪学学会成立,他也就理所当然的成就美食家。在着起伏不定的时代里,也并不足为奇。作者说是莫名其妙,那就让他莫名其妙吧,这不是吗?
执笔写来,竟不觉写成如此。细细想来,我是喜欢朱自冶,还是写这本书的陆文夫先生。我清楚的明白,文章往往能明明白白体现作者内心所想的东西。即使不完全是,那或多或少都会靠点边。众所周知的是,“美食家陆某某”在某个地方继续品尝着美味,继续写着繁琐不乏的轶事,继续品味身边故事。
小说在人物称号的处理上也很讲究,“美食家”一词令人叫绝,它不但概括了朱自冶的最大特点,而且“很好听,读起来还真有点美味”。另外,“好吃”和“吃福”是两码事的分析也头头是道,让读者点头称是。
篇二:陆文夫《美食家》读后感
矛盾体的对立与统一
——浅谈陆文夫《美食家》的艺术形象
文夫所有新时期的作品中,《美食家》堪称佼佼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览毕该作,作为苏州人,笔者对苏州的美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惊叹于“吃”与历史推进、社会变迁、政治风云的巧妙融合,不觉漫提拙笔,来品一品“美食家”的滋味。
小说有两大主要人物:高小庭(“我”)和朱自冶,关于“我”的笔墨构成了小说的主体,但朱自冶则是小说不可或缺的一个亮点。
“我”与朱自冶一个反对好吃,一个好吃,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却有着四十余年的命运纠葛。读者通过“我”的视角了解朱自冶,同时一个有血有肉的高小庭也跃然纸上。
高小庭是解放前穷苦的被压迫阶级的典型代表,他经历了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家 读后感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其观念和行为都带有很强的历史性。
他幼年丧父,被迫与母亲寄于朱自冶篱下,但母亲却不像自己一样反对朱自冶的好吃懒做,反而觉得是种“吃福”,甚至还同意让自己替朱自冶跑腿买小吃,令他愤懑填膺。“这个叫花子所以特殊,是因为他知道一点地理历史,自由平等,还读过三民主义;他反对好吃,还懂得人的尊严。当叫花子呼啦一声散开而把我烘托出来的时候,我满腔怒火,汗颜满面,恨不得要把手中的竹篮向朱自冶砸过去……”这番心理描写把他对朱自冶的厌恶和嘲讽表现得极为露骨。而另一个朱自冶给他钱他不收却因要买红烧肉给奶奶吃不得不收下的情节更是让其自尊心受到重创,更是让他笃信惟有坚持走勤劳俭朴的道路才能让像朱自冶这样的人走投无路。
尽管“我”看似是一个正面人物,但他所做的很多事情却暴露出这个小人物身上的劣根性。比如:他鼓动“阿二”改行让朱自冶没“专车”坐、叫不到车“淋成落汤鸡”,自己却因朱自冶得到“报应”而“暗中高兴”,同时又让阿二做了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他在老百姓都追求优质物质生活的时候食古不化,仍在饭店烧大锅菜。
有资料认为高小庭最终懂得了“吃的文化”应该保存和发展,但实际上他对朱自冶仍怀揣着一种怀疑和戒备。虽然领教了孔碧霞的高超厨艺,但是他无法真正理解味俱佳的食物给吃客带来的审美和味觉享受。
小说结尾一个“我”伸手抢过外孙手里的巧克力,将一粒硬糖塞到他嘴里的细节也值得玩味,体现高小庭对名利双收的朱自冶的嫉恨和轻蔑——他很难想象“好吃”也会“有出息”。即使他从事的职业一直与吃搭边,但当他与朱自冶一起被绑着批斗时,他仍与朱自冶保持着理智上的距离:“万万没有想到,一个好吃的人和一个反好吃的人居然站到一起来了。”
小说中,另一个主要人物朱自冶被描摹成一个游手好闲的“好吃鬼”形象,但当人们谈及《美食家》时不仅不会厌恶他,反而对这个人物念念不忘,说明朱自冶
自有其可爱之处。
朱自冶的人生轨迹是与“吃”密不可分的:他因去外婆家吃喜酒而免于一死,因孔碧霞的精湛厨艺而结婚,因吃而被打成“吸血鬼”,因吃而被聘为培训厨师的讲师,因吃而终成一家,朱自冶,真可谓猪子也。
朱自冶的很多次出场都很“惊艳”,时常带领读者神游了一番他的“美食王国”。从朱鸿兴的“头汤面”到臆想的“南瓜盅”,从早上皮包水(蹲茶楼),午后水包皮(泡澡)的神仙生活到“放盐”的高谈阔论,朱自冶可谓吃尽了苏州美食的精华。面对人生的各种起伏——社会主义改造让他常吃的名菜变成“大众菜”,困难年让他那个原本“很有气势的肚皮”瘪了下去,文化大革命让他在众面前被批斗,改革开放后他又被尊为老师——朱自冶从未抱怨也从未欣慰,仿佛他心之所骛惟有那一道道纯粹的美味佳肴罢了。这个人物的出现也让读者有时可以抛开小说的时代背景,在朱自冶的细致描绘中获得超凡的审美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