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探寻人生智慧》名师单元教学设计
从古至今,“真”和“善”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好品德,但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不同的人对其有不同的阐发。理解和践行这些优秀品质,思考它们的当代意义,是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这一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人应当坚持正义》三篇文章,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分析探讨这些观点在不同时代的具体表现,进而形成客观、全面、动态的认识。本任务重视思考和讨论,鼓励学生针对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及写作特点。
2.探讨文中观点在不同时代的表现。
教学重难点
探讨文中观点在不同时代的表现。
教学过程
导入
爱因斯坦说:“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伟大的科学家心怀天下苍生,干出一番伟业。今天我们学习《修辞立其诚》和《怜悯是人的天性》,进一步体会“真”和“善”的内涵。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学会纵向对比文本,发现异同,养成阅读“学习提示”的习惯,自主发现学习要点,并且通过填写表格,将前几节课学到的知识深化运用。
学习活动一:了解主要学习内容
(1)阅读课文后的“学习提示”,圈画出关键语句,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及学习要点。
(2)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作者简介
观点
论证方式
论证方法
语言特点
1994属什么
《修辞立其诚》
《怜悯是人的天性》
参考示例:
食言的意思
作者简介
观点
论证方式
论证方法
语言特点
《修辞立其诚》
张岱年(1909—2004),哲学家。长期致力于中国哲学史的研究。
发言立论要以事实为依据
立论
道德论证
严谨准确
《怜悯是人的天性》
卢梭(1712—1778),法国启蒙思想家。
自然人的怜悯心是人类最普遍和最有用的美德
先破后立,边破边立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
平实生动,善用比喻
学习活动二:探讨文中观点在不同时代的表现
“真”和“善”是人类美好的品格,也是长期以来哲学领域探讨的重要话题。《修辞立其诚》关注的是“真”,《怜悯是人的天性》关注的是“善”。“真”和“善”的内涵是恒久不变,还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是否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请结合这两篇文章,写下自己的思考。
点拨:
①“真”和“善”无论在什么年代,处于什么历史背景,都应该是人们积极追求并且保持的美好品质。
②在不同的情况下,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的历史时期,“真”和“善”的表现形式可能会有所不同。比如在政治混乱时期,“讲真话”可能就会被迫害,但是不等于应该放弃对“真”和“善”的追求,而是可以用一种隐蔽的方式去坚持。
③“善”作为人的自然情感,先于理性,纯粹的天然的“善”可能无法适应当代的社会关系和政治需要,但是它可以是现代社会公民情感的基础,应该在“善”的基础上,培养出更多更切合当今社会的道德。
设计意图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人的天性有不同的阐述,通过这道题,引导学生运用理性思维辩证思考,丰富对人的天性的理解。
作业
卢梭在《怜悯是人的天性》中认为人的天性是“善”;孟子也认为“人有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马克思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天性究竟是“自然本性”还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就“人的天性从何而来”这一论题,运用理性思维辩证思考,写下自己的见解,不超过100字。
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文章内容,梳理苏格拉底和格黎东谈话的逻辑框架。
2.学习苏格拉底的论辩艺术。
3.探讨苏格拉底选择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苏格拉底的论辩艺术。
教学过程
秋天的英文单词
导入
智慧人生
培根说“哪里有正义,哪里就是圣地”,费南迪说“即使世界毁灭,也一定要坚持正义”。无论身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无论生为哪一个民族,正义都是全人类共同的追求。墨子为主持正义奔走天下,苏格拉底为坚持正义从容赴死。我们来学习《人应当坚持正义》,了解苏格拉底在正义面前的生死抉择。
设计意图
苏格拉底的说理过程容易理解,但其内在规律较难把握。梳理文本内容,有助于把握苏格拉底的说理特点。
学习活动一:学习苏格拉底的论辩艺术
(1)用思维导图梳理出苏格拉底与格黎东对话的逻辑框架。
要求:在阅读的过程中圈画出苏格拉底列举出的每部分对话的前提,并且特别留意苏格拉底在反驳格黎东时抓住的关键问题。
参考示例:
(2)根据苏格拉底和格黎东的对话,总结苏格拉底论辩艺术的特点。
参考示例:
①态度谦和,语气诚恳。苏格拉底总是以谦和的态度发问,语调相对平和沉稳,没有激烈的争辩和批评,让人容易接受。
②步步设问,深入浅出。苏格拉底不轻易回答对方的问题,而是通过让对方不断地回答问题,层层铺垫,一步一步使对方的思路进入自己的逻辑轨道。
设计意图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学生能够懂得在“雅典民众以维护正义的名义处决了一个正义的人”这个巨大的悖谬中,苏格拉底选择赴死的意义:这一行为看似是向邪恶屈服,其实是对法律的尊重,也是一个文明社会中公民应当坚守的底线和准则。
学习活动二:探讨苏格拉底选择的意义
苏格拉底拒绝越狱逃跑的态度及其所体现的精神历来广受赞赏,但也有人认为,雅典法庭判处苏格拉底死刑的罪名是“不敬神明”,这种判决是不正义的,苏格拉底欣然接受不正义的
判决,这种态度不值得赞赏。你认为苏格拉底的选择是否值得?请写下你的看法,并在班级内交流。
点拨:首先要正确认识苏格拉底的做法,辩证地看待“正当”与“道义”的问题,并且要结合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发散思维,还可以进一步思考公民对于法律的态度和责任。
提示: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古希腊500人陪审团法庭判处死刑,被指控的罪名是“不敬神明和腐化雅典青年”。雅典公民在这一天大获全胜,但是雅典法律却在这一天一败涂地。在当时的雅典,死刑犯并不是一定会死,至少还存在三条生路:缴纳罚金赎罪、请求陪审团宽恕和自请流放。苏格拉底本身是可以免刑的,但是他却拒绝了法庭的开释。他的朋友们也在打算营救他逃离雅典,但也被他拒绝了。在苏格拉底看来,他恪守的是一种正义,而正义就是守法。在这个案件里,无疑存在着一个悖论:看似完美正义的制度却处死了正义的公民。
台球技术学生习作示例:
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律判处死刑,他本来有机会逃避死亡,却放弃了,选择了慷慨赴死。苏格拉底选择赴死的意义已经超越了死亡本身,无法用“是否值得”的世俗观念来衡量。他的死是照亮雅典的火炬,他把一个堕落的时代引向了光明。
>胸有成竹比喻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