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杰七夕古诗赏析
林杰的七夕古诗赏析
  鹊桥仙(七夕词)
  宋代:石延年
  一分素景,千家新月,凉露楼台遍洗。宝奁深夜结蛛丝,纴五孔、金针不寐。
  洞仙歌(七夕)
  宋代:黄裳
  世间言笑,天上谁欢聚。河汉涵秋静无暑。望丹霄杳杳,云幄俄开,缘会远,空引时情万缕。彩楼人送目,今夕无变,巧在灵丝暗相许。爽气御西风,众乐难寻,乘槎看、鹊桥初度。过几刻良时、早已分飞,向月下何辞,十分芳醑。
  洞仙歌(七夕)
  宋代:黄裳
  世间言笑,天上谁欢聚。河汉涵秋静无暑。望丹霄杳杳,云幄俄开,缘会远,空引时情万缕。彩楼人送目,今夕无变,巧在灵丝暗相许。爽气御西风,众乐难寻,乘槎看、鹊桥初度。过几刻良时、早已分飞,向月下何辞,十分芳醑。
  美人(七夕)
  宋代:吴儆
  飞桥驾鹊天津阔。云驭看看发。相思惟恨不相逢。
  及至相逢还是、去匆匆。垂丝插竹真堪笑。欲乞天孙巧。天孙多巧漫多愁。巧得千般争解、劝郎留。
  浣溪沙(竹洲七夕)
关于七夕的诗  宋代:吴儆
  秋到郊原日夜凉。黍禾高下已垂黄。荷花犹有晚来香。天上佳期称七夕,人间好景是秋光。竹洲有月可徜徉。
林杰的其他诗词
  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卒,年仅十七。《全唐诗》存其诗两首。《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王仙坛
唐代:林杰
  羽客已登仙路去,丹炉草木尽凋残。
  不知千载归何日,空使时人扫旧坛。
 
  唐代:林杰
  金盘摘下挂朱颗,红壳开时饮玉浆。(咏荔枝见《纪事》)
其他关于七夕的古诗
  乞巧
  唐代: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译文
  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赏析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