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起源历史演化
1.中秋节的起源历史演化
   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这近世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中,中秋节形成最晚。唐宋时期,以赏月为中心节俗的中秋节日开始涌现,到明清,中秋上升为民俗大节。中秋节虽然晚出,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如中国人古已有之的月亮天体崇拜。《礼记计划生育承诺书祭义》所谓:“日出于东,月出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在古人看来,日月的正常运行是宇宙和谐的保证。
   唐人精神浪漫,中秋赏月玩月成为唐朝文人的时尚,白居易就留下了“三五夜中新月,一千里外故人思”的诗句。月神的神话在唐朝涌现了新的情节,月宫中除了默寞的嫦娥、蟾蜍、玉兔外,添了一位吴刚。月神由原始的宇宙主神演化为具有道教调的神仙,月宫好像是天地之间的第三界,月亮的高远凉爽在唐人那儿唤起的是宇宙空阔与人心交感的美学意绪。
惊厥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宋代中秋节已成为民俗节日,中秋放假一日。明清后,社会生活中现实的功利因素突出,
彼得兔电影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一般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中秋成为民众生活中的重要节点,上升为与年节端午并列的民俗大节,节俗活动丰富多样。
   中秋在传统的四大节日中,虽然成型最晚,但影响很大。部分缘由是中秋节俗有久远源头,更重要的是中秋节俗贴近了民众生活和精神的需要。
   “如拜月与赏月,在中国人心中,月亮始终具有温柔与光明的象征,寄予着中国人的美好憧憬。”与西方社会对太阳的崇拜完全不同,中国人的很多节日都考虑了与月亮的对应关系,中秋佳节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月亮的崇拜。赏月是人与自然对话、沟通的良机,也是实现人际关系协调的有效途径。在人心日渐疏远的今日,中秋赏月仍旧寄予着中国人“天上月团聚,地下人团聚”的情怀。对于今日中国人来说,每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仍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洗礼。
   “中秋佳节顺应着中国人的感情需要。”中秋夜,人们沐浴同一轮月光,共享象征团聚的月饼,品尝新收获的瓜果,共享亲情与友情,是中国人极为重要的精神需要。
   “更重要的是,中秋节代表中国人生活的抱负境界。”“人月两圆”的意境,自古就是中国人特别追求的美好人伦境界。中国古代就称中秋为“团聚节”。圆润明净的中秋明月,给国人一种精神提示,以天上的圆月来促进人事的团聚,“但愿人长期,千里共婵娟”的诗句至今仍是中秋节日人们引用最多的祝愿。
   “中秋是中国的传统大节,起源于人们对月亮天体的崇拜,复合了古代秋尝与祈求子嗣等内容,蕴涵了中国人家庭团聚、共享亲情、憧憬美好的人,具有整合与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意义。”
2.中秋节的起源历史演化
   中秋节的起源于古代秋祀、拜月习俗有关。先秦时代,即有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祀制。《礼记》记载“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进行迎寒和祭月。之后历代帝王都沿袭此俗。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帝祭月修造的。我国各地至今也遗存着很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
市场营销工作   北宋时中秋节以爬山登楼先睹明月为快,然后进行拜月仪式,供品有圆饼。说明上“中
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玩耍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卷八)。吴自牧(约1270前后在世)的《梦梁录》卷四也记载,南宋人家多于此日安排家购买酒菜来欢迎中秋。金盈之(约1126年前后在世)的《新编醉翁谈录》卷四则记载了当时人由赏月进而拜月的习俗:“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不以贫富,能自行者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于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洁月”。
   除了团员、娱乐、拜月之外,还有赏灯的风俗。周密(1232-1308年)的《武林旧事》卷三记载杭州中秋夜:“灯烛华灿,竟夕乃止”。是夕,人家有赏月之举,或携湖海,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并在江上施放万盏“小点红”(小羊皮灯),灿如繁星,特别引人注目。据说水灯是为讨江神酷爱,并非纯粹为了观赏。并且宋朝起,在杭州钱塘观潮,也成为一中秋节习俗内容。
   元朝虽已异族入住为主,但所受甚深。节日习俗也装扮沿袭汉人旧制。
   到了明朝,中秋节已于元旦齐名(古时候称春节为元旦)。赏月、祭月、吃月饼的风俗大盛。田汝成(约1540年前后在世)的《西湖巡游志余》“熙朝乐事”记载明人多于中秋节以月饼中秋节起源
薄荷荼蘼梨花白相馈赠,取其圆形的“团聚”之意。夜晚则设赏月之宴,或携带酒食至湖海之畔游赏。
   至于明人赏月的盛会,张岱(1597――1671年?)以其生花妙笔,为我们作了极其风雅的记述(《陶庵梦忆》卷五的“虎邱中秋夜”):
   虎邱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伎、戏婆、民间女人、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家童、走空之辈,无不麟集。自生公台、千人石、剑池、申文定祠、下至试剑石一二山门,皆毡席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光江上。天暝,月上,鼓吹十百处,大吹大擂,渔阳参挝,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更定,鼓铙渐歇,丝管繁兴,杂以歌颂。
   晚明文人的生活情趣,从这则“虎邸中秋夜”能略窥一二。
   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1635年)卷之二则具体描述了中秋祭月的贡品:“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需;瓜分必牙错瓣刻之,如莲华纸肆市月光纸。
   明人拜月时用的“月光纸”,到了清朝,改了个名字叫“月光马儿”,就是纸神马。
   清宫有祭(供)月习俗。祭月的地点在御花园。院内东向立一架屏风,屏风良策摆有鸡冠花、毛豆枝和鲜藕;屏风前设有一张八仙桌,供桌上摆月宫符像,还要一个直径五十五公分、十斤重的大月饼。月饼上印有“郁仪宫”字样及玉兔捣药团。大月饼左右各摆一三斤重的月饼,摆各样小月饼数盘,摆酒、茶数盅。供桌上还要摆应时鲜花和应时鲜果。月供摆毕,燃香。皇帝、皇后等人依次对月光神码行礼。香尽,焚月光神码,撤贡品。将十斤重大月饼细心包装,储至当年除夕夜,全家分吃,谓之“吃团聚饼”。三斤重大月饼切成数块,连同小月饼、“莲花团聚瓜”、鲜果等分赐妃嫔、文武廷臣、太监及宫女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