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培训总结范⽂3篇
⼈事教育培训⼯作总结
*年,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事厅的指导下,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七⼤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实施⼈才强市战略⽬标,深⼊开展解放思想⼤讨论活动,⼤⼒推进⼈才资源开发,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推进⼈事制度改⾰,加快构建⼈事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做好各项⼈事⼯作,务实创新地推进各项⼈事⼈才⼯作,各项⼯作进展良好,成效明显。
⼀、⼈才强市战略实施有⼒,⼈才资源开发得到深化。⼀是实施“百千万”⼈才⼯程。年初我们就制定了“百千万”⼈才⼯程⼈才选派表,并从市直教育、卫⽣、农业等系统选派了100名⾼级、1000名中级专业技术⼈员到基层开展“传、帮、带”,带动了整个专业技术⼈才队伍的素质提升。⼆是实施农村实⽤⼈才⼯程。继续在全市范围内推介“科技110”和专家⼯作室作法,引导、督促各县市区建⽴专家⼯作室和“科技110”服务平台,选派⼀定数量的果、林、畜、牧等⽅⾯的专家开展农业技术普及“传、帮、带”,培养了⼀⼤批新型农民和农业技术⾻⼲,游俊仕等12名优秀农村实⽤⼈才还被推荐到省⾥参加全省优秀农村实⽤⼈才评选。与此同时,我们还与*⽇报、*电视台合作,在全市范围内启动了“⼗⼤民间传统艺⼈”、“⼗⼤民间能⼯巧匠”评选表彰活动。我市实施农村实⽤⼈才⼯程⽅⾯的经验得到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今年《中国⼈事报》以专版头条的形式报道了我市农村实⽤⼈才开发⽅⾯的作法。三是加快⾼层次⼈才载体
建设。我们积极⽀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博⼠后⼯作站,衡钢集团、松⽊⼯业园、共创集团三家单位申报的企业博⼠后科研流动站协作研发中⼼已被省政府批准,我市吸引、承载⾼层次⼈才的载体越来越多,吸纳⾼层次⼈才的洼地效应将逐渐彰显。四是加⼤⾼层次⼈才的选拔培养⼒度。通过开辟⼈才引进绿⾊通道,为机关事业单位引进“双⾼”⼈才16⼈,为737名优秀⼈才优先办理了⼈才调配⼿续。会同组织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员和第三届湖南省优秀专家的选拔推荐⼯作,经过⼴泛宣传、层层推荐、逐级审核,我们从农业、财经、卫⽣⾏业中选定了3名同志参加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员评选,从⼯业、卫⽣⾏业中选定了2名同志参加第三届湖南省优秀专家评选。年内,我们还修订了《*市学科带头⼈及后备学科带头⼈管理办法》,组织开展了第四批学科带头⼈和后备学科带头⼈选拔,选拔市级学科带头⼈40名、后备学科带头⼈50名。与此同时,为了引进更多的⾼层次⼈才来衡创新、创业,我们还调研起草了《*市引进⾼层次⼈才办法》(草稿),草稿已报市政府主要领导审阅。
⼆、公务员法实施扎实推进,公务员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是公务员登记有序推进。我们积极推进公务员法实施,严格公务员登记审批,⼯作中做到“六个明确”、坚持“⼋查⼋看”、实⾏“三重监督”,⽬前已审核并登记七⼤类机关公务员26659名,团组织登记公务员700多名。申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127家,县市区申报参照公务员单位529家。⼆是圆满完成08年公务员招考组织⼯作。今年我市⾯向社会公开招考335名公务员和机关事业单位⼯作⼈员,有6000多名考⽣报名。⽬前整个招考⼯作已经圆满结束,尤其是⾯试,因组织严密、监督到位,考⽣及社会各界反映较好,近期《中国⼈事报》
⼜以专版头条报道了我市公务员⾯试的整个做法。三是公务员作风建设得到加强。积极开展政府绩效考核试点,探索建⽴了公务员考核办法。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转变⼲部作风、提⾼机关效能,我们经过两个多⽉的调研,从规范公务员⽇常⾏为、考核奖励等⽅⾯起草了《*市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的意见》(草稿),草稿已报市委主要领导审阅。
三、引智引资取得显著成效,⼈事⼯作与经济建设的融合度得到提升。以选准、选好重点引智项⽬为突破⼝,2008年我们先后向国、省外专局申报了国家级引智项⽬5个(如特变电⼯1700KV特⾼压变压器的研制等),省级引智项⽬17项,引智⽰范单位、基地及⼀村⼀品项⽬8项(如蒸湘区的“美⼈指”基地等),经国、省外专局审批,我市最终获批14个申报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9项),争取资助经费85万元。与此同时,我们把招商引资作为全局的重点⼯作来抓,全员发动领导⼲部带头促招商,建⽴奖励制度激励促招商,开辟⼈才引进绿⾊通道服务促招商,招商引资⼯作成绩斐然,我局联系⾹港天马(TIAMUT)国际有限公司年内增资600万元,在衡从事地质勘查和钻探服务,超额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年内,我们还向省⾥争取到三个科技扶贫项⽬,争取扶贫资⾦7万元,组织了四批农业经营管理⼈才和种养加⼯能⼿参加省⾥组织的培训,组织了⼀系列的专家下乡培训服务活动。
四、安置和维稳⼯作平稳推进,促进社会和谐得到彰显。⼀是圆满完成了年度军转安置⼯作任务。年初,我们争取以两办名义出台了《关于进⼀步做好军队转业⼲部安置⼯作的意见》,建⽴起了指令性
分配与考试考核相结合、⽤⼈单位与军转⼲部双向选择相结合的军转安置⼯作制度。⼯作中,采取这种“双结合”的模式,多⽅协调、主动沟通、挖掘潜⼒、克服困难,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了安置任务,被安置的军转⼲部及接收单位普遍反映较好。与此同时,我们还对近6年来全市军转⼲部、随调家属的安置状况和军转⼲部的成长情况进⾏了摸底,撰写了调研报告,这些都为做好今后的安置⼯作奠定了基础。⼆是做好了⾃主择业军转⼲部的管理服务⼯作。近年来,周边地市相继调⾼了⾃主择业军转⼲部待遇,我市⾃主择业军转⼲部也产⽣了⼀定的⼼理波动。为此,我们根据*的实际,⼀⽅⾯积极做好⾃主择业军转⼲部的思想教育⼯作,另⼀⽅⾯积极争取政府加⼤投⼊,先后为220名⾃主择业军转⼲部办理了⼤病医疗互助保险和医疗缴费等相关⼿续。三是协助做好企业军转⼲部的解困和维稳⼯作。落实了企业军转⼲部解困调标政策,省⾥出台调整企业军转⼲部解困标准的⽂件后,我们积极向市委、政府汇报,于10⽉24⽇召开了全市调整企业军转⼲部解困标准⼯作会议,通过逐个审核,层层匡算,级级投⼊,在12⽉底以前确保了调标政策落实到位。⽬前,我市部分企业军转⼲部解困⼯作总体形势较好,军转⼲部思想稳定,政策落实有⼒,没有出现⼤规模异常上访现象。特别是奥运会期间,我市没有发⽣⼀起企业军转⼲部集体或越级上访事件,为实现“平安奥运”尽到了⼀份责任。
五、⼈事制度改⾰纵深推进,各类⼈才的活⼒得到激发。⼀是推⾏全员聘⽤制,全市机关事业单位签订聘⽤合同⼈员超过100000名,聘⽤覆盖⾯达到68.5%。⼆是贯彻“凡进必考”制度,事业单位进⼈严格按照衡办通[2006]21号⽂件的要求,⾯向社会公开招聘。今年全市机关事业单位计划进⼈829⼈,公
开招聘及政策性安置⼈员占到了63%,凡进必考制度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年内,我们还参照公务员招考的模式,经过报名、资格审查、笔试、考核等环节,从70多名报名者中招募了25名⾼校毕业⽣到农村基层开展“三⽀⼀扶”。三是改⾰职称评审制度,继续完善了关于职称评审的量化推荐实施意见,对⼤龄、边远⼭区中⼩学教师申报中级职称开通“直达车”,使评审指标向基层、边远⼭区倾斜。职称指标⼀次性下达到基层,并在*的主要媒体上
公⽰,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四是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按照⼈事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办法》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办法〉实施意见》和省⼈事厅的统⼀安排,我们积极开展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前期准备⼯作,⽬前正在全⼒摸清全市事业单位底⼦和岗位类别情况,为全⾯启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打好基础。
六、⼲部教育培训⼤⼒推进,⼲部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是开展公务员知识更新培训,根据《公务员法》和《⼲部教育培训⼯作条例》,我局主动与市委组织部及市直各部门、单位密切联系,加强合作,采取请进来、⾛出去等内外结合和课堂培训与实践锻炼的形式,⼴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有特⾊的灵活⽣动的培训,取得了较好成效,如今年的新录⽤公务员和机关事业单位⼯作⼈员初任培训,由于组织严密、内容丰富,412名参训学员普遍反响较好。⼆是开展专业技术⼈员技能教育培训,年内组织计算机应⽤能⼒培训1252⼈次、事业单位新聘⼈员⼊门培训176⼈次、专业技术⼈员继续教育培训1930⼈次,组织电⼦政务培训和⼯勤⼈员素质教育培训424⼈次。与此同时,我们积极配合市
农业局启动农业系统“653”⼈才培养⼯程,⽬前已下发了⼯作规划,对如何抓好公需科⽬培训也进⾏了两次调研。三是抓好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我们通过⼴泛宣传,逐级推荐,逐个审核,最终筛选出了10名专业⽔平⾼和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上报省⼈事厅师资库,选定30⼈进⼊市本级师资库。
七、主动跟进社会需求,⼈事公共管理服务得到新发展。⼀是促进⼈才市场化配置,湘南⼈才市场共举办⼈才招聘会48场次,进场求职⼈数达到6万⼈次,达成就业意向2万⼈次,引进⼈才和向外推荐⼈才700⼈次。⼆是发展⾼校毕业⽣⼈事服务,为近6000名流动⼈才提供了落户、档案托管、社会保险及职称代办等服务。三是开展⽹上⼈才推介,湘南⽹上⼈才市场已收集流动⼈才信息23000余份,为4900⼈次实现了⽹上推荐就业。四是提供⼈事争议仲裁服务,年内受理各类咨询和仲裁案件180⼈次,顺利调解4起,其余都给予了较好的答复。五是启动了党政、经营管理⼈才、专业技术⼈才、⾼技能⼈才、社会⼯作⼈才、农村实⽤⼈才五类⼈才库建设,⽬前市本级党政⼈才库已采集⼈员信息35986⼈次,祁东、常宁等县市区的⼈才基础库建设也已全⾯启动,⼊库⼈员达42000余⼈。六是提供了公平公正的考试服务,年内组织各类⼈事考试94场次,参考⼈员达27289⼈,既没有出现纰漏,⼜确保了公开公平公正,赢得了社会的⼴泛赞誉。七是做好了专家管理服务⼯作。完成了全市60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79名市学科带头⼈的津贴发放。⼋是做好了⼯资审核⼯作,年内办理⼯资异动审核26000⼈次,办理退休及⼀次性抚恤、遗属困难补助审核800⼈次。
⼋、⼤⼒推进⾃⾝建设,⼈事部门的整体形象得到提升。⼀是深⼊开展解放思想⼤讨论。积极响应市
委、市政府的要求,在全局深⼊开展了“解放思想与*发展”、“解放思想与创新⼈事⼯作”等主题讨论,局长郭林春作动员报告、辅导讲课,局党组、各⽀部都通过不同形式组织了三次集中讨论,通过讨论,形成了共识,为做好今后的⼈事⼈才⼯作奠定了基础。⼆是加⼤廉政勤政建设的⼒度。加强领导班⼦建设,今年8、9⽉召开了两次民主⽣活会,每次召开民主⽣活会都事先制定⽅案,⼴泛征求意见,邀请市纪委、市委组织部的领导来指导⼯作,民主⽣活会的情况由局长郭林春在会后向全局⼲部职⼯进⾏了通报。加强效能建设,年初局党组就与各科室(中⼼)负责⼈签订了⼀岗双责责任状,对⼯作任务完成情况、廉政勤政情况,办公室按季度进⾏了督查。加强⾏政效能建设,修订完善了《⾸问责任制》、《⾏政过错追究责任制》等各项制度,持续开展机关作风整顿,各⽀部组织了三次讨论,科室负责⼈在全局⼤会上报告整改情况,动员会、讲评会层层推进,有效促进了机关作风转变。三是加⼤了学习教育的⼒度。我们在全局和全市⼈事系统继续开展了创建“三型”机关、争创“三强班⼦、四好队伍”、“讲党性、重品⾏、作表率”和构建“和谐⼈事”学习教育活动,今年还开设了“⼈事业务讲坛”,由局领导和业务科室的负责⼈轮流讲解⼈事业务,参加听课的同志特别是县市区⼈事局的同志反映⾮常好。通过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事⼲部的业务能⼒明显提⾼,队伍整体战⽃⼒明显增强。四是加⼤了政务公开的⼒度。建⽴了政务公开栏和⽹上政务公开,公布了办事流程、政策依据、收费标准,⽇常⼯作动态和政策都迅速在*⼈事⼈才⽹上公布。围绕优化政务环境,我局狠抓内部管理,进⼀步修订完善了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尤其是加强了内部财务管理,出台了新的局财务管理办法,对财务收⽀的审批权限、报账程序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同时,建⽴政务公开阳光栏,将收费标准、政策依
据等上墙,将⾏政许可审批项⽬纳⼊政务服务中⼼集中办理,⽅便了办事众。五是加⼤了信息宣传的⼒度,我们始终把做好⼈事宣传⼯作作为树⽴⼈事部门良好形象的重要⼯作来抓,配备专门的⼯作⼈员担负⼈事宣传职责,出台奖励措施⿎励全员参与信息调研,⼈事宣传⼯作取得了较⼤突破,年内我局在各级刊物上稿30多篇,其中《中国⼈事报》等国家级刊物就有5篇,《公平公正彰显在⾯试的每⼀个环节》等经验介绍还是专版头条。⼈才理论研究也有不少收获,专家协会征集论⽂28篇,在年初的全省⼈才理论召开研讨会论⽂评选中,我市有8篇被采⽤,获三等奖以上的有3篇。《县域⼈才战略研究》等多篇建⾔献策⽂章被省县域经济研究会等刊物采⽤。六是加⼤了信访办案的⼒度。对众的来信来访,我们做到了及时接访、及时办理、及时回复,对上级交办的信访案件做到了及时调查落实,并书⾯回复,没有发⽣越级上访事件,受理信访案件20余起,办结率100%。对5件⼈⼤建议和政协提案及时组织⼒量进⾏办理答复,代表和委员⽐较满意。
⼈事局劳动⼒培训输出总结
2010年上半年,我市劳动⼒培训输出⼯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攻坚克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定成绩。现将半年来的⼯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全市劳动⼒培训输出⼯作取得的成效
(⼀)劳务培训输出迈出了可喜的步
市委扩⼤会议结束后,市政府及时召集农业、⼈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科技、教育、扶贫、妇联、⼯会、团委、科协等部门领导共同分析我市劳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围绕订单抓培训,抓好培训促转移”和“以省内为主、以农业内部为主,拓展省外劳务市场”的发展思路,制定了劳动⼒培训输出⼯程实施⽅案,并把⽬标任务分解到各县及相关部门,要求各县(区)、各部门将劳动⼒培训输出⼯作列⼊重要议事⽇程,⼯作中做到主管领导亲⾃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抓落实。通过各县(区)及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截⽌6⽉30⽇,全市共组织培训农民8287⼈,其中男3866⼈,⼥4421⼈;有组织的向市内
培训工作总结外输出劳动⼒5744⼈,完成年度计划任务的27.4%。其中输出省外2279⼈,输出市外2434⼈,市内转移1031⼈。输出地主要是北京、⼭东、⼴州、福建、江苏、浙江、深圳、海南、昆明、⼤理等地。若输出劳动⼒以⼗个⽉计,⽉⼈均纯收⼊按最低200元算,全市预计可增加劳动者纯收⼊1148.8万元。
(⼆)积极搭建劳务输出平台
为切实做好劳动⼒培训输出⼯作,加快城乡富余劳动⼒合理有序流动,各县(区)及相关部门以贯彻落实全市劳动⼒培训输出⼯作会议精神为契机,在实施劳动⼒培训⼯作中,建⽴了市县(区)乡三级劳务⼯作体系,初步形成市县(区)乡三级分管领导具体抓劳动⼒培训输出的长效机制,改变了过去
外出务⼯主要靠“亲带亲,邻带邻”或者是靠⾎缘、⼈缘、地缘关系的打⼯⽅式,使外出务⼯由零星松散型向规模化和有序化转变。
(三)农民进城务⼯培训体系初步形成
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对农民⼯就业知识技能、道德⽔平要求越来越⾼。为了增强农民进城务⼯的就业能⼒,各县(区)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积极开展农产品加⼯、餐饮、家政服务、民族舞蹈艺术、保安、电脑应⽤、美容美发、家电维修、汽车驾驶等⽅⾯的技能培训,提⾼了进城务⼯⼈员的素质和在市场竞争中的适应能⼒。
(四)劳务输出⽅式不断改进,服务意识进⼀步加强
为把劳动⼒培训输出做成净值上亿元的富民强市产业,使外出务⼯⼈员⾛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各级⼈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充分发挥各⾃的优势特点,想办法,路⼦,对所输出的劳动⼒由输送单位与⽤⼯单位洽谈⼯资待遇,签订劳动⽤⼯合同,并派专⼈护送。如:永德县妇联充分利⽤县、乡、村三级妇联组织⽹络健全的优势,对全县16到25周岁并愿意外出打⼯的男⼥青年进⾏摸底造册,在继续向省内输送家政服务员的同时,积极主动与⼀些省内外企业联系,进⾏劳务⽤⼯洽谈,为⼴⼤农村青年寻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经多⽅考察,永德县妇联与⼴东省东莞市华荣电⼦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利⽤所建⽴的劳动⼒档案,在短短的⼀周内就迅速组织了184名适龄男⼥青年向该公司输出,并
在这批务⼯⼈员中设⽴班委,班委设1名班长、1名副班长和10名组长,同时建⽴相应的联系制度,要求各⼩组随时观察组员动态并向班长汇报,班长向县妇联汇报⼯作和⽣活情况,做到⼀⽉⼀次电话汇报,三⽉⼀次书⾯汇报,确保劳务⼈员输得出、留得住。
(五)积极培育劳务输出中介机构,壮⼤劳务输出⼒量和队伍
为改变⽬前全市劳务输出中介机构⽐较少,⼒量⼗分薄弱的状况,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在做好信息引导、市场培育⼯作的同时,⼀⽅⾯加强对原有17家劳务中介组织进⾏管理。另⼀⽅⾯,严格按照市场化运作机制,积极创造条件开拓劳务中介机构,批准了“万鑫劳务公司”和“汉先科技劳务输出职业介绍所”成⽴,壮⼤了劳务输出⼒量和队伍。
⼆、经验和体会
(⼀)搞好摸底调查,抓好宣传发动
为切实将劳动⼒培训输出⼯程抓落实,永德、双江、镇康、云县、临翔、凤庆等县妇联,分别深⼊30个乡镇,开展摸底调查和宣传发动⼯作,针对⼤部分⼥青年愿意外出打⼯,但怕被骗、被拐以及家政服务员“低⼈⼀等”“伺候⼈”等陈旧观念进⾏耐⼼细致的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永德县妇联在永德电视台设《⼥性天地》栏⽬进⾏宣传;各级妇⼥组织利⽤召开村组妇⼥⼲部会、众会等形式,宣传劳务输出的典型事例,并对16-25岁愿意外出务⼯⼥性⼈员565名进⾏造册登记。
(⼆)实⾏了劳动⼒培训输出报表制度
为使劳动⼒培训输出⼯程规模化、项⽬化、制度化,市劳动⼒培训输出办公室制作了有关统计报表,实⾏每⽉⼀报的零报告制度,各县(区)劳动⼒培训输出办公室通过“临沧农业信息内部交换⽹”⽹上报送,市直有关部门、中介服务组织实⾏书⾯表格报送。
(三)抓订单、搞培训、树品牌
各县(区)各部门充分发挥⾃⼰的特长,采取“订单式”的培训,把职业技能培训⼯作和劳动⼒输出⼯作结合起来,探索出了⼀条经济有效的路⼦,为打造好临沧品牌奠定基础。例如:市就业局下属的桑嘎艺术培训中⼼,与⼭东、浙江、福建、⼴东、海南等国家级4A级风景区签定培训订单,联合开展以佤⽂化为主的民族舞蹈艺术培训,所输出⼈员供不应求。⽬前已向上述五省输出佤⼭青年86⼈,使来⾃贫困⼭区的佤族青年到了⼀条很好的就业道路。耿马、云县、凤庆、永德等县委政府,采
取“⾛出去,请进来”的⽅式,组织有关部门到⽤⼯⽐较多的沿海地区进⾏实地考察,与相关部门达成劳务协作协议或直接采集⼚家⽤⼯信息,直接输出劳务⼈员到⼚家。同时,积极邀请⽤⼯单位或沿海有关中介机构到临沧进⾏实地考察,对前来报名的劳务⼈员直接进⾏⾯试,提⾼输出就业成功率。
(四)多⽅筹措资⾦,确保⼯程进度
在市、县财⼒⼗分困难,没有能⼒给劳动⼒培训输出⼯程注⼊更多经费的情况下,各县(区)及各职能部门充分利⽤⾏业优势,多形式、多渠道筹集资⾦,确保项⽬落实,为全⾯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劳动⼒培训输出任务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如:市扶贫办与市技⼯学校联合举办的劳务输出培训班,市扶贫办从2003年末安排给双江、沧源、耿马、永德四县的科技扶贫资⾦中拿出11.5万元,为这四个县的101名农村贫困家庭⼦⼥进⾏电⼯、电⼦等技能培训,同时动员他们加⼊⼯会组织。邀请苏州太沧市三资企业欧亚马⾃⾏车⼚领导亲临学校对这批培训⼈员进⾏综合考察⾯试,所培训专业技能均达到⼚家要求,对家庭
确实困难,⽆法解决车旅费的,技⼯学校负责为每⼈承贷1500元的⼩额信贷,由⼚⽅在个⼈逐⽉⼯资中扣还,使这101名学员全部应聘输出到该⼚就业。
⾃开展劳动⼒培训输出⼯作以来,我们深深体会到,做好劳务输出⼯作,健全机构是基础;加强领导,部门配合,狠抓落实是关键;筛选信息、提供服务是保证;同时,加强帮助引导,形成浓厚的社会氛围也是必不可少的。坚持政府组织与众⾃发相结合,农忙与农闲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市内与市外相结合,既发挥各类⽹络机构的信息服务作⽤,⼜发挥各种“能⼈”的牵头带动作⽤,不断扩⼤劳务输出总量,重点提⾼劳务输出的质量,推进劳务输出由体⼒型向技术智能型转变,由盲⽬松散外出向有组织输出转变,使劳务输出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和稳定就业的重要举措。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市劳动⼒培训输出⼯作在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共同努⼒下,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为进⼀步做⼤做强这⼀新型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从⽬前发展情况看,仍存在⼀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劳务市场信息不灵、输出渠道不宽,输出⼯作种类单⼀
⽬前,全市尚未形成统⼀的劳动⼒供求信息共享平台,输出渠道不多,信息不灵,输出⼯种单⼀,⼤多数仅靠⼲苦⼒维持⽣计,稳固率不⾼,有碍于输出⼯作的开展。
(⼆)思想观念陈旧,意识落后,开拓创新意识不强,适应能⼒差,阻碍了劳动⼒培训输出的开展
长期⽣活在贫困⼭区的农村青年,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思想保守,外出⼤胆创业的意识不强,存在着“不愿出去,不敢出去,不会出去”和部份⽗母不愿意让其外出打⼯,担⼼外出打⼯挣不到钱或上当受骗,安全得不到保障,致使⼤部份富余劳动⼒闲置在农村得不到充分利⽤。加之部份青年⽂化素质普遍偏低,技能单⼀,输出去后的适应能⼒和竞争能⼒较弱,适应不了市场发展的需要。
(三)市外劳务市场发展空间较⼤,但多以⼥性员⼯为主
从各县(区)输出⼈员以及与我们联系的⼏家中介组织需要的⼈员情况来看,市外劳务市场所需员⼯数量较多,发展空间⼴阔,但需要输送的时间紧迫,且多以35岁以下的⼥性员⼯为主,男性员⼯占的
⽐例较少,要在短时间内组织⼀定数量的⼥性员⼯,难度为较⼤,这给劳动⼒培训输出⼯程进⼀步的扩⼤输送规模带来⼀定的困难。
(四)劳动⼒培训输出投⼊不⾜
劳动⼒培训输出⼯程虽然按市场化运作,但全市劳务输出还处于市场培育的初级阶段,中介组织的⼒量仍⼗分薄弱,还需政府扶持。各职能部门在从事培训⼯作中,相应的培训经费得不到落实,⽽培训对象绝⼤多数来源于贫困⼭区,他们有外出务⼯的愿望,但却⽆法⽀付培训费⽤和外出务⼯车旅费,成为制约这⼀新型产业发展的瓶颈。
(五)跟踪服务滞后、信息反馈缓慢
要使输出的劳务⼈员稳得住,减少⼀些问题特别是侵害权益事件的发⽣,就必须加强输出单位与输⼊单位的联系,做好劳务输出跟踪服务和信息反馈⼯作。由于经费问题和此项⼯作刚起步,多数县在跟踪服务管理和信息反馈⽅⾯没有很好开展,⼀旦发⽣侵权事件,将对今后劳务输出造成⼀定影响。
四、下步⼯作计划
(⼀)进⼀步提⾼认识,转变观念
要牢固树⽴劳务培训输出在促进农民增收,提⾼农民就业,增强农业发展后的战略地位认识,进⼀步统⼀思想,提⾼认识,全⾯配合新闻部门,加⼤农村劳动⼒培训输出⼯作的宣传⼒度,⼴泛宣传,积极引导,多渠道、多形式、多⾏业的多输出、快输出,营造良好的城乡富余劳动⼒培训输出就业的社会环境。
(⼆)切实加强领导,狠抓责任落实
督促各县(区)和各部门对全市劳动⼒培训输出⼯作会议的贯彻落实,做好劳动⼒培训输出年度计划和⽬标考核责任制,将⽬标任务分解到乡镇和各有关部门,采取年初签订责任书、⽉统计、季检查、年终考核的办法,确保劳动⼒培训输出措施落到实处。同时,⼴泛动员全社会⼒量,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泛参与,演好劳务输⼊“⼤合唱”,为全市的劳务培训输出⼯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务⼯⼈员技能和素质,打造我区技能型、⾼素质劳务输出的品牌
按照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创新培训模式,调整和改⾰各类培训机构,积极组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通过规范、引导,逐步形成以市为中⼼、县为⾻⼲、乡镇为基础的农村劳务培训体系;建⽴培训与输出的互动机制,依照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式培训”,以培训专业技能、适应能⼒和创业精神为重点,把劳动技能、思想道德、政策、劳动合同法律法规培训和安全常识及公民道德培训,法律知识、安全防范等培训内容结合起来,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适⽤性,增强外出务⼯⼈员市场竞争能⼒,就业稳定
性和安全防范意识。
(四)提⾼信息服务⽔平
要本着“输前认真考察,输出严格组织,输后加强管理”的原则,严格审查务⼯信息,把好务⼯⼈员思想关、技术关和健康关,以适应不同⾏业对劳动⼒的需求。协同⽤⼈单位搞好跟踪服务,维护劳务⼈员的合法权益。
(五)进⼀步拓宽劳务输出渠道
要通过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实现全市劳务输出⼯作“四个转变”,⼀是输出对象由单⼀型向多元型输出转变,⼆是由数量型输出向数量、质量型输出转变;三是由⾃发地、⽆序地输出向组织化、规模化输出转变;四是输出效益由单纯的经济收⼊向培养⼈才和劳动致富转变。要进⼀步总结和运⽤近⼏年来开展对外劳务输出的成功经验,结合国家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积极搜集、筛选劳务供求信息,为外出劳动⼒提供准确可靠的务⼯信息,努⼒提⾼劳务输出的成功率和稳定率,确保劳务输出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努⼒把全市劳动⼒培训输出⼯程做成⼀个富民强市的新型产业。
⼈事局深化⼈才培训年终总结
局各科室、中⼼:
2007年,全县⼈事⼈才⼯作以邓⼩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贯彻党的⼗七⼤和省、市⼈事⼯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才和改⾰”两⼤主题,坚持开拓创新,⼤⼒实施⼈才强县战略,全⾯加强公务员队伍和创新型⼈才队伍建设,继续深化⾏政机构和事业单位改⾰,不断强化公共服务,各项⼯作取得显著成效。
⼀、公务员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深⼊贯彻实施《公务员法》,以公务员执政能⼒和综合素质⽔平提升为重点,抓好全县公务员教育培训、考试录⽤、考核奖惩等项⼯作。
1、深⼊开展《公务员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编印公务员法及有关单项法规知识读本,组织全县公务员开展读法活动;利⽤报纸、部门刊物等传媒⼯具,进⾏公务员法知识解读,深刻领会法律法规的精神实质;以近年来基层机关新录⽤公务员为重点对象开展送法下基层活动,督促年轻公务员学法、懂法、遵法;举办⼈事⼲部业务培训班,集中学习⼈事⼯作政策法规;开展“我⼼⽬中的公务员”征⽂活动,弘扬公务员精神。
2、抓好公务员考试录⽤。组织开展公务员录⽤考试,⾯向应届⾼校毕业⽣和社会⼈员,经考试、体检、考核合格,录⽤公务员32⼈,其中省统⼀公开考录20名,从军队转业⼲部中安置录⽤7⼈。
3、抓好公务员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继续推⾏和健全《国家公务员培训证书》登记管理制度,做好⽇常各类培训考核成绩的登记,为各部门年度考核、任职提供依据。开展公务员更新知识和计算机技能培训,完成《⾏政法学》和《⾏政伦理学》的培训考核,共计1956⼈次参训,每门课的参加率在86%左右。开展公务员普通话培训考核,共1283⼈参加。
4、抓好公务员交流与任免。办理公务员转任73⼈,调任2⼈。办理职务任免20⼈次,任职65⼈次、免职53⼈次。办理⾏政⾮领导职务晋升43⼈,其中占⽐例限额主任科员17⼈,副主任科员4名;不占⽐例限额主任科员13⼈,副主任科员9⼈。推⾏公务员中层⼲部和事业单位负责⼈跨部门交流,⾸批共8名中层⼲部(其中公务员4名)跨部门交流。
5、抓好公务员考核与奖励。组织开展公务员年度考核,20*年度全县共1795⼈参加考核,247⼈被确定为优秀等次、1470⼈称职、52⼈不定等次,全县优秀⽐例为13.76%。
6、抓好事业单位参照管理审批。根据上级要求,上报9家单位列为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上报各镇(区)国⼟所为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改⾰稳妥推进。
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进⼀步深化事业单位改⾰的意见》精神,结合全县事业单位改制⼯作的实际,
加⼤⼒度、加快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改⾰,县事业单位领导⼩组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改⾰⼯作,及时处理改⾰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领导⼩组办公室认真抓好⼯作落实,精⼼指导,加强督查,改⾰⼯作有了新的进展和突破。及⾄年底,有17家事业单位完成改制,其它单位也完成今年⼯作⽬标。
镇属事业单位改⾰基本完成,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农村综合改⾰的整体部署,推进镇机关内设机构改⾰和所属事业单位改⾰,各镇建⽴了以“五办四中⼼”(即机关内设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管理办公室、综合治理办公室和财政办公室等五个内部机构,所属事业站办经整合归并后设置镇经济建设服务中⼼、镇农技⽔利服务中⼼、镇社会事业服务中⼼和镇村镇建设交通管理服务中⼼等四个事业机构)为基本框架的镇⼯作服务体系,明确了职能定位,精简了领导职数,核减了⼈员编制,理顺了县镇关系。
三、机构和⼈员编制管理不断加强。
完善经济技术协作、港区开发建设管理体制、新居民管理体制、三产管理体制改⾰。将县协作办公室并⼊县发改局,对外继续挂牌,其下属单位(除县政府驻上海办事处)⼀并划归县发改局管理;将*港区开发建设办公室并⼊开发区管委会,作为其内设机构,同时建⽴*港区开发建设管理局,⾪属开发区管委会管理,县政府驻上海办事处也⼀并划归开发区管委会管理;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