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探究、感悟、拓展”让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
                                          南磨房中心小学    张艳
一、教案背景:
《蝙蝠和雷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四年级下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以“大自然的启示”为专题,是对以前所学习的观察大自然、保护环境的延伸与发展,并有新的内涵。选编本组教材,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一些新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在对自然的观察、了解、发现中受到有益的启示,同时发展学生的观察、想像等思维品质;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学生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继续培养学生的默读与自学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二、教学课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1课《蝙蝠和雷达》
三、教材分析:
      《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
四、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表格导学法、多媒体演示法、讲授法(复述)、阅读法(朗读)
五、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设疑导读
1、教师:(课件出示蝙蝠图片)认识它吗?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
2、教师:(课件出示雷达图片)这是什么?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
3、教师: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而雷达则是人们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为什么会用“和”把它们连起来,他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层层设疑,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并初步感知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为学习下文打下基础。】
二、初读感知,把握要点
1、教师: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出能说明蝙蝠和雷达有联系的一句话?指名说。
2、出示: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指名读。
(1)学生质疑:针对这句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过渡: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随着科学家一起去探究发现的过程。
三、扫除障碍 理解文意
1、默读课文,思考:科学家是怎么发现蝙蝠探路方法的?
2、学生汇报:科学家通过蝙蝠的认真观察,发现了它飞行的本领强,然后做了三次试验,又经过反复研究,得出了探路方法。
教师:那么蝙蝠飞行时有什么本领?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它的特殊本领?自己默读划批,然后读出你的感受。
学习第三自然段: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教师:从这段话中,大家对蝙蝠有什么认识?
(1)读划的句子,把你的理解跟大家讲讲。(引导学生出重点词语进行理解)
A.夜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天黑、猎物小、准确);
B.无论……(也)……;即使……(极细)也……(灵巧)
教师追问:无论怎么飞是怎样飞呢?极细能有多细?
(2)指导朗读:
A.教师:刚才我们通过对重点词语的品味,知道了蝙蝠夜行的本领真是够大的!你能把这
个意思读出来吗?
B.教师指名读书,集体评读。
(3)(出示句子)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100多年前,科学家们已经做了很多次试验。
四、自主探究,介绍试验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手中的表格自学文章的4-6自然段。
蝙蝠和雷达
试验次数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蒙眼睛
铃铛一个不响
不靠眼睛探路
第二次
塞耳朵
铃铛响个不停
靠耳朵探路
第三次
封嘴巴
铃铛响个不停
靠嘴巴探路
附表格:
1、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3、教师:假如你现在就是科学家,你能来介绍一下你的实验过程吗?
4、学生发言,订正表格。
【设计意图:以表格导学,化难为易,使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成为自主探究试验的过程,再让学生交流发言,及时检验自学效果。不仅突破了教学重点,也使学生自学能力得到了扎实有效的训练。】
5、教师:做完第一次试验,我们发现与眼睛无关,那到底与什么有关呢?于是科学家又带着疑问,做了后两次试验。
6、激发想象:那同学们想想科学家就只做了这三次试验吗?学生集体交流。
7、教师小结:你们知道科学家们经历了多长时间才研究出结果的吗?
(1)出示资料:蝙蝠为什么能够在黑暗中自如地飞行呢?早在1793年,意大利的斯帕兰赞尼就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对比实验。提出了在当时看似荒谬的结论:蝙蝠能用耳朵“看东
西”。直到1938年,其中的奥秘才由美国哈佛大学的格里菲恩揭开。他提出了“回声定位”的概念,从而解决了斯帕兰赞尼的“蝙蝠问题”。
(2)谈感受:读了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小结:然而对于这个艰辛的探索过程文中并没有做具体的表述,只用一句话进行了总结。请你将这句话出来读一读。(课件出示: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3)理解重点词:
你能结合重点词说说你对“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这句话的理解吗?
指名理解: “反复”、“终于”
教师:由此,你能感受到什么?
(4)教师小结:任何一项科学成果,都是来之不易的,往往要付出艰辛的代价,甚至是几
代人的努力;只有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攀登的人,才能摘下科学王冠上一颗颗闪光的宝珠。
(5)朗读:带着你的理解再来读读这句话。
(6)教师小结:虽然文中只用一句话带过,但我们通过这两个词语,却仿佛看到了他们研究过程的艰辛与付出。可见准确用词是多么重要呀!
(7)过渡:再好好读读这一段,一会儿请你用自己的话,给我们讲一讲蝙蝠嘴耳配合的方法。
(8)独立阅读,复述。
(9)指名复述,教师相应指导。
什么是超声波?回忆一下《回声》这篇课文中声波的原理,其实,超声波呢,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只是人的耳朵听不见。
出示:课件演示超声波,帮助孩子理解超声波的原理,边放课件边叙述配合的过程。
指名看课件复述,可以用加上动作。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课件演示,使学生直观了解超声波,及蝙蝠探路的秘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复述能力。】
(10)过渡:科学家又是怎样模仿蝙蝠发明雷达的呢?
A.自由读第八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雷达工作原理的句子(第二句),边划边读,理解句意。
B.课件演示蝙蝠探路的秘密与雷达工作的原理。
C.比较雷达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的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D.填写书上填空题。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学生很容易理解雷达工作的原理,再让学生通过蝙蝠探路的方法与雷达工作原理的对比进行填空,就可以顺利地突破教学难点。】
四、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1、教师小结:正是根据蝙蝠的特性,科学家们发明(板书:发明)了雷达,装在飞机上,才能使它在夜间也能安全的飞行。不仅如此,雷达的发明还给我们的生活其他方面也带来了方便,你还知道哪些应用雷达的例子吗?
2、教师小结:可见,雷达的发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少的便利,让我们接受信息更加快捷,知道的领域更加宽泛。这真要感谢蝙蝠呀!当然,我们人类还通过研究生物某些器官的构造和功能,从中得到启示并进行模仿,从而研究出了更多对生活有用的发明。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出示课件)
五、回顾全文,感知结构
1、教师:在我们和科学家一起探究的过程中,你发现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吗?(指板书,提示学生归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教师:我们在写这种文章的时候也可以按照这样的写作方法进叙述。
全文总结:人类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为生活提供了方便。那你想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想观察哪些动植物,想发明出什么新成果呢?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
思考,走向大自然,希望你能有新的发明。
【设计意图:课尾,把学生的兴趣引向课外,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以及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六、教学反思:
(一)探究:我们要做的是,以教材为凭借,通过教材这座桥梁,走向更广阔的研究领域,探求更博大的未知世界。通过教材的学习,让学生自己掌握一定的知识、方法,并凭借教材,进行交流、探讨,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使其在活动中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表格导学,化难为易,使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成为自主探究试验的过程,再让学生交流发言,及时检验自学效果。不仅突破了教学重点,也使学生自学能力得到了扎实有效的训练。
(二)感悟: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读中有悟。让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进行感悟地读。老师则采取科学的艺术,在读中点拨和引导,为学生启,以实现学生的自,引导学生在读中抓住语言文字进行感悟,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把这种感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三)拓展:在对课文的理解上,让学生将自己搜集到的仿生学资料进行展示,教师再利用课件向学生介绍他们所不知道的仿生学,把学生的兴趣由课内引向课外,既丰富了学生的科学知识,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以及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