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天津市东丽区丽泽小学王鑫
教学目标:
1.抓住“配合”一词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2.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和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乐于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词句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2.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教具:PPT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拉近距离
1.师生交流:孩子们,你们知道过去的学生管老师喊什么吗?
2.那你们管我叫“夫子”好不好?我姓王,你们叫我们什么?
3.今天咱们一起上节课,上课之前,谁能猜一猜王夫子读大学时是学什么
的?
4.学生自由发言。
5.夫子我是学新闻的。孩子们,最近有你关注过哪些重大的新闻。
6.马航MH370。
[设计理念]
“夫子”一词意思很多,其中一项指“旧时人们称呼学者或有文化的老师”。学生一声“王夫子好”,使课前气氛融洽,无形中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很容易喜欢上授课老师,也便带着新鲜感和兴趣上这节课了。而交流马航MH370,既培养和学生关注新闻的习惯,又为本课后面的练习设置了悬念。
二、回顾内容,发现“配合”
1.板书课题,指导“蝙蝠”两个字的书写。
2.再次明确本篇课文是说明文。
3.指名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及时评价。
[设计理念]
本环节教学一是回顾课文主要内容,检查学生上一节课的学习收获,二是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
1.科学家为了解开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试验?三次试验的结论是什么,打开书快速地读一下课文?到了就举手说。
2.大屏幕对比出示: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起来探路的。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1)引导学生发现出示的句子中缺少“配合”一词,缺少了行不行?
(2)学生初识“配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多种方法,理解“配合”
1.什么是“配合”呢?字典上说就是指各方面分工合作来完成共同的任务的意思。那我们平常学习和生活中,有什么事需要你用各方面分工合作来完成的吗?你是怎样分工合作来配合的?
2.学生自由回答。写字的时候,读书的时候,骑车的时候……说清怎么配合。
3.老师强调:写字的时候,用眼看,拿笔写,这一“看”一“写”,就是配合;骑车的时候,手扶着车把,脚蹬着车蹬,这一“扶”一“蹬”也是配合。孩子们,你们理解什么是“配合”了吧。
[设计理念]
学生在理解字典上的“配合”后,联系学习和生活说“配合”,用关键词说清楚是怎么配合的,为接下来抓
关键词理解蝙蝠在夜里飞行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的打下基础。这种方式指向明确,思路清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四、读画说,研究“配合”
1.蝙蝠在夜里探路到底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呢?文中第几段写得清清楚楚啊?
2.出示第7自然。
3.默读课文第7自然段,关键词,动手画画示意图,说说蝙蝠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过程。
(1)巡查,主要了解学生关键词的情况,个别指导刚才我们是怎样联系学习和生活说配合的,用了哪些关键词。(发出、推进、反射、传到)(2)师生配合完成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示意图,学生会说关键词,老是画图。
(3)画图的过程中强调关键词,把“推进”换成“前进”,“反射”换成“折射”行不行?
(4)学生辨析词语,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严谨。相机板书。
(5)画波浪的时候问问学生见没见过超声波,体会说明文的另一个特点——说明方法。相机板书。
4.在写“障碍物”时指导学生写“碍”字。
5.指名学生看着板书说说蝙蝠在夜里飞行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并及时评价。
6.学生抄写板书,修改之前画图问题,加深印象,并注意写好“碍”字。
7.给学生奖励,播放蝙蝠在夜里飞行的视频。
8.我们再来读读这一段。出示打乱本段顺序的三句话。谁来读?
()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
()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
预设:学生自己排序读的,老师追问为什么这样读,点出作者写的“条理清楚”,这是说明文的又一个特点;学生没排序,按大屏幕顺序读的,老师请另一个人再读,并让他说说为什么这样读,点出作者写的“条理清楚”,这是说明文的又一个特点,然后让刚才有问题的学生再读一遍。
9.再次出示第7段,齐读,感受说明文的三大特点——用词准确、说明方法、条理清楚。
[设计理念]
这一环节学生通过“读”——整体感知配合,“”——自主发现配合,“画”——激趣描绘配合,“说”——看图复述配合的自主阅读过程,真正走进了文本,
解开了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自主阅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解放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使阅读有了广度。而后通过聚焦阅读,自然而然地抓住说明文的特点,使阅读又有了深度。
五、画出雷达,模仿“配合”
1.大家看,蝙蝠这小家伙在夜里飞行的本领真不小。科学家正是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那你们能模仿蝙蝠飞行的示意图,画出雷达工作的示意图吗?
(1)出示课文第8段。读本段,关键词,谁先到了就能上黑板画,可以配合完成。
(2)指名说说雷达是怎么工作的。
2.出示课后练习,学生回答。
(      )                  (      )。
雷达的  (      )    就像蝙蝠的    (      )。
(      )                  (      )。
蝙蝠和雷达3.板书:模仿和发明,并用箭头引向课题中的“和”字,揭示蝙蝠和雷达的联系。
[设计理念]
学生学习完蝙蝠的“配合”后,完全可以自主理解雷达的“配合”,这时候就将课堂教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去合作、去探究。
六、激发兴趣,练习“配合”
1.课文学到这,我忽然想起了课前我们交流的马航MH370的新闻。黑匣子点沉到大海,用什么搜寻呢?雷达可探测不到了,我们需要新的的帮手。大屏幕出示声呐图片,学生猜一猜。老师揭开谜底,出示海豚图片,解释什么叫声呐。
2.出示潜水艇的图片,并提出练笔要求。
科学家模仿()探测的方法,给()装上了()。()在水下()声波,声波像()一样扩散,遇到障碍物就()回来,()在接收机上。驾驶员从()上,能够发现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在深海潜行也十分安全。
3.学生拿作业纸练写,用关键词写出声呐工作起来是怎样“配合”的,然后
交流。
[设计理念]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而且新课标提出学生要有“语用意识”。我的理解就是学、会、用。学的目的就是会,会之后就要用。所以,关于声呐的练写,就是让学生用关键词,体会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用词准确。
七、顺其自然,理解“不易”
1.同学们,刚才我们经过发现配合,理解配合,研究配合,模仿配合揭开了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而且还明白了雷达工作的原理。你说,我们做这些事情容易吗?
2.预设,容易和不容易两种可能,都导向不容易,并引导学生发现文中的句子。
3.出示句子: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4.学生通过“反复”和“终于”这两个词,,理解科学家做学问、做研究的不容易。
[设计理念]
通过发现关键词,理解句子,进而理解句子背后的意思。
八、拓展延伸,交流启示
1.交流:你还知道哪些东西也是受到动物特点或者植物的启示而发明的?
2.学生自由交流。其实这是一本科学,叫——仿生学。相机板书。
3.布置作业。根据你从大自然中的动物或者植物身上得到的启示,再模仿雷达工作的过程一段,写一写你的发现。要求:用词要准确、条理要清楚、用说明方法。
4.推荐读书《神奇的仿生学》。
[设计理念]
交流的目的和推荐的书籍都是为了激发学生对仿生学的兴趣,拓展课外知识。而作业的布置,相比课上的练笔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课上练笔的基础上增加了条理要清楚这一点,让学生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