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6  蝙蝠和雷达 
教学内容:蝙蝠和雷达 
教材简析:
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文章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文章用词的准确性,在语言文字上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教学目标:
1.认识“蝙、蝠、启”等12个生字,会写“达、蚊、即”等14个字。
2.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4.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怎样探索出来的。
2.怎样使学生理解蝙蝠利用超生波导飞,飞机的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
3.学会提出问题。
1.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自我修改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
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是蝙蝠和雷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蝙蝠和雷达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6课。(板书:蝙蝠和雷达)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2.自己默读课文,试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师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用课题拓展法、也可用把各部分的意思相加的方法、还可以用抓住要点的方法。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认读:出示生字“蝙、蝠、启、即、锐、系、铛、蝇、证、障、荧、屏”
“蝙、蝠、蝇”的偏旁都是虫字旁;如“蝙”不能读成“piān”,“锐”翘舌音要读准,“荧”要与“萤”要区别开。
2.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达、蚊、即、科、横、竖、绳、系、蝇、证、研、究、驾、驶”
指导书写:“绳”去偏旁加一虫字旁变成“蝇”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左窄右宽;“即”的第五笔是点。“蛾、蚊、科、横、证、研、驶”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左窄右宽。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四、朗读课文,自主学习
1、下面是一个小组在整理问题时的讨论,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问题一:无线电波跟超声波是一样的吗?
问题二: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
问题三:“蝙蝠探路”还可以用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
……)
学生谈启发,教师归纳总结:这三个问题的提问角度是不一样的,第一个问题是针对课文内容来提的;第二个是从课文的写法上来提的;第三个是从课文得到的启示,联系生活经验提出的……所以,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并提出问题。
2、再读课文。分小组整理问题清单,想一想可以从哪些角度提问,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五、精读课文,解决问题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提示:看看哪一句话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
2.交流后展示并齐读一遍。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3.小结并质疑。
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围绕这个主要内容,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
(可能提出: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蝙蝠是怎样探路的?为什么装上雷达飞机就能安全飞行了呢……)
4.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这些问题老师都明白,那么是老师告诉你们呢?还是——
是啊,科学家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费了不少功夫,那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5.出示蝙蝠图:
师:同学们,你从课外资料中知道蝙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学生介绍课外搜集的资料)
师述:无论何种蝙蝠,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夜间都能安全地飞行。
六、细读课文,明白关系
接下来,请大家打开书本,自读第3自然段,看看你能读懂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请在书上做个标记。
(一)   
1.学生自学。
2.检查:读读第3自然段。
a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敏锐)
(飞行特点)
b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根据学生回答圈出:还能、无论、即使、也)
3.这段话该如何把它读好呢?谁来试试,这样吧,我们先练练,待会儿我们来比赛。
学生练习———指名两人比赛———学生评议———认为自己读得好的同学站起来朗读
4.同学们,读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怎样探路的)
(二)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意大利科学家斯兰瑞尼已经做了很多试验,接下来,请同学们分学习小组根据表格自学第4、5自然段。把表格补充完整。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1.学生分小组学习。
2.检查:假如你就是意大利的著名科学家,现在请你来介绍一下你的实验过程。
学生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我是科学家--------,我在第---次实验中是这样做的-----------)
3.小结:三次试验证明-------(多媒体出示,学生读)
“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请大家把书上的这句话用双横线画出来,然后仔细地读读。边读边想想你还想知道什么?
4.学生自读后提问。
(三)引导学生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到底是怎样探路的?
1.同桌一起自学第七节,出有关蝙蝠飞行的秘密的句子,闭上眼睛想一想,你能理解它吗?
2.同桌自学第7自然段。
3.检查:交流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
一起读第7自然段。
a老师根据回答画出2、4两句。
b请大家自读这两句话,看看你能自己读懂它吗?
c学生介绍读懂的地方。(教师板书:蝙蝠嘴超声波障碍物耳朵)
d老师操作课件示意图
e请学生上黑板标出超声波传播方向。(生板演,生简评)
4.师生分读第7自然段。师1、3 生2、4。
5.问: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6.赏读:好,那我们再一起来当一回研究成功的科学家,介绍一下蝙蝠探路的秘密吧。(齐读第7自然段)
过渡:科学家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后,就模仿它来发明了雷达。那么雷达是怎样探路的呢?请用同样的方法自读第8自然段,同时也帮老师设计一个雷达探路示意图的板书。
1.学生自学。
2.检查交流自学体会。
3.出示设计示意图并介绍设计意图,生评。
(教师板书:雷达天线无线电波荧光屏)
4.集体朗读第8自然段。
七、总结拓展
1、同学们,课文的题目是《蝙蝠和雷达》,为什么一开始要写飞机呢?
2、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呀?
像这种人们通过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来创造发明东西,为人类造福,这门学科叫仿生学。人类仿生发明的东西很多很多,你能再举些例子来吗?
当然,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生物的秘密还未发现,许多地方值得人类利用它来创造发明,为子孙后代造福,这个重任我希望大家能挑起它,有信心吗?
八、作业巩固
表演题:想象假如有一天,蝙蝠在夜间飞行时偶尔碰到了夜行的飞机,它非常惊讶,想象它和飞机会有怎样的对话呢?
1. 同桌练习,配以动作。
2.请一生上台表演。
板书设计:
              6 蝙蝠和雷达
            嘴    发出超声波
蝙蝠                      障碍物
耳朵    反射回来 
天线  发出无线电波
 雷达                              障碍物
      荧光屏    反射回来
                 
                 
                 
  第二课时
一、比一比,组词语。
郎(    )饿(    )蝇(    )揭(    )
朗(    )蛾(    )绳(    )渴(    )
二、选择关联词语填空。
因为……所以……不仅……还……不是……而是……即使……也……
1.蝙蝠(    )能在夜里飞行,(    )能捕捉飞蛾和蚊子。
2.(    )一根极细的电线,它(    )能灵巧地避开。
3.蝙蝠在夜里飞行,靠的(    )眼睛,(    )嘴和耳朵。
4.(    )驾驶员从雷达的荧光屏中能够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    )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
三、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1.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
2.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    )
3.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
四、人们根据蝙蝠发明了雷达,你能从生活出相关的例子吗?
①人们根据________________发明了________________。
②人们根据________________发明了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拓展
(一)读下面的片段,试着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同学交流。
  马铃薯和藕不是植物的根,而是茎。它们躲在泥土里变了模样,你不要把他们认错了。这种变了模样的茎,有一个总的名称叫做变态茎。
变态茎分好几种。马铃薯和洋姜长得肥肥胖胖,叫做块茎;荸荠、慈姑和芋头长得圆头圆脑,叫做球茎;洋葱和大蒜头,长得一瓣一瓣的,好像鳞片一样,叫做鳞茎;藕和生姜长得像根一样,就叫做根状茎。                    ——选自朱江的《他们是茎,还是根?》
(二)鲁班造锯
鲁班是春秋战国时鲁国的巧匠。木工用的锯,传说是鲁班发明的。
有一次,他承建一座大宫殿,需要很多木材,用斧子砍伐,费工又费时,怎么也供应不上。他很着急,就亲自上山去砍树。试知山高路陡,鲁班只好攀登而上。突然,什么东西划了一下他的手,血立即流了出来,鲁班低头查看,原来是他抓住了路边的丝茅草。鲁班根本没有想到丝茅草这样柔软的叶子会把他的手割破。他又仔细,总认为有什么锋利的东西,但除了丝茅草以外,实在没有什么别的东西了。突然他注意到丝茅草长长的叶子两边呈齿状。会不会是这齿状的叶子作怪呢?他试了试,啊?柔软的齿状叶竟又把鲁班的手割了一道口子。柔软的齿状叶竟会如此锋利,那么齿状的铁片不是更锋利吗?以齿状的铁片割树,岂不可以加快进度?
鲁班想到这里,高兴得顾不上手痛,立即跑回去,想啊想,试啊试,经过反复的试验和改进,终于制成了锯子。
1、读课文,积极思考,看看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
①鲁班受什么启示发明了锯?
②读了这个小故事后,你获得了什么启示呢?
③你还知道哪些受自然界的事物的启示而发明的东西?
……)
2、精读细读,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蝙蝠和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