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蝙蝠和雷达》是⼀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的问题。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
【篇⼀】部编版⼩学四年级上册语⽂第6课《蝙蝠和雷达》课⽂原⽂
  晴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红⼀绿的两盏灯。接着传来了隆隆声,这是⼀架飞机在夜航。
  在漆⿊的夜⾥,飞机怎么能安全飞⾏呢?原来是⼈们从蝙蝠⾝上得到了启⽰。
  蝙蝠是在夜⾥飞⾏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且⽆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的夜⾥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次试验。在⼀间屋⼦⾥横七竖⼋地拉了许多绳⼦,绳⼦上系着许多铃铛。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飞。蝙蝠飞了⼏个钟头,铃铛⼀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它⼀根也没碰着。
  科学家⼜做了两次试验:⼀次把蝙蝠的⽿朵塞上,⼀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飞⾏,靠的不是眼睛,⽽是⽤嘴和⽿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飞⾏的秘密。它⼀边飞,⼀边从嘴⾥发出⼀种声⾳。这种声⾳叫做超声波,⼈的⽿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朵⾥,蝙蝠就⽴刻改变飞⾏的⽅向。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线电波,⽆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在荧光屏上。从雷达的荧光屏上,驾驶员能够清楚看到前⽅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飞⾏就更安全了。
【篇⼆】部编版⼩学四年级上册语⽂第6课《蝙蝠和雷达》教案
  教学⽬标
  1.认识本课“蝙、蝠、启”等13个⽣字(包括1个多⾳字),会写“达、蚊、即”等14个⽣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把握课⽂的主要内容,了解蝙蝠夜间飞⾏的特点。
  3.弄清三次实验的结论,合作交流⼈们从蝙蝠⾝上得到怎样的启⽰,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从⼩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句,了解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上得到启⽰的。
  2.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拓宽视野。
  教学难点
  1.弄清蝙蝠和雷达各⾃的探路原理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2.初步感知什么是仿⽣学,了解仿⽣学在⽣活中的应⽤。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课时
  教学⽬标
  1.认识本课“蝙、蝠、启”等13个⽣字(包括1个多⾳字),会写“达、蚊、即”等14个⽣字。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学会归纳课⽂的主要内容。
  3.知道什么是雷达,了解仿⽣学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
  1.学会⽣字新词,能够正确书写。
  2.了解课⽂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导⼊新课,揭⽰课题。
  1.教师板书“蝙蝠”“雷达”两个词语,多媒体出⽰蝙蝠、雷达的图⽚。
  导语:同学们,你们认识图⽚上的这两种事物吗?(学⽣答:蝙蝠、雷达)是的,它们就是蝙蝠和雷达。蝙蝠是⼀种动物,雷达是⼀种电⼦设备,它们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起学习⼀篇新课⽂《蝙蝠和雷达》,探究⼀下两者之间的关系。
  2.教师在“蝙蝠”和“雷达”之间加上“和”字,引导学⽣理解课题。
  明确:课题以⼀个“和”字连接了蝙蝠和雷达这两种不同的事物,意在让我们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
  3.介绍蝙蝠、雷达以及仿⽣学的相关知识。
  蝙蝠真正具有飞翔能⼒的哺乳动物,居住在各类⼤⼩⼭洞,古⽼建筑物的缝隙、天花板、隔墙以及树洞、⼭上岩⽯缝中。⼤部分蝙蝠都是⽩天休息,夜间觅⾷。蝙蝠主要利⽤超声波回声定位搜寻⾷物,探测距离,确定⽬标,回避障碍和逃避敌害等。它由嘴发出频率⾼出20000赫兹的超声波,这种声波⼈的⽿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朵却能听见。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就会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朵⾥。蝙蝠通过⼤脑,就能判断出障碍物的样⼦、位置等。
  雷达是利⽤电磁波进⾏探测的装置。雷达把电磁波发射出去,再⽤接收装置接收反射回来的电磁波,接收的电磁波映在指⽰器上可以显⽰探测⽬标的影像,这样就可以测定⽬标的⽅向、距离、⼤⼩等。雷达主要的应⽤领域为军事作战指挥、民⽤航⾏引导等。
  仿⽣学模仿⽣物特殊本领的⼀门科学,主要是观察、研究和模拟⾃然界⽣物各种各样的特殊本领,包括⽣物本⾝结构、原理、⾏为、各种器官功能、体内的物理和化学过程、能量的供给、记忆与传递等,从⽽为科学技术提供新的设计思想、⼯作原理和系统架构的技术科学。
  ⼆、初读课⽂,检测预习。
  1.教师引导学⽣⾃由读⽂,课件出⽰要思考的问题:科学家们从______得到启⽰,发明了_________,使________能够_________。
  2.学⽣⾃由朗读课⽂,读准字⾳,读通句⼦,并圈出⽣字新词。
  3.教师引导学⽣相互检查⽣字识记情况。
  4.教师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课件出⽰带拼⾳的字词卡⽚,指名认读。教师相机指导学⽣⽣字的读⾳。
  会写的字:雷达(dá) 蚊(wén)⼦ 即(jí)使 科(kē)学家 横(hénɡ)七竖(shù)⼋ 绳(shénɡ)⼦ 系(jì)着 苍蝇(yínɡ) 证(zhènɡ)明 研(yán)究(jiū) 驾(jià)驶(shǐ)
  会认的字:蝙(biān)蝠(fú) 启(qǐ)⽰ 敏锐(ruì) 铃铛(dānɡ) 揭(jiē)开 障(zhànɡ)碍物 荧(yínɡ)光屏(pínɡ)
  三、再读课⽂,整体感知。
  1.引导学⽣再读课⽂,圈画疑难的词语和句⼦。
  2.同桌交流圈画内容,教师结合学⽣的交流情况点拨重点词语。
  (1)在(漆⿊)的夜⾥,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的呢?
  预设:⾸先引导学⽣明⽩“漆⿊”是⼀个状态词,并且是⼀个多义词,然后分别出⽰乌⿊的头发和没有光亮的⼭洞的图⽚,使学⽣明⽩在前⼀张图中,“漆⿊”是指颜⾊⾮常⿊;在后⼀张图中,“漆⿊”是指⾮常暗,没有光亮。最后结合课⽂中的这句话,可知“漆⿊”在这⾥应为第⼆个意思。
  (2)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的夜⾥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预设:“敏锐”的意思是(感觉)灵敏,(眼光)尖锐。教师在讲解这个词语时,可以出⽰其近义词“敏捷”和反义词“迟钝”,让学⽣通过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词语感知其含义,从⽽加深印象。
  (3)在⼀间屋⼦⾥(横七竖⼋)地拉了许多绳⼦,绳⼦上系着许多铃铛。
  预设:分别出⽰东西胡乱堆放的房间图和整整齐齐地摆放的房间图,让学⽣在对⽐中感受“横七竖⼋”的含义。
  (4)它⼀边飞,⼀边从嘴⾥发出⼀种声⾳。这种声⾳叫作(超声波),⼈的⽿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朵却能听见。
  预设:超声波对于学⽣来讲可能⽐较陌⽣,教师可适当介绍关于超声波的知识,并引导学⽣结合超声波在⽣活中的应⽤来理解其意思。
  超声波声波的⼀种,是⼈⽿听不见、频率⾼于20000赫兹的声波。它同声波⼀样,都是由物质振动⽽产⽣的,并且只能在介质中传播;同时,它也⼴泛地存在于⾃然界,许多动物都能发射和接收超声波,其中以蝙蝠最为突出,它能利⽤微弱的超声波回声在⿊暗中飞⾏并捕捉⾷物。
  3.指导词语归类。
  ◆拟声:隆隆 啾啾 咕咕 叽叽 呱呱
  ◆带数字的:横七竖⼋ 五颜六⾊ 颠三倒四 吆五喝六 成千上万 ⼀五⼀⼗
  4.整体把握课⽂内容。
  (1)引导学⽣默读课⽂,出⽰默读中要思考的问题。
  阅读与思考:
  A.本⽂的核⼼内容是什么?(⼈们从蝙蝠能在夜间飞⾏这件事上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
  B.蝙蝠在夜间是靠什么探路的?科学家是怎样发现的?(嘴和⽿朵;三次实验)
  C.科学家是如何实验的?最后得出了什么结论?(蒙上眼睛,铃铛⼀个也没响,塞上⽿朵,封住嘴巴,到处乱撞;蝙蝠夜⾥飞⾏靠的不是眼睛,⽽是嘴和⽿朵)
  D.蝙蝠为什么在夜间也能顺利飞⾏?(蝙蝠边飞边从嘴⾥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蝙蝠接收到回声,从⽽定位)
  预设:引导学⽣⾃读课⽂,从⽂中提炼出关键信息作答。
  E.出⽰课件,指名学⽣填空:蝙蝠在夜⾥飞⾏,靠的是________。______能发出________,_________接收到,蝙蝠就会⽴刻改变飞⾏的⽅向。科学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_______,从⽽使飞机夜航更加安全。
  (2)⼩组合作与交流,给课⽂划分层次,并写出每⼀层的主要内容。
  A.给段落标上序号,划分层次。
  B.梳理各层的主要内容。
  第⼀部分(第1~2⾃然段):写飞机能安全夜航是⼈们从蝙蝠⾝上得到了启⽰。
  第⼆部分(第3~7⾃然段):写科学家经过反复实验,发现了蝙蝠飞⾏的奥秘。
  第三部分(第8⾃然段):写飞机靠雷达在夜间安全飞⾏。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的课堂表现。
  过渡:我们知道,即使在漆⿊的夜晚,飞机也能安全、平稳地飞⾏,这是因为⼈们从蝙蝠⾝上得到启⽰,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那么⼈们是如何从蝙蝠⾝上得到启⽰的呢?雷达⼜有什么特异功能,能有效地指挥飞机避开障碍物呢?下节课我们再来深⼊地探究⼀番。
  ⼩结:今天这堂课上,我们从⽣字开始,掌握了字⾳、重点字的书写规则,了解了重点词语的含义。在⼤家的共同努⼒下,我们还从总体上把握了课⽂的主要内容。这么多知识点都是我们必须掌握的,课下⼀定要多复习,下节课⽼师会检查的。在这节课中,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____能结合⽼师的讲解总结出识字规律,真不简单;______课前通过查资料,了解了关于仿⽣学、超声波的知识,这样有助于理解课⽂内容;_______针对课⽂有⾃⼰的看法,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导学⽣交流收获。
  (1)⾃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法。
  (2)在预习课⽂的过程中提出相关问题,并尝试给出答案。
  问题⽰例
  A.第2⾃然段在⽂中有什么作⽤?
  B.蝙蝠在夜⾥飞⾏靠的是眼睛吗?
  C.科学家是如何研究蝙蝠的飞⾏原理的?
  D.蝙蝠在夜间飞⾏的秘密是什么?它是如何分辨障碍物的?
  E.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科学家是如何利⽤这种关系的?
  ……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课时
  教学⽬标:
  1.抓住重点语句,了解蝙蝠在夜间是如何飞⾏的。
  2.概括分析科学家所做的⼏次实验,把握科学家从中得到的启⽰。
  3.弄清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了解雷达的⼯作原理。
  4.了解仿⽣学在⽣活中的应⽤,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把握科学家从蝙蝠⾝上得到启⽰给飞机装上雷达的过程。
  2.在⽣活中要敢于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导⼊新课。
  1.教师念词语,学⽣默写,教师检查学⽣的默写情况。
  雷达飞蛾蚊⼦即使灵巧敏锐科学系鞋带横七竖⼋绳⼦苍蝇证明研究推进模仿天线⽆线电波显⽰驾驶员
  2.引导学⽣踊跃发⾔,说说课⽂的主要内容。
  明确:课⽂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飞⾏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的问题。
  3.教师过渡,导⼊新课。
  过渡:上节课我们经过预习,已经初步掌握了课⽂内容,知道⼈们给飞机装上雷达,使之在夜间也能安全飞⾏,这是受到蝙蝠的启发。那么这⼀启发究竟是如何得来的呢?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进课⽂,跟随科学家⼀起去探究⼀下。
  ⼆、研读课⽂,重点探究。
  1.引导学⽣再读课⽂,边读边圈画重点内容和难以理解的语句。
  2.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说说对圈画内容的理解以及存疑的地⽅。
  3.指名学⽣汇报,教师相机点拨有代表性的问题。
  (1)在漆⿊的夜⾥,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的呢?原来是⼈们从蝙蝠⾝上得到了启⽰。(这两句话运⽤了什么修辞⼿法?在⽂中有什么作⽤?读了这两句话,你产⽣了哪些疑问?)
  预设:引导学⽣回想常⽤的修辞⼿法,并明确这两句话运⽤的是设问的修辞⼿法。分析这两句话的作⽤时,可引导学⽣结合上下⽂来进⾏。对于读了句⼦后产⽣的疑问,学⽣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只要是合理的,教师都应给以⿎励。
  ⽅法拓展:修辞⼿法有⽐喻、拟⼈、排⽐、对偶、夸张、引⽤、反问、设问、互⽂、通感、反语、反复等。设问是其中的⼀种,常⽤于表⽰强调。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问⾃答。正确地运⽤设问,能引⼈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章起波澜,有变化。设问要⽤得恰到好处,也就是要⽤在必要的地⽅、⽤在必要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2)蝙蝠是在夜⾥飞⾏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且⽆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这句话运⽤了多个关联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你能运⽤这些关联词语再写⼀句话吗?)
  预设:⾸先引导学⽣⼀⼀出句中运⽤的关联词语,再结合句⼦具体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运⽤这些关联词语写句⼦,要提醒学⽣注意句⼦内部的逻辑关系,事理上要能说得通。
  (3)科学家经过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飞⾏的秘密。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飞⾏的秘密。(⽐较这两个句⼦,你有什么发现?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引导学⽣反复读句⼦,发现两个句⼦在⽤词上有什么不同(第⼆个句⼦⽤了“反复”“终于”这两个词),然后体会运⽤这两个词的表达效果(表现出科学家⼯作的艰⾟)。
  (4)它⼀边飞,⼀边从嘴⾥发出⼀种声⾳。这种声⾳叫作超声波,⼈的⽿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朵⾥,蝙蝠就⽴刻改变飞⾏的⽅向。(这⼏句话揭⽰了蝙蝠夜⾏的奥秘,你能⽤⾃⼰的话说说,并画出⽰意图吗?)
  预设:教师出⽰⽰意图,然后结合句⼦对⽰意图进⾏具体讲解。图⽂结合,学⽣理解起来会更容易。
  ⽰意图⽰例:蝙蝠嘴→>>>(超声波)
  ⽿朵←<<
  4.教师引导学⽣探究其他知识要点。(课⽂难点)
  (1)为了揭⽰蝙蝠夜⾏的奥秘,科学家做了⼏次实验?每⼀次的发现有什么不同?请具体说明,并⽤表格的形式表⽰出来。
  明确:科学家做了三次实验,三次实验采⽤了三种不同的⽅式:蒙上眼睛飞、塞上⽿朵飞、封住嘴巴飞。得出两个完全不同的结果:第⼀次⼀根绳⼦也没碰着,后两次到处乱撞。得出的结论是:蝙蝠夜⾥飞⾏是靠嘴和⽿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2)给飞机装上雷达是受到蝙蝠夜⾏的启发,那么雷达的⼯作原理和蝙蝠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明确:课⽂最后⼀个⾃然段介绍了雷达的⼯作原理。雷达通过天线发出⽆线电波,⽆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在荧光屏上,这样驾驶员就能从荧光屏上看清楚前⽅有没有障碍物。雷达的天线就相当于蝙蝠的嘴,雷达的荧光屏就相当于蝙蝠的⽿朵,雷达发出的⽆线电波就相当于蝙蝠发出的超声波,雷达通过荧光屏接收信息就像蝙蝠⽤⽿朵接收信息。
  (3)课⽂的开头和结尾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开头写飞机夜航的情景,引出下⽂。结尾写飞机装上雷达后飞⾏更安全了,照应了开头,使⽂章⾸尾呼应,结构严谨。
蝙蝠和雷达
  (4)拓展延伸:⽣活中,仿⽣学的应⽤还是很⼴泛的,你知道哪些呢?试举⼏例。
  明确:⼈们研究⽣物某器官的构造和功能,从中得到启⽰并进⾏模仿,研制成功新的仪器、机械,由此产⽣的⼀门科学,就是仿⽣学。
  ⽣活中,仿⽣学应⽤很⼴。如⼈们根据蜻蜓的飞⾏⾏为研制出直升机;根据长颈⿅⽪肤的原理设计出⼀种新颖的“抗荷服”;模仿萤⽕⾍的发光原理制成了冷光源,⼤⼤节约了能量;模仿蛋壳的结构设计了薄壳建筑,这类建筑⽤料少,跨度⼤,坚固耐⽤;等等。
  (5)学了本⽂后,你有什么感想?还有哪些发现想和⼤家分享?
  明确:不同学⽣读课⽂的感想不同,发现也就不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结合⾃⼰的阅读体验,从不同⾓度谈感想、说体会,⼒争更加深⼊地理解课⽂,更⼤程度地发散思维。
  三、动⼿动脑,学有所获。
  过渡: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仿⽣学已经有了⼤致的了解。科学家们的神奇发明是不是让你感到惊奇?你是不是也想像他们那样有⼀项属于⾃⼰的发明呢?下⾯就请同学们来具体谈谈,看谁的设想更有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