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齐物论》:齐物,齐论,齐⽣死,⼈类认知的⾄⾼境界
要了解庄⼦的思想,那《齐物论》不可不读,理解了《齐物论》,你就掌握了打开庄⼦思想之门的钥匙。
不过,庄⼦的思想博⼤精深,要想逐⼀诠释,未免有些难度。
咱们就试着来理⼀理这篇⽂章的脉络,帮助各位朋友更好的领略庄⼦思想的精髓。
⼀、
物⽆⾮彼,物⽆⾮是
随风而去万物本为⼀体,你所看到的事物都是相对的。
《齐物论》的开篇,庄⼦就写了⼀个故事,南郭⼦綦正在打坐。不过,他今天的状态不太⼀样,
“苔焉似丧其耦”。
好像整个⼈就和灵魂出窍了⼀样,软绵绵地倚靠在茶⼏旁。
他的学⽣⼦游见了觉得很奇怪,就问⽼师,⽼师,您今天的状态很不⼀样。
南郭⼦綦说,是的,我今天达到了“吾丧我”的境界。
什么是“吾丧我”的境界?
这个境界也就是庄⼦想说的关键问题。
我们每⼀个⼈⽣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是⽆知⽆觉的活着,⽽是“有意识”的活着。
⼈⾃认为⾃⼰很聪明,最⼤的原因是⼈是有意识的,他有“⼼”,他能够为⾃⼰的⾏动作出抉择。
所以,这个“⼼”往往对⼈产⽣了很⼤的影响。
但是这个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的⼈,每个⼈都有⼀颗⼼,每个⼈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那么这些想法到底谁是对的,谁是错的,谁⼜来评判对错呢?
所以,庄⼦说,
“夫⼤块噫⽓,其名为风。是唯⽆作,作则万窍怒呺。”
⼈的想法,就跟那风吹过树林,划过树枝发出的各种声⾳有什么区别?
风来的时候,⼀阵轰鸣,风⾛了,这些声⾳都消失了。谁还在意谁对谁错?
只不过,很多⼈想不通这个问题。
认定⼀个事,⾮要争出胜负。
他们就好像那锋芒毕露的箭,出鞘后必定要置⼈于死地,即便是沉默不语时,⼼中也在暗暗计算,⼀刻也不敢放松。“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够,⽇以⼼⽃”。
为了所谓的执念,吃不好,睡不着,⼀辈⼦就在争夺中度过。
这⼀⽣,这⼀辈⼦,直到最后的那⼀刻也不曾悔悟。
在庄⼦看来,这是多么可悲的⼀件事。
所以,他觉得⼈⽣不该是这样的。
即便分出胜负,⼜能证明什么?
证明你对,或者他错,评判的标准⼜是谁来定呢?
因此,庄⼦说,
“故有儒墨之是⾮,以是其所⾮⽽⾮其所是。欲是其所⾮⽽⾮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辩来辩去有什么意义,不如咱们跳出来,以明鉴之⼼来看待事物。
那么为何要⽤明鉴之⼼看待事物?
因为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他们互相依存,互相⽣长,你⽆法分出对错。
你看到的对错,也仅仅是事物的其中⼀⾯⽽已,包括你⾃⼰。
就⽐如说,我们经常看到别⼈的缺点,却看不到⾃⼰的缺点。
但实际上,⼈⽆完⼈,哪个⼈没有优点缺点,⼈都⼀样。
⼜⽐如说,战国时期名家公孙龙有⼀个⾮常著名的辩题叫做“⽩马⾮马”。
说这个“⽩马”和“马”指的不是同⼀物,因为⽩马注重的是颜⾊是⽩⾊的马,⽽马指的是马的形态,因此这两个词汇不同,不能同道⽽论。
可是庄⼦说,
“以马喻马之⾮马,不若以⾮马喻马之⾮马也,天地⼀指也,万物⼀马也。”
⽤“⽩马”来说明“马”不是马,倒不如⽤不是“马”的事物元素来说明这个所谓的“马”不是马。
就是说,马是⾃然界本来就存在的⼀种事物,它本⾝不会改变,只不过⼈们赋予它了⼀个词叫做马。
当然,它也可以叫别的词,这些都是⼈定的,你⾮要去辨别⽩马和马,其实没有多⼤意思。万事万物那么多,你可以赋予它们各种各样的词汇,但是事物本质不会改变。
其实这句话,庄⼦想要告诉我们,⾯对世事更应该⽤包容之⼼看待这⼀切。
当你的⼼,超脱⼀切,站在⾄⾼的⼭峰,眺望远⽅,不被世俗所羁绊时,你所感受的风景就是“吾丧我”的境界。
⼆、
天地与我为⼀,万物与我同⽣
⼼中不再有分别之⼼,脚下的路⾃然⾛得宽
当然,庄⼦讲道理,不是随随便便告诉你个理由就可以了,这样,⼈家是不会相信的。
所以,庄⼦要把他的依据告诉你,要说服你。
第⼀,世间万物⾃然有其本性。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物不然,⽆物不可。”
每⼀种事物,都有它⾃我内在的特性,你⽆法改变它,它本来就能够成为它⾃⼰的模样。它⾃然有它存在的道理,这是⾃然所赋予它的价值,是我们每个⼈所不能否认的。
因此,从⾃然的⾓度来说,我们每个⼈呢都是⾃由的,是不受拘束的。
我们受到的拘束⽆⾮是别⼈框定给你的原则,道理罢了。
只要打破这个界限,你完全可以成为你⼼中的⾃⼰。
第⼆,刻意的制定标准,会导致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有偏差。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成与毁,复通为⼀。”
标准是⼈为规定出来的,当你规定这个标准的时候,你其实也就否定了事物它原本的⾯貌。
⽐如你说,我喜欢美⼥,那美⼥的标准是什么?是不是不是美⼥的⼈们,就不配跟你交往了?
所以,当标准制定出来的那⼀刻,你就等于否认了事物原本的样⼦。
你越是制定精细的标准,越是偏离事物的本质,最后,你反⽽得不到你想要的东西。
只有把你脑海这些所谓的标准都剔除掉,回过头来看,你会发现,事物本来的模样就是挺好看的。
不是吗?
庄⼦说的话,也是在告诉我们,千万不要限定⾃⼰,我们本来就有⾃⼰的能量,创造⾃⼰的价值,谁都拿不⾛。
第三,站在道的⾓度看世界,你的⼼胸会更开阔。
“夫天下莫⼤于秋豪之末,⽽太⼭为⼩;莫寿乎殇⼦,⽽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万物与我为⼀。”
想象我们站在宇宙的巅峰,往下俯瞰世界,所有的⼀切都很渺⼩。泰⼭⼜如何?⼤海⼜如何?在你眼⾥,它们都不过是秋毫之物罢了。
如果说,把你⾃⼰的胸襟打开,感受世界,感受宇宙,那么眼前的这些琐事烦恼,都不算什么了。⼀切让它随风⽽去吧。
这些道理讲完,虽然问题可以解释清楚。但是还不够,庄⼦说,我要站在更⾼的⾼度,我要站在世界历史⽂明发展的⾼度告诉你这个道理的来源。
因此,他说,
"虽然,请尝⾔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也者,有未始有⽆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也者。"
他肯定了时间的永恒性。
也就是说,在你认知的时间⾥,在此之间,⼀定还有⼀个时间,在这个时间的时间之前,⼀定还有你未知的时间。在未知的时间之前,也⼀定还有时间存在。
⼈是渺⼩的,⽣死短暂,但时间是恒定的。那么,你所谓的对错,在时间的⼤转盘⾥算得了什么呢?
另外,庄⼦⼜说,
“俄⽽有⽆矣,⽽未知有⽆之果孰有孰⽆也。今我则已有有谓矣,⽽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谓乎?”
宇宙的有⽆到底是什么来的呢?我们谁也搞不清楚,也许是有先开始,也许是⽆先开始,突然⼀下⼦,⼀切就有了。世界就是这么奇妙,谁⼜能说得清楚呢?
那么,你从这个很远很远的⾓度看问题,你也会明⽩,⼈的⼒量再强⼤,也是微弱的,我们只是历史的尘⼟,最终也会埋⼊岁⽉的长河。
如果你能明⽩这个道理,如果你的⼼也能到达很远很远的地⽅去,如果你闭上眼睛,也能看到⾼⼭远⽔,宇宙的开始,你和这个世界⼀样,也能共同⽣长,合⼆为⼀。
你再回过来看,这世俗发⽣的⼀切⼜算什么呢?
只是⼀段经历⽽已。
三、
六合之外,圣⼈存⽽不论;六合之内,圣⼈论⽽不议。
⼈还是要回到现实的,做⾃⼰,⽆须解释⼀切。
道理听起来很容易,但是做起来,却很难。
总有⼈说,庄⼦是消极的,他总是叫我们躲避这个世界。
其实,我觉得不是的。
⼀⽅⾯,他是要把他的学说讲清楚,所以,他要站在⾮常⾼的⾃然⾓度把道理讲明⽩。
另⼀⽅⾯,他是在⽴⾜现实。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