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_古诗两首_语文_小学_
【教材分析】
《峨眉山月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古诗两首》之一。《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年轻时初离四川所写。为谋求政治出路,实现政治理想,胸怀“四方之志”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当他乘船夜行,仰望峨眉山上皎洁的明月,俯视月映清江的迷人美景时,感怀万千,写下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诗中一方面流露出诗人出蜀的急切心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诗人的依依乡情。所以,这首诗,看似咏月,实则抒发怀乡之情。【学情分析】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低、中年级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浮浅性、情感性等特点,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我想,只要课上,老师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和适当的引导、结合文本、联系生活,本堂课应该会是一堂精彩的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
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意,背诵诗文。
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法、学法】
教法:运用各种手段,通过激励、点拨、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能在读中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学法:课标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可以运用“自读—质疑—交流——小组合作探究——多种展示”这样一种学习过程来实现对文本的学习。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景激趣,自主设疑(5—8分钟)
1、创景导课,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古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诗人都有一个月亮情缘,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有关月亮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齐背古诗)。
2、揭题
师:我们熟悉的《静夜思》是李白写的有关月亮的诗?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有关月亮的诗歌《峨眉山月
歌》。(板书:峨眉山月歌李白)读课题:齐读
你了解那些有关李白的知识?
(2)走进诗人李白、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先生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都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发展。”以学生熟悉的古诗引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并激发学习兴趣。
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5—7分钟)
1、引导学生自读古诗,走进文本
师:“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课本,带着感兴趣的问题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想象古诗描绘的美景,不认识的字词查阅字典!”(学生自读、自探)
2、指名读全诗、纠正读音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设计意图】: 认识生字、新词初步感知本诗。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
师:“认识了生字新词,同学们一定想再次朗诵这首诗吧!”(师相机出示全诗)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4、自读诗歌,画出诗中的五处地名,感受本诗结构美。
【设计意图】:在探究前, 让学生出并熟知五处地名,出示思维导图,展现一幅千里蜀江远游图,充分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探究解疑做铺垫。
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10—15分钟)
(一)初读
1、读《峨眉山月歌》全诗,要求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2、师正音,朗读诗歌划节奏。
3、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月亮诗歌(二)细读
1、交流自学情况。
(1)诗句中你读懂了哪些?诗人远游是哪个季节?(秋)
师:我们在记叙描写时一般会先介绍时间、地点等;因诗歌压韵需要倒置句末。
(2)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3)指导性交流
重点: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注意:只有顺流而行,才会有此感觉——月影随波、月影随流船——妙哉、乐事)夜发——连夜出发。君——对对方的尊称。“劝君更进一杯酒”、
“君看一叶舟”。君——作者的友人。下——顺江而下。
(4)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想着想着渝州就在眼前了。
一、二句:教师言简意赅地提问:“初次离开家乡的李白会想些什么呢?”三、四句从字面上看没有写月亮,你能读懂字面上的意思吗?
(三)品味诗境
1、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想象诗人行船于平羌江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
(2)诗人渐渐远去,沿岸山重水复,月亮或隐或现,此时的月亮已不再像故乡峨眉山月那么那么,诗人感到?(惆怅迷惘)(3)再次品题:峨眉山月歌。升华主题“暗生思月怀乡之情”、“思君/不见/下渝洲。”难怪古往今来的诗人似乎特别钟情于月亮,情到深处总会望月抒情。
2、诵读师生评读。
(1)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感悟,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峨眉/山月/半轮秋,(秋:暗衬月之美),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读:惆怅)
(2)小组、男女生赛读。
(3)练习背诵。
(四)总结
峨眉山月,是家乡的月,在游子远行时最易拨动心弦。李白也许没想到,他这一走,就再没能回来。李白至老还惦记着峨眉月,这不仅是对月的喜爱,更是对故乡的眷恋。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给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这个环节的设计,分四步走:自读理解、品读想象、美读悟情、升华情感。一方面引导学生抓住典型词语、句子,指导熟读感悟,让学生在读读、划划、议议、说说、想想中理解诗意,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下获得情感共鸣,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赏析解读,进一步展示并体会语言文字背后所包含的丰富内涵。
四、巩固深化,学用延展(5—8分钟)
1、师:“学习让我快乐,快乐源于收获,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背诵古诗。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师生共赏其他写月的名篇佳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习思维能力并进一步理解古诗,拓展知识。
五、【板书设计】
峨眉山月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