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影视作品的跨文化解读
作者:高源杉
来源:《传播力研究》2020年第23期
        摘 要:2005年上映的由徐静蕾自导自演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改编自奥地利作家史蒂芬·茨威格的同名小说,电影获得了2004年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最佳导演奖,2005年金鸡奖最佳摄影与最佳美术奖,在国内也颇受赞誉。近年来,内地翻拍国外影视作品的热度逐步攀升,而这部15年前的电影可视作一次成功范例。本文从跨文化视角分析如何将外国作品讲述出地道的中国故事,探讨电影改编的成功之处,期待为我国翻拍与改编影视作品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跨文化传播;西方配方;高低语境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23-00-02
        茨威格笔下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的维也纳,13岁的少女爱上了邻居风流多情的小说家,在她短暂的一生中他们曾三次相遇,可小说家从不曾认出她来。她绝望而炽热的爱情之
火因他们孩子的死亡而与生命一同熄灭,在弥留之际她终于给所爱之人写下一封长信,诉说一个他“一无所知的陌生女人”的爱情。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由徐静蕾自导自演的第二部电影,故事发生在1930年的北平,13岁的江小(徐静蕾饰)爱上了隔壁的小说家兼报社记者徐先生(姜文饰),六年分别后考入北平女子师范学校的江小得以再次与徐先生相遇,两人共度几个夜晚后徐先生出差离去,归来后却将她彻底遗忘了,怀着孩子的江小独自离开,辗转山东、四川,在乱世里与孩子一同生活。八年后战争过去,跻身上流社会的江小与徐先生第二次重逢,二人再次共度一夜,徐先生仍没有认出她来。直至他们的孩子因病而死,弥留之际的江小才在寄给徐先生的信中吐露出自己作为“陌生女人”的爱的一生。
陌生女人的来信        对于不曾读过茨威格原著的中国受众来讲,徐版电影几乎看不出外国痕迹,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中国故事,一些人因此批评徐静蕾有生搬硬套之嫌。这种评价看似有理,但将一部外国作品改编为一部拥有中式叙事和美学风格的电影并不简单。本文从跨文化视角分析徐静蕾版电影中中华文化的体现与电影改编的成功之处,探讨电影以何种方式引发国内与国际观众的情感共鸣,尝试概括改编自外国文学与影视的影片可以从中获得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