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92认购证系列故事
上海采⽤⽆限量发⾏认购证的办法,最初是允许上海居民凭⾝份证购买认购证,外地⼈⽆权购买。购买股票的中签率很⾼,成本很低,⽽⼆级市场却向全国开放,股票供不应求,价格很⾼,这造成了各地股民与上海股民在权⼒上的不平等。上海也曾实⾏两地发⾏的办法,例如上海⽯化股票,同时在上海和深圳发⾏。但是由于两地购买认购证的数量不同,中签率不同,导致购买股票的成本不同,上海购买成本为8元,深圳购买成本仅为4元,使上海⽯化股票还未上市,就注定了上海股民被套牢的命运。后来证监会刘鸿儒主席讲话说:股市是全国的股市,股票发⾏也应向全国股民发⾏。在这种情况下,各地发⾏股票都采取了向全社会⽆限量发⾏认购证的办法。但是由于发⾏地点只是在当地,这⼜造成了全国各地⼤户搬运巨额现⾦“扑表”的现象,既不⽅便,也不安全,留下许多后患。意外惊喜
3⽉02⽇,“1992股票认购证”⾸次摇号仪式。
6⽉03⽇,“1992股票认购证”第⼆次摇号。
7⽉25⽇,“1992股票认购证”第三次摇号。
8⽉10⽇,“1992股票认购证”第四次摇号,这也是1992年的最后⼀次摇号。(⼀)
1992年5⽉25⽇豫园商场(现豫园商城)股票的股价达10024元,以后,在收藏界曾把1992年的上海股票认
购证炒到每张12000元,最⾼价曾炒到⼀张20000元还⼀票难求,创下了中国零售纸品最⾼价纪录。
机会来的时候往往⼤部分⼈不认为它是机会。“那时候我买了5张认购证花了150元,结果中了4张,⼀下赚了2万多元。当时我在⼤学⾥的⼯资⼤概每⽉50元,150元等于三个⽉⼯资,不少⼈都觉得风险很⼤,但我觉得这是机会,甚⾄还让朋友多买点。结果第⼀张就中了,我把6000多元拿回家的时候⽼婆都看傻了。”唐秋⽣回忆道。
  1992年上海发⾏的股票认购证的奇迹发⽣在认购证全部销完之后。由于改⾰开放的春风迅速吹起,股份制改造需提速,原定的发⾏额度⼤⼤增加,1992年上海全年发⾏的股票要增加到50个,于是,认购证成了当时的稀世珍宝,⽤洛阳纸贵来形容⼀点不为过。以100份认购证为单位来计算,化3000元的认购证投⼊,并⽤⼏万元作为流动资⾦来认购股票,认购股票后上市就抛、将抛出股票后的资⾦继续认购新股……如此滚动操作,就平均收⼊⽽⾔,100份股票认购证⼤概可赚50万元。⽽16年前的50万元,与今⽇的50万元那是不能同⽇⽽语的啊!可以说,1992年的股票认购证造就了上海股市的第⼀代⼤户,⼀⼤批⼈通过认购证完成了⼈⽣道路上的资本原始积累。
  (⼆)⼩⼩认购证颠覆上海⼈⽣活
  别⼩看了这张1992年版的“上海股票认购证”,它给当时还烙有强烈上海地⽅⾊彩的上海证券市场,乃⾄上海市民的⽣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记得1991年底和1992年初,上海普通市民家庭的收⼊⽔平还很低,⼈们普遍对⾛在改⾰开放最前沿的农村承包“万元户”们投以羡慕的眼光。然⽽,⾃打这张股票认购证的第⼀批中签幸运⼉购买的⼆纺机、嘉丰股份等原始股上市并放开“指导价”之后,上海的寻常百姓家庭也出现了“万元户”。实际上,到了第⼆年年中———1992年版“上海股票认购证”的第三批中签幸运⼉购买的原始股上市的时候,上海百姓的“万元户”已⽐⽐皆是。
  1992年版的“上海股票认购证”不仅仅造就了上海第⼀批⾃⼰的“万元户”,也为上海证券市场带来了⼤量的新股民,后被⼴为看作沪深股市的“第⼆代股民”。在1992年版的“上海股票认购证”摇号“开奖”之前,上海证券交易所为⽼股民编制的证券账号
以“A100”开头,⽽由购买上述股票认购证引⼊的新股民的证券账号分别以“A101”、“A102”、“A103”、“A104”等开头。⼤剂量的“第⼆代股民”是通过购买1992年版“上海股票认购证”的形式初次进⼊证券市场的。
  ⽐起新股民的加盟和中签者的兴奋,或许上海证券市场从此⾛向全国的意义来得更⼤。在赚钱效应的激励下,⼤量的异地投资者和上市公司表达了参与其中的强烈愿望,由此,上海证券交易所不再是上海的证券交易所,⽽是全国的证券交易所。
  回过头来看中国内陆股市发展⾛过的历程,或许绝⼤多数的国内股民应该知道,相对于⼤家对曾经⼤
飞乐、⼩飞乐等“⽼⼋股”的了解,真正起到启蒙性影响的股市重⼤事件,⼗有⼋九应该是后来在民间被称“共和国⾸列黄⾦列车”的30元股票认购证。⽽当时,我恰恰是在对股市⼏乎⼀⽆知的情况下,被这30元的股票认购证“撞”了⼀下腰。
  我还清晰记得1992年⼀天所发⽣的事情。那天下午,我⾛出办公室,在买烟的路上经过银⾏,只见银⾏旁边墙上有⼏个醒⽬的⼤字:购买股票认购证由此向前,并且还画了⼀个⼤⼤的指⽰⽅向的箭头。对股市⼀窍不通的我,好奇之下⾛进银⾏,只见标有购买认购证的营业窗⼝前没有⼀个⼈。难道⽆⼈关注么?也许⼤家都跟我⼀样,不明⽩认购证是⼲什么的吧。因为时间充裕,我仔细阅读了银⾏内⼀⾯墙上的“购买股票认购证须知”,才知买了认购证,就可以摇号,中签了就有认购股票的资格;若没有摇中,那购买股票认购证的30元就像买福利⼀样是不退的。
  要知道,当时的⼯资⽔平不像现在,虽然当时我没有家庭负担,但⽉⼯资也只有200元左右,犹豫再三,我放弃了购买。买了烟回到单位,我将这事告诉了同⼀办公室的同事,同事说:“当然没必要买啊,如果买了没有中号,这30元就扔在⽔⾥了。”想想也是,⾃已就打消了想买⼏张玩玩的⼼思。
  当天晚上,我在睡前收听短波⼴播时,听到⼀个⼴播报道,报道的正是这个认购证发售的事情:上海⾸次发售的30元⼀张的股票认购证销售数量只有200万张左右,离最后销售时间只有三天。专业⼈⼠分析,按等待上市的公司及股票数量看,在理论上,⼏乎应该是每张认购证都可能被摇中。我的⼼被
拨动了。凑巧的是,第⼆天上班,单位正好发了360元的季度奖,掂量再三,当天下午,也就是这30元股票认购证停⽌销售的前⼆天,我抱着玩玩的⼼态到银⾏买了10张认购证,先后摇号中的股票有“爱建股份”、“龙头股份”等。后⾯的结果,不⽤说⼤家也知道,我发了⼀笔⼩财,
真是意外惊喜。事后我了解到,这期股票认购证总共发了207万张,⼏乎每张都能摇号中奖。与之相⽐,此后虽然也发过多次股票认购证,但由于数量巨⼤与购买⼈数关系,再也没有过像当年30元认购证这样⾼的中签率。
  现在回头想想,再看看今⽇的中国股市,其发展之⼤,对我等内陆股民来说,犹如就在昨天,恍若隔世。
  (三)上海股票认购证
  1992年以前上海的新股发⾏试过各种⽅法,初期只要排队付款就能直接买到股票。在对股票普遍认知不⾼的年代,还曾搞过有奖发⾏,⿎励⼤家买股票。后来股票热了,⽤过排队领抽签号,然后摇号,凭中签号付款买股票。1991年12⽉,上海还尝试三家证券公司联合租⽤上海20多个体育场馆,在规定的时间内同时发放各种股票的认购证,然后摇号,中签者再凭中签号分别到各家股票承销商那⾥付款买股票,那次动⽤的⼯作⼈员、物⼒之多,在上海股票发⾏史上是空前的。为了确保发⾏安全,⼏乎调动了上海所有警⼒,但还是出现江湾体育场和徐汇游泳池等场馆⼤门被疯狂的⼈流冲破,造成
多⼈被踩伤的混乱局⾯。为此,⼈民银⾏上海分⾏让申银、万国、海通三家证券公司设计更好的股票发⾏⽅式。我们⼏家证券公司都组织专⼈绞尽脑汁,拿出了很多⽅案,最后⼈民银⾏让⼯商银⾏上海分⾏副⾏长兼申银证券董事长⾦运牵头,在集很多⽅案长处的基础上,形成了1992年30元⼀本认购证的发⾏⽅式。
  认购证⾯向上海市民⽆限量发⾏,实⾏⼀次发⾏,全年有效,多次摇号抽签,凭中签号码认购股票,⼀本认购证可以反复中签。认购证由申银、万国、海通证券公司联合发⾏,⼯商银⾏上海分⾏受我们委托担任认购证发⾏的财务总代理。认购证所得收⼊,扣除⼯本费、承销费和⼴告宣传等杂费,其余全部捐赠给上海社会⼉童福利事业。
  ⾦运副⾏长为了商讨确定认购证的设计、发⾏价格、发⾏⽅法,⼀次次召集三个证券公司的⽼总开会。三家公司坐在⼀起就争,争得最厉害的问题是三家证券公司在认购证上的排名问题。本来这事简单,整个认购证的设计制作、发⾏⽹点安排和组织摇号等⼤量⼯作,都是⼯商银⾏和申银证券公司承担的,申银证券公司理当排名前⾯。海通证券公司汤仁荣对排名持⽆所谓的态度。但是,万国证券公司管⾦⽣派出的代表不依不饶,坚持要有个公道的说法。我提出三家抽签决定排名,万国证券⼜认为这办法太俗,提出圆形排名。但是⼜引起新的争执,圆形也有个上下,那么谁上谁下呢?当时,上海这三家证券公司为获得1992年上海⼏⼗家公司股票的主承销资格,⽃争早已⽩热化,因此在各种场合、各个问题上都是明争暗⽃、各不相让。后来⼈民银⾏代表发⾔,主张按三家证券公司设⽴先后排
名,查查⼈⾏批准设⽴三家证券公司的⽂号,顺序是申银、万国、海通证券公司,总算解决了排名的问题。
  对于认购证发⾏的问题,不少⼈认为⼀定⾮常⽕暴,在确保发⾏安全⽅⾯动了很多脑筋。有⼈提出每个发⾏⽹点的营业⾯积要⼤,周围场地要开阔,便于⼈流的疏散。有⼈认为维护发⾏秩序光靠各⾦融机构⾃⼰的经警队伍还不⾏,还得请警⽅提供警⼒⽀持。万国证券提出每份认购证的收费再提⾼⼏倍,避免散户盲⽬进⼊。还有⼈提出认购证发售时间不宜太长,避免发售过多,中签率过低,让⼈骂我们骗钱。为了认购证发售过程中的治安问题和发⾏纪律问题,我们没少开会,但就是没⼈提出认购证卖不出去怎么办?卖得过少怎么办?
  1992年1⽉19⽇起,30元⼀张的认购证通过上海全市的证券公司、银⾏和信托公司的450个营业⽹点同时向市民发售。第⼀天,我们怕可能发⽣的问题出在⾃⼰下
属的发售点,派了不少机关⼯作⼈员到各发售点协助⼯作,同时掌握第⼀⼿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也带⼏个⼈到处转转,算深⼊⼀线指挥发售⼯作。据说,各发售点开门前还有些⼈排队,但排着排着,看没有多少⼈跟上,排的⼈积极性就不⾼了。⼀天下来,⼀算发售出去的认购证,远远低于原先的预计,第⼆天的情况还不如第⼀天。
  30元⼀张的认购证受到冷遇是⼤家想都没有想到的事。深想⼀下,⼈家不愿买这认购证也有道理。那
个年头,30元钱不是今天⽆所谓的⼩数⽬,是⼤部分⼯薪阶层⽉⼯资的1/3,买多了买不起,买少了能中签吗?不少⼈听说这些认购证款最后是捐给社会福利事业,认定这是变着法⼦骗钱,对我们发售认购证的宣传根本懒得听,有些⼈即使买也只是⼀份两份的。
  原定的认购证发售时间已经快结束了,⼀统计,离预计发售⽬标差得太远,只有50多万份,⾦运我们商量说就这样结束看来不⾏,决定把认购证发售延长⼏天,推迟到2⽉1⽇结束。最后这⼏天,我和⾦运等⼈都有些焦急,要求各⽹点加强推销⼯作,下⾯纷纷反映⼯作⾮常难做,认为每份认购证的价格定得太⾼了。申银证券公司当时在上海已有⼆三⼗个证券营业部,还有不少代理点,我的要求很简单也很明确,就是申银证券公司发售的认购证数量不能少于万国证券公司。由此,我们各营业部下⼯夫做了不少推销⼯作,不少客户被我们烦得不好意思,才掏钱买⼏份。在认购证发售的最后⼀天,掀起了⼀个认购⾼潮,最后统计共发售了2077665份,尽管⽐原先预计的500万份还差得很远,但总算也能向⽅⽅⾯⾯交待了。
  “后悔死了,我怎么这么没财运,那时你们那么动员,我还是没买。”事后不少⼈都是这样对我们证券公司的⼯作⼈员说。事实上,⼤部分上海⼈都因为错失1992年那么⼤的⼀次发财机会⽽后悔了。
(四)
1992年,在上海市政府的推动下,上海的国有企业掀起空前的股份制⾼潮,这些公司通过申银、万国
、海通三家证券公司策划、组织,分四批向社会公开发⾏股票,并于当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全年共有53家公司发⾏⾯值10元的股票共计5479万股,全年认购证平均中签率⾼达86.9%。发⾏规模之⼤,数量之多,中签率之⾼,是⼤部分⼈没有料到的,特别当时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股票发⾏价格依据的市盈倍数⽐较低,新股⼀上市都能获利不少。尤其是1992年5⽉21⽇,上海证券交易所宣布全⾯放开上海的股价,上证指数在5⽉20⽇的616点的基础上翻了⼀倍多,到21⽇收盘时已达1265点,每股⾯值100元的豫园商城股票突破10000元。⾯值⼀元的新股⼀上市赚⼆三⼗元则是平常的事。有⼈说,⼀张认购证如果中签的股票好,另外卖的价格也好的话,能赚⼀万元左右,也就是说,如果花上三千元买上⼀百张认购证,当年就有可能成为百万富翁。对这种算法是否科学,我没有往深⾥研究过,但是如果把当年新发⾏的新股全部拆成⼀元⾯值股票,就是54797万股,207万份认购证平均每份中签264股,那年平均每股新股上市后赚个20多元则是很平常的事,也就是说再怎么算,当年⼀张认购证获利都在5000元以上。看到⼈家那样赚钱,那些没买认购证的⼈怎能不后悔得⼼痛如绞?1992年股票认购证仅限向上海市民发售,⽽当时股票交易已通过上海交易所⾯向全国的投资者,因此可以说207万份认购证所带来的100亿以上收益,是全国⼈民给上海⼈的⼀笔财富,但最终是落在为数不多的精明的上海⼈钱袋⾥了。
  事后知道,在⼤部分上海⼈对认购证⼼存疑虑时,有些精明的上海⼈却成百上千
份地往家⾥搬认购证。他们很清楚,认购证发售越多,中签率越低,因此买时都是悄悄地买,其中有
的⼈嘴上还跟着嚷嚷认购证是骗钱之类的话,可是⽿朵却密切注意我们认购证的发⾏情况,在确认认购证发售情况不是很理想的前提下,在最后⼀天搬回去了⼀箱箱的认购证。我认识⼀个地产商⽼板就毫不隐讳,他的原始资本积累就是靠买了1000份1992年的股票认购证完成的。我还有⼀个朋友在机关⼯作,却很早就开上了私家车,他说这车钱就是买了100份股票认购证赚的。
  还有些上海⼈此后通过⿊市购到⼆⼿认购证,也赚了不少钱。当很多⼈还在为错失认购证的发财机会后悔时,⼀部分同样没有买认购证的⼈却想到了认购证的⿊市市场。
  1992年3⽉2⽇,上海举⾏⾸次认购证摇号仪式,通过电视台向公众直播摇号实况。由⼯商银⾏储蓄处的摇奖队负责摇号,上海公证处负责公证,我作为证券公司的代表还讲了话。那天摇号发⾏的是7家公司的股票,10元⾯值的股票总发⾏量是705万股。摇号结果是:中签的认购证买众城实业和异型钢管的股票50股,买其他股票30股,中签率为10 3%。中签30股,也就是折成每股⼀元⾯值的股票300股。有些⼈买了不少认购证,但没想到中签率这么⾼,缺少进⼀步认购新股的资⾦。有些⼈⼀见摇号后买认购证钱已赚回来了,见有⼈要就愿意出让⼿中的认购证。⽽有的⼈见第⼀次摇号中签率就这么⾼,⼜见我们反复宣传,年内还有多次摇号,认为买进⼆⼿认购证也是机会,从⽽在上海不少地⽅形成了股票认购证私下交易市场。最初每份认购证成交价格并不是很⾼,随着上海股市的进⼀步升温,认购证的价格也不断攀升,当每百份连号的没有注明持证⼈情况的“⽩板”认购证价格达到⼀万元时,不少⼈怀疑买进的⼈是否傻了,当每百份认购证的价格涨到25000-30000元时,很多⼈深感不可思议。
  事后回过头重新思索此事,从⿊市花⾼价买进认购证的⼈并⾮头脑发热。可以算这样⼀笔账,就算第⼀次摇号后,花3万元从⿊市中购⼊100本认购证,按前⾯的算法,每百份认购证当年获利平均为50万元,扣除最初持有⼈第⼀次摇号后获利的6万元,还有44万元,扣除3万元买进认购证成本,还赚40多万元,实际收益是认购证成本的⼗多倍。
  有些⼈当年买进认购证带有⼀定的喜剧⾊彩。1992年7⽉21⽇上海某报刊登⼀篇题为《悲欢离合认购证》的⽂章,⽂中叙述了这样⼀件事:有个⽼太太,把⼦⼥给她的3000元钱去存银⾏,⽼太太讲不清,银⾏错认为是买认购证,⽼太太捧了100份认购证回去。当⼦⼥发现搞错后为时已晚,尽管很⽣⽓,但也没有什么办法。想不到这些错买的认购证给⽼太太带来了意外的50万元以上的收益。此事是真是假,不得⽽知,但相信上海之⼤,⽆奇不有。记得当年我们证券公司员⼯按规定是不能买股票的,因⽽也不能买认购证。但有个员⼯有亲戚的⼩孩过周岁⽣⽇,想想也没什么礼可送,就以对⽅的名义买了5份认购证作为特⾊礼品送了过去,想不到竟给他们送了⼀份⼤礼。
  有⽂章认为改⾰开放后,上海⼈的社会价值观经历了三次冲击,第⼀次是个体户的冲击,第⼆次是出国潮的冲击,第三次就是股票热尤其是认购证的冲击。作者担⼼通过认购证致富这种带有很⼤投机成分的做法,会影响⼈们劳动致富的价值观。今天看来,这种担⼼显得有些多余。但这篇⽂章从另⼀个侧⾯反映了上海当年的认购证对上海⼈经济⽣活的影响。上海证券市场从成⽴之初便为上海⼈提供了不少发财机会,但被⼤部分上海⼈⼀次⼜⼀次地错过了。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