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塞万提斯开始时的意图是想把堂吉诃德写成一个滑稽可笑的、脱离实际的游侠骑士, 但是, 堂吉诃德一产生出来, 就逐渐摆脱作者的控制, 他在广阔的历史天地里充分表现出自己的社会角的思想行为, 并且逐渐成长起来, 变得越来越高大, 越来越可爱可敬了。他诞生在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文艺复兴时代, 这个时代的巨人的突出特征是人本主义精神。让我们拨开堂吉诃德的滑稽可笑的表像, 分析其复杂矛盾的性格, 从他的思想、品性和行为来审视, 理出他的基本性格。
一、堂吉诃德形象特点
(一)扶弱除强的骑士
当时的西班牙社会坏人横行, 是非颠倒, 民不聊生, 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世。在堂吉诃德看来, “这年头, 懒惰压倒了勤快, 闲散压倒了工作, 罪恶压倒了美德, 傲慢压倒了勇敢”因此, 他
认为“天叫我生在这个铁的时代, 是要我恢复金子的时代,一般人所谓的黄金时代”。于是, 他要以济贫救困、扶弱锄强为己任, 肩负着扫除暴行、伸雪冤屈、改革弊端的义务, 这就是他当游侠骑士的动机与目的。并且, 他不光有思想, 还以‘一腔热情’与愚勇去行动。首次出马, 他解救了一个被财主鞭打的牧童,见一伙人护送一辆马车, 内坐一位妇女, 堂吉诃德以为是一伙强盗抢了一位公主, 立即上前拦截“你们这些妖魔的族类。马上放了‘高贵的公主, 否则要对你们的横行霸道, ’予以处罚”。途中, 他遇一队被押送去服苦役的犯人, 听了他们的陈述后说道“老天爷特意叫我到这个世界上来, 实施我信奉的骑士道, 履行我扶弱锄强的誓愿。”先是恳求押送者放了犯人, 生活的发现继之以武力行事,从而解救了所有苦役犯。当神圣友爱团为此要逮捕堂吉诃德时, 他义正词严地讲道“让带锁链的重获自由, 释放囚犯, 救苦、扶危、济困, 你们把这个叫做拦路打劫么”虽然每一次侠举给他带来的是失败、伤痛, 可他的追求是执着的, 真诚的, 无论其精神与行为, 都是为着社会之公理, 民众之甘苦。我认为, 堂吉诃德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行动, 言行一致。
(二)高尚的真理骑士
堂吉诃德扮演的是“游侠骑士”的角, 他在不同的时间、场合发表了许多有关“骑士”、“ 骑士
书”以及“游侠学”等的见解, 十分有意思, 在他看来, “骑士是上帝派到世上来的使者, 是为上帝维护正义的胳臂”。这个使命是神圣的, 而且不同于其它圣徒的。骑士不是宣扬上帝主旨的说教者, 而是维护正义的有力的“胳臂”, 即惩治坏人坏事。作为一名真正的骑士, 他须“得受晒、受冻,风里雨里、日日夜夜、或步行或骑马,一脚一个印地踏遍世界”。堂吉诃德不仅如此说,并如此这样做了。他所追求的不是享乐而是受苦。他十分强调骑士个人的修养,认为骑士“应该温文有礼,和气勤谨,不骄横,不傲慢,不背后议论人,最要紧的是居心仁厚’。这哪里是什么“骑士”,完全是仁人君子,人类中的优秀分子。堂吉诃德还提出了一门新兴的学科——“游侠学”,这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他向听众解释道“这门学问包罗方象,世界上所有的学问差不多都在里面了”作为游侠骑士, 应该是个法学家、神学家、医学家、天文学家,他应该精通数学,他该坚持真理,不惜以性命捍卫”等,实际上,他所讲的“游侠骑士”正是“巨人时代”里理想化了的“巨人”。因为那个时代的许多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 如达·芬奇、哥白尼、布鲁诺、培根、莎士比亚、米开朗琪罗、塞万提斯、拉伯雷等, 都是博学多才的伟人。塞万提斯通过堂吉诃德之口, 集中概括了那个时代“巨人”所具有的秉赋,表达了一种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堂吉诃德尤其突出了“他该是坚持真理”的勇士的思想。这一思想突出得好因为博学多才并不等于“好人”,仅有个人的“美德”还不是“伟人”,只有那种身赋德才而又“见义勇为”,为人类的真理而献身的奋斗者,才算是一个大写字母的人。
勿用讳言,堂吉诃德对“骑士”,即对人的见解是光辉的,而且他也在这样努力地行动着,尽管不能算个“光辉” 的代表,可他的渊博的学识,“善人”的美名和行侠的壮举,也足以堪称那个时代的佼佼者。表面上看来,堂吉诃德的言行是可笑的、滑稽的,可不是骗人的,而是真诚的。这里,是不是发生了一种出乎作者“意料”之外的情况,本想写出一个被讽刺的喜剧人物,可创造了一个为读者喜爱的和敬佩的英雄。
(三)理想主义骑士
堂吉诃德这一外表滑稽,疯癫的角却散发着理性,高尚的光芒。在他第一次出游时,途中碰到一牧羊人,他们一起共餐后,他高兴地说道“古人所谓黄金时代真是幸福的年代、幸福的世纪,这不是因为我们黑铁时代视为至宝的黄金,在那个幸运的时代能不劳而获,只为那时候的人还不懂‘你的’和‘我的’戈之分。在那个太古盛世,东西全归公有。茁壮的橡树上,甜熟的果实累累满树……那时一片和平友爱,到处融融洽洽……表达爱情的语言简单朴素,真诚还没有和欺诈刁恶搀杂在一起,公道还有它自己的领域……”这是一种古朴而真挚的理想主义,曾是西方几代先贤哲人憧憬的社会景象,是他们对私有制、尔虞我诈、邪恶横行等现象的厌恶谴责的表现。自然,昔日那种原始“共产”观念与简朴的社会生活方式,是永远过去了,不可能
也没有必要去“复活”。但是“黄金时代” 中的大公、和平、真诚、开诚布公等,却是人类所应有的美好品性,也是千百年来许多西方有识之士宣扬、歌颂、追求、奋斗的东西,至今这些东西并未过时,并没有失去诱人的光彩。可见,堂吉诃德还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代表着人类共同信仰的希望者。他的形象如此高大。
二、堂吉诃德形象透视
(一)、传播人文主义思潮的骑士
堂吉诃德的行为荒唐可笑,完全是因为受家里那些骑士小说的毒害,他每天阅读那些骑士小说,深深地为此着迷。但堂吉诃德“奉行的原则又并不全是骑士制度那套虚伪的东西,他外出游侠,既建立骑士的荣誉,也除暴安良,救世济人,主持正义,铲除罪恶。堂吉诃德同情那些受压迫的社会底层人民。在他的骑士道精神的外衣下,包含着许多人文主义思想的内容。这就是堂吉诃德性格中的矛盾,而堂吉诃德的矛盾就是作者塞万提斯本人世界观的矛盾的反映,也是人文主义理想与西班牙社会现实之间矛盾的反映。”
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在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领域反映出来。《堂吉诃德》反映
的一定程度的平民观念、爱情观、解放个性的思想,饱含着时代特点的民主主义思想,它代表着新兴资产阶级的历史要求,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和发展鸣锣开道,也是作家塞万提斯一生追求的理想境界,这与塞万提斯的特殊经历是分不开的。
塞万提斯在童年和求学时期( 1547—1579 年)曾浪迹天涯。动荡的生活使他得以广泛了解正在受文艺复兴思想影响的西班牙社会。在随后的十年军旅和铁窗生涯中(1570—1580年),血气方刚的塞万提斯毅然从戎,激战中负伤截肢,成为独臂人。被俘后不甘忍受异族奴役,数次组织越狱,危急关头敢于承担责任,不怕牺牲个人;接下来在长达22年(1580—1602年)的时间里,塞万提斯在西班牙社会熔炉中得到锤炼,接触到当时西班牙社会的各个层面,即使是受到打击报复,被投入监狱后仍然从事文学创作,这也促使他进行《堂吉诃德》的构思;塞万提斯一生中的最后14年(1602—1616年) ,是他创作的顶峰时期。在《堂吉诃德》第二部问世之后的第二年,历尽沧桑的塞万提斯在马德里溘然长逝,享年69岁。这坎坷的经历使塞万提斯形成了矛盾复杂的世界观,再加上塞万提斯本身博览书后那理想化的书生气质,以及16世纪西班牙由盛转衰的现状,这必然催生出了这样一个矛盾的堂吉诃德。
西班牙社会的黑暗和现实的丑恶,以及自己所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都促使塞万提斯在《堂吉
诃德》中对封建制度作出辛辣的讽刺,歌颂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塞万提斯对生活的感受,必然激起思想上的回响。题材的选择,由思想的取向划界;主题的确定,靠思想的能量落实。创作,就是作家对生活的发现、发掘、发展、发言。塞万提斯在纷繁缭乱的生活表像中发现了具有典型的“那一个”,在错综复杂的事物中发掘出了带有规律的轨迹,从中作家肯定要张扬自己追求的人、情、理想,要鞭笞抨击自己要憎恨的事、人、物,这就促使作家将“那一个”向前发展,创造出“这一个”来,以此向社会、向现实发言,唤起民众的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是题材成全作家,而是作家造就题材。
作者借堂吉诃德之口,对政治、宗教、文化教育、贫贱等级、清廉之风、自由平等发表了大段大段精辟的论述,闪耀着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辉。堂吉诃德一接触骑士之道就疯,但只要一叛离骑士之道,他头脑就十分清醒,有远见卓识,见解有独到之处,令人叹服。有些时候,堂吉诃德的疯中,还交织着几分清醒,说自己在发疯,或指责别人发疯,这种疯与不疯的层次更丰富。特别是全书结尾,堂吉诃德从“疯癫”中清醒过来,桑丘却真“疯”了,这组矛盾的转换使得作品对主题的揭示更加含蓄深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