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丁玲之《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在一九四六年,党中央下发“五四”指示,要在农村中进行,丁玲参加晋察冀中央组织的土改工作队,去河北怀来县、涿鹿县工作时的作品。此部作品在1952年3月,荣获斯大林文艺奖金二等奖,截止当年6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已被译成俄、德、日、波、捷、匈、罗、朝等12国文字。
小说是以华北地区暖水屯为具体背景,以暖水屯农民张裕民、程仁和地主钱文贵、李子俊等为主线,展现了酝酿一发动一获胜b n 的全过程,全面地反映了解放战争即将爆发之时农村社会复杂的阶级关系。
较之丁玲以往的作品,《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有了很大的进步。我们有些反应农村斗争的作品,往往令人感到没有充分的表现农村斗争的复杂情况。例如我们很少写到地主阶级内部的差别和矛盾;在表现地主和农民的关系时,往往也容易公式化,往往过分简单的去看农村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没有看到农村各个阶级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而这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正是使农村的阶级关系无限复杂化。这样的作品自然不能真实的反映我们复杂丰富的现实。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却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
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部小说中,丁玲成功的塑造了这样一些难忘的农民的形象,他们在艰苦的流血战争中战胜了敌人一一 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并在解放区建立了人民政权。丁玲没有采用把农民描写成某类怪人的那种根深蒂固的手法,没有把农民生活理想化,没有追求什么异地的农村情调。她的主人公不是农村里的怪人和倒霉人,而是一些真正的人,劳动人们的真正代表,有着他们的一切缺点和优点,带有旧社会的胎记和解放了的自由的人、自己幸福的缔造者、具有崇高目标的人、人民中国国家事务管理者的新特点。张裕民具有很大抱负的人,始终如一的、有才干的、对党的事业深信不疑的人。与张裕民一起的有共产党章品,他是人民忠实儿子,英勇无畏的游击队员,热情的宣传家,在劳动农民中享有威望......正是在这些完全当之无愧的人民之子、先进队列中的人们、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穷人的命运起了惊人的变化,农村发生了伟大的变革,人们获得了新生,他们面前首次出现了一个美好的新世界。
作家刻画了新人、人民英雄以及建设中国人民前所未有的新社会关系、新生活的真正革命者的形象。这是一些摆脱了小私有者和狭隘利己主义者的局限性,摆脱了贪婪、吝啬、脱离人民等劣根性的人,而摆脱这些局限性和劣根性则大大有助于发展他们所有的人的能力和才干。
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顾涌这个人物。富裕中农顾涌,是小说中第一个出场人物。小说的第一章,就把这个人物推上前台,而且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一一顾涌与钱文章的区别于矛盾,揭开了小说矛盾冲突的序幕。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这一特点、有点,突出地反映了丁玲的创作特。她敢于面对复杂现实,敢于对生活进行独立的分析思考,敢于怀疑流行的意见与做法,敢于“对当时当,m事有所批评”。与此想联系,她在艺术上追求独创性,力求使自己作品的主体和人物,出于自己对生活的发现。生活的发现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使人感到,尽管它的作者有着较强的认识能力,但对于她所反映的土改运动这一历史性变化来说,她的生活素材的准备,显然不够充分。小说缺乏那种饱满到要溢出来的生活,缺乏浓郁的泥土气息、活泼的生活情趣。由于生活积累的不足,小说在不少地方,不恩能够不以冗长沉闷的叙述代替具体生动的描写。
这部作品虽然塑造了不少各种各样的人物,但其中有一些人物缺乏鲜明的、特有的个性。丁玲努力塑造的既有先进人物,也有落后人物,可是他们并没有都成了艺术上富有表现力的、生气勃勃的、予人以深刻印象的人物。比如小说中关于文采与村干部张裕民的关系的
处理。小说第十一章,文采一行来到暖水屯。这个知识分子主神的、毫无实际工作能力的工作组长,在接触雇工出身的村干部张裕民之初,就仅仅凭借自己肤浅的经验,马上作出了不负责任的判断。小说写文采以六个小时”马拉松“式的空谈,对全村农民施以催眠术,使整个会场鼾声四起,台上台下睡意朦胧。
小说中事件的发展速度一章比一章快,在开头部分,事件故意缓慢的发展速度与不慌不忙地开进村子的胶皮大车想比拟;而在书的末尾,则是描写暴风骤雨一样激烈的事件小说开头叙述部分的缓慢速度显然是作家有意采取的,因为这种缓慢速度使作者有可能把本书所写事件的前史叙述出来。同样不能不指出,小说结构上有些松散,作者在描写各种场面时有些啰嗦,有时被一些次要情节所吸引,从而掩盖了所要描述的基本主题。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是我们也要承认以及客观看待当中的缺点。只有采取这种阅读态度,我们才能真正去感受它、读懂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