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观后感
我的观后感1
  电影《我的》最新上映,居于电影排行榜首位。上映之前,各大网络平台对该片进行了大肆宣传,内容是宣扬亲情的,主演张子枫的演技也让人期待。
  看过之后,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沉重。彻头彻尾的沉重感。
我的观后感  影片是说一个刚刚参加工作的女孩,爸妈因交通事故双双遇难,留有一个上幼儿园的弟弟,需要她来抚养。
  父母有严重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因为她是一个女孩,他们想要一个男孩。
  为了要一个男孩,爸妈不惜一切代价,先是给计划生育办说明自己的女孩是残疾,并要求她平时假装残疾人。被拆穿之后,她就被送到姑姑家抚养,最终爸妈如愿以偿地有了一个她现在眼下要被抚养的小弟弟。
  因为两人从小很少见面,没有感情,当得知亲戚让她来抚养弟弟的时候,她是非常抗拒的,
而且决定要一户人家领养,自己准备考研去北京。
  但是,在跟弟弟短暂相处的时间里,毕竟“血浓于水”的关系,她对聪明可爱的弟弟也渐渐产生了感情。最终,承认舍不得弟弟并决定自己抚养弟弟这一事实。
  影片中的弟情深深打动了我,也让我想起小时候和弟弟妹妹相处时的有争吵有快乐的美好时光。
  然而父母对于重男轻女的偏见,我是保留意见的。毕竟那是老一辈的封建思想,现代社会已经很少了,这种观念也在慢慢地摒弃和淡化,电影突然来突出这么一个观念,有点不合时宜。
  不可否认,电影对于二胎父母如何平衡两个孩子的对待与关爱,尤其是两个孩子的相处问题,倒是现今社会的一个严峻问题。
  二胎的出现,父母对大宝的关注突然减少,大宝出现一系列问题导致两个孩子不友好地相处,甚至大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等。
  此外,孩子从小寄人篱下的生活对她以后的性格和心理都会产生巨大影响。这样的孩子多半是独立的、有主见的,但内心也是敏感的、脆弱的。走上社会后,很多人在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上出现问题,需要社会加以关注。
  还有,我注意到影片中一个小细节,就是主人公的男朋友,性格唯唯诺诺,口头禅就是“我妈说”,没有自己的主见,是个典型的“妈宝男”。
  而且在我周围,“妈宝男”还不在少数,这对婚姻生活简直是个灾难。
  因此,妈妈对于孩子的感情尤其是男孩子的感情要理智,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尊重他们是独立的个人,尤其是长大后,更不能过多地干涉他们的生活。
我的观后感2
  清明小长假,电影市场闯出一匹黑马——《我的》。因为身边刚好有两个,奉献型的“姑妈辈”——我的,新生代的——我的大女儿,所以就直接买票去看了。
  在看的过程中,我有很强的代入感,结果是第二天顶着一双又红又肿的熊猫眼去上课。接受身边或关心或好奇眼光的审视。泪点低的人真的不适合去看亲情类的电影啊!
  随着这部电影的大火,网上出现了很多__:鼓吹杀死“中国式”,声讨原生家庭的罪恶,骂父母的自私,揭露重男轻女的劣根性。俨然掀起一场为“中国”维权的网络革命。
  很幸运,我没有生长在重男轻女明显的家庭里。但我年少时确实得到过的呵护。在一次情绪崩溃时,曾歇斯底里的哭着说:“我顾这个,顾那个,谁来顾我呢?”记忆中确实为弟弟,妹妹牺牲了很多。看电影时我就在心里想:呵护年少的我,我也要尽我所能照顾以后的她。
  现在九零后,零零后,有很多的高端知识分子,他们是教育的成功产品,但在他们的身上还有多少家国情怀呢?还记得年那个在毕业典礼上演讲时说,美国的空气都是多么香甜的留学美国的中国女孩吗?他们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凡事的思维模式是:这样做,我将会得到什么?从来不会想:这样做,我将为我的团队带来什么?我个人认为:在传统文化中,亲情,责任还是应该继承下来,发扬光大的。如影片中的安然,《都挺好》中的苏明玉,她们在竭力摆脱原生家庭时,内心深处也是对家庭充满期待与渴望的。毕竟,家,是我们生命的起点,也是我们安顿灵魂的地方。在成长的路上,我们的思维层次提高了,胸怀广阔了,与原生家庭和解了,这个过程也是完善自我的过程。你不能什么都不为家庭成员做,
却希望其余成员都为你服务。在所有关系里,最好的模式是相互成全。家人之间也是如此的。更何况,无论怎么努力,终极一生,我们都不可能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就如文学巨匠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写下的: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既然没有完美的个体,哪来完美的原生家庭呢?再说,如果每个人都犹如模型化的产品,那人生岂不是太无趣了!
我的观后感3
  在家休息时,正好孩子也放假了,于是我带着他去看了场电影,电影的名字叫《我的》。从放映厅出来的时候,我的心里有一点压抑,这个电影给我的感触太深了。
  影片是围绕一个失去父母的在面对追求个人独立生活还是抚养弟弟的问题上展开的一段细腻感人的亲情故事。的父母为了要一个男孩,不惜谎报她身有残疾,甚至给改报高考专业。在父母突然离世后,又一次要选择,一边是攻读研究生一边是六岁的弟弟,还有来自亲戚的各种指责压力,最终她选择了弟弟。影片最后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展现了这个女孩作为的纠结。我觉得这样的结局恰到好处,我在想如果我是这个,我该怎么做呢?是顺应宿命的轮回接替照顾弟弟的责任,还是坚持去为了自己的独
立生活而努力呢?我不知道答案。我看了很多网上的影评,大家尖锐的说着的选择和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观念。
  而我想说我们为何不能理解,抚养弟弟是亲情的表现呢?我也是有和弟弟的,最大,母亲身体不太好,承担了一部分母亲的责任。早上会早早的起床为我们准备早饭,上学的学习用品,不住校的我们每次放学后回到家中总是能闻见香味,那是每次在放学后早早赶回家为我们准备的午饭。慢慢我们对越来越依赖,每次她的喜怒哀乐,我和弟弟总会紧张着。条件不太好的那时,是我们三个中学习最好的,因为年代的传统思想,父母想让放弃学习。我和弟弟依然和父母对着干,说自己要放弃上学的机会,让继续读书,抵抗的最终结果是父母让我们三个同时上学。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更加体会到这种亲情的重要性,也更喜欢黏着。已过不惑之年的我和弟弟,每年的春节时会争相赶往家,想着能在有生之年多陪她一些,就尽可能的去陪陪她,报答她当时为我们的付出。每每聚到一起提起那时的情景,总是淡淡的笑着说,我们是最亲的人,是留着一样的血,我付出再多都是应该的,因为我们永远是最亲的一家人。此时的我和弟弟总会在眼含泪水中去抱一抱,所以骨肉之情是永远无法割舍的,更是永远要珍惜的一种特殊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