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甘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州区体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制定机关
公布日期
2017.01.06
施行日期
2017.01.06
文号
甘区政发〔2017〕3号
主题类别
体育
效力等级
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正文:
----------------------------------------------------------------------------------------------------------------------------------------------------
  张掖市甘州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甘州区体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甘区政发〔2017〕3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张掖滨河新区暨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管委会,张掖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管委会,市城管执法局,区政府各部门:
  现将《甘州区体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全民健身计划  张掖市甘州区人民政府
  2017年1月6日
  甘州区体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精神,加快和推动我区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根据省、市体育事业发展目标,结合全区实际,特制定《甘州区体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体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围绕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个中心,紧密结合我区体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实际,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满足广大人民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和新一轮《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坚持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基本原则,认真抓好项目建设,加快解决众健身需求与场地缺乏的问题和体育人才培养问题。推进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健康、协调发展,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二、总体要求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历史机遇,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为目标,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为突破口,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区级财政预算,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坚持体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以满足广大人民众日益增长的
体育文化需求为出发点,以增强人民体质为根本目标,促进和推动体育各项工作的改革创新和全面发展。
  三、奋斗目标
  (一)努力推进体育体制的改革和运行机制的转变,加快体育产业的发展,重视体育制度的创新,努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的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管理有序、运转协调的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众体育工作要夯实政府为主的全民健身管理体制基础,巩固政府与社会共同兴办全民健身活动的机制,建立完善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积极推行国家《普通人锻炼标准》,形成比较完善、科学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三)竞技体育工作要以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培养体系。抓好青少年业余训练和网络建设,努力提升我区竞技体育的整体水平。
  (四)加大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力度。体育场馆设施要重点考虑运动项目的多样性、综合性,逐年提高我区承办各项大型众体育赛事的能力;公共体育场馆设施要以全民体育
健身中心为基础,以甘州区体育馆滨河新区体育公园、中心广场、住宅小区、社区、乡镇体育设施为基础,配套形成城区、乡镇、街道为一体的全民健身设施服务体系。
  四、主要任务
  经过五年努力,达到有区级高标准体育场馆、健身中心,80%的乡镇(社区)有体育文化站、活动室,行政村有篮球场、健身路径和简易活动室,全区乡镇(行政村)、街道(社区)成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并能发挥积极作用。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组织更加健全,活动更加普及,体育场地设施更加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一)众体育工作
  众性体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体育人才和队伍的建设。区体育局积极引导乡(镇)、街道、社区进一步加强基层体育工作机构建设,完善所属全民健身指导中心(站)、体育单项协会,使各乡镇、街道、社区全民健身指导中心(站)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体育组织连接各方的纽带作用得到充分体现。促进各企(事)业单位和组织建立全民健身工作机构,着力加强对众体育活动的领导和组织。区、乡镇、街道三级体育网络得到充实和完
善。政府的体育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加强,实现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高政府保障人民基本体育需求的水平。众体育锻炼的意识不断增强,体育普及率进一步提高,形成全民积极参与体育健身的浓厚氛围。学校体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广大青少年受到良好的体育教育,青少年体质普遍增强。在体育地方政府投入、组织化、科学化、管理化水平、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比例、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和质量等指标方面超过甘肃省平均发展水平。
  1.增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到2020年,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总人口的45%以上。
  2.增加公益性体育场地设施。每年新建城市全民健身路径5-10条,到2020年累计达40条,每年新建和提升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30个,到2020年争取全覆盖。同时,积极申请国家体育总局“雪炭工程”、中小型体育场馆免费开放补助、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体育户外活动营地、全民健身户外活动基地、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及体育专项规划等项目和资金支持。政府加大对体育投入的同时努力拓宽社会投入渠道,在巩固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的基础上,继续争取以“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建设为重
点,全面实施行政村农民健身工程和滨河新区体育公园设施建设,动员行政村加大体育场地规划建设和投入,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体育场地和设施。建成滨河新区甘州区体育公园,建设一批体育场馆、健身广场和经营性体育场地及设施,实现全区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2.3平方米的目标。
  3.壮大社会体育骨干队伍。继续大力推行《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每年培训体育骨干及社会体育指导员50人以上,到2020年,全区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1000人以上。
  4.完善众体育组织网络。区、街道、乡(镇)均建立全民健身组织协调机构,街道、乡镇建立文体工作站,社区、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普遍建立体育工作组织,并配备兼职人员;乡(镇)建立农民体育协会,街道、社区、行政村建立富有特的民间体育组织(协会)。
  5.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以学校体育为重点的青少年体育有新发展。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5〕11号)精神,力争在
五年内,实现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教育、足球等体育课程,保证落实中小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确保城市学校100%、农村学校90%以上能够正常开展“两操一活动”。严格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标率达100%,达标率巩固在95%以上。全面组织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根据《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标准》要求,加快全民健身路径建设,为青少年就近方便参加体育锻炼提供条件。同时把“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与农村中小学基础建设结合起来,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提高农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硬件条件。
  6.举办经常性体育活动。区、乡镇、街道、社区、行政村、学校、行业系统、企事业单位坚持经常性举行众体育活动,利用“五一”“十一”、全民健身日等节假日定期举办有一定规模,影响大的体育比赛和活动,并使活动制度化、常态化。
  7.推行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到2020年在现有甘州区全民健身体质测试站的基础上,设立城市社区、农村乡镇体质测试点。每年参加体质测试成年人数量不少于3000人次。建立体质测定档案,全面掌握受测人的身体状况,为众科学健身提供依据。
  (二)竞技体育工作
  进一步夯实竞技体育的基础,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大力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探索新形势下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途径,积极推进“体教结合”,加强学校业余训练,努力培养一批有实力、送的出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发挥业余体校作用,建立与学校相互补充的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并注重教练的培养和培训。
  1.建立科学、高效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和管理体系,培养和选拔拔尖人才。加大对区级训练工作的管理和投入力度,完善区业余体校运行机制,落实训练经费和训练场地,切实抓好青少年业余体校训练这一基础工作。
  2.完善体育人才的输送管理机制。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输送体系。区业余体校和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运动队,向市级、省级体校、优秀运动队输送人才,向体育院校、上级运动队输送体育人才每年达到50人。
  3.加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抓住现有国家、省、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检查评估重新命名机遇,改善和更新设施,恢复和拓展活动内容,建立和完善评估制度和激励机制,提高办学质量,扩大后备人才梯队。完善国家级传统校为龙头,省级传统校为骨干,市级传统校为基础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系。
  4.继续加大“体教结合”工作的落实力度,联合教育部门制定“体教结合”的具体办法和措施,重点抓好5-6个传统优势项目,提高项目训练点训练水平和质量,到2020年,全区专业受训人数达1000人以上。
  (三)体育产业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精神,完善全区体育产业发展布局,大力培养和繁荣体育市场,不断提高产业层次,形成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共同推动我区体育产业健康发展的新格局。到2020年初步形成与我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体育组织和场馆管理市场、体育服装用品制造和经营市场,体育健身娱乐市场、体育旅游市场、体育竞技表演市场、体育人才培养市场、体育发行市场七大体育产业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