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国家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对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颁布实施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为标准,在标准中,将数学课程的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在这里可以清楚的看到“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已经作为数学的课程目标被确定了下来,标准还对“解决问题”方面的课程目标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并“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同时,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在“数学思考”方面的课程目标,标准在第一、二学段目标中分别表述为:“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和“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地说明”;
从标准中对数学课程目标的表述,可以看出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过程和问题解决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都受到了极大的重视;这些都只是“课程理想”,要想将
这种“课程理想”变为现实,必须也只能依靠“课堂教学”来实现,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将直接关系到课程目标能否实现的问题,因此,课堂教学的改革对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然而,课堂教学的改革对于课程改革来说却是异常攻坚战和持久战;课堂教学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形式在我国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它随着学校的诞生而逐步形成,在20世纪上半叶主要受到日本式的赫尔巴特学说的控制,50年代以后,则以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理论为指导,经过新老教师的传习,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传统模式检查复习——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一教学模式在传授知识、巩固知识和掌握知识方面固然有它的优越性,但是,它却不能很好满足数学课程目标多元化的具体要求;
自从新课改以来,许许多多的教师都积极响应,参加了这一场课程改革,并开始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也纷纷对课程改革作了许多有益的探讨,然而,改革成效并不十分明显,原因主要在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比较普遍,“新课程新教材”与“旧模式旧教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二、课题研究相关概念的界定
1、关于“问题”的界说
目前,大多数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比较赞同美国学者纽厄尔和西蒙的观点,认为“问题是一种情景,在这种情景中个体知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这时个体所面临的就是一个“问题”;问题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比如,根据课程的类型、教学的目标和教学过程所涉及的实际问题的真实水平,可以将问题分为学术性问题、情境性问题和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等;
2、关于“问题解决”的界说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也就是说,问题解决就是指解决问题的过程;
3、关于“问题解决教学”的界说
在这里,问题解决教学是指一种具体的课堂教学指导思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反思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数学地
思考与交流,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焕发生命应有的活力,提升课堂教学的价值,师生获得共同的发展;
4、关于“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界说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指在问题解决教学理论思想指导下,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提出、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流程如下:
“问题解决教学”环状结构示意图
1创设问题情境;这一环节主要是指在新课开始时,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课堂环境,有利于提出数学问题的具体问题情境;该环节旨在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为新的数学学习做好知识上、方法上和情感上的准备,同时,也为下一环节“提出数学问题”做好情境上的铺垫;这就要求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所教内容,密切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以及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善于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中提炼出问题,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充分激起学生问题解决的欲望;
课题研究报告
2提出数学问题;这一环节主要是指在新课开始时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将生活问题数学化,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以待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解决;这是一个从生活到数学的过程,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问题解决必须经历的科学过程,它不仅有利于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该环节旨在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和理解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善于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捕捉时机,加以引导,抽象概括出相关的数学问题,构建起简单的数学模型,为后面的问题解决提供一个明确的目标和科学的导向;
3探索解决方案;这一环节主要是指在上一环节所提出数学问题的基础上,让数学学习的过程平等化和自主化,让问题解决的方案多样化和个性化,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方案;该环节旨在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在探索解决方案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在学生探索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应该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探索和讨论,并协助解决探索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困难;在探索问题解决过程中,当学生取得一定进展时,教师应该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不断增强学生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信心;
4解释与建构;这一环节主要是指在学生探索出各种问题解决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数学地思考与交流,在问题解决方案的解释中不断建构知识;该环节旨在对所学知识进行逻辑化,对所学方法进行系统化,从而建构起多元的知识网络;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交流平台,让学生或学生代表充分阐述或解释他们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并适时引导归纳,促进数学知识逻辑化和数学方法系统化,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与方法的理解,有效帮助学生建构多元的知识网络;
5应用与反思;这一环节主要是指在合理解释问题解决方案和建构多元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新的问题,同时,在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反思;这里的“反思”,在主体上不仅应该包括学生“学”的反思,而且应该包括教师“教”的反思;在时空上不仅应该包括“课中”的反思,而且也应该包括“课后”的反思;在内容上不仅应该包括“知识与方法”的反思,而且应该包括“策略和效果”的反思;该环节旨在促进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提高,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反思后的所得,可能是经验,可能是教训,也可能是其他一些有价值的资源,它们都是下一节课或者今后学习的宝贵财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所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或准备一些新的问题,让学生在新的问题解决
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知识与方法;应该对学生的探索成果和问题解决情况作出积极的评价,这里不仅应该包括学生问题解决方案优劣的评价,而且还应该包括学生再现数学能力的评价,一般应该以积极评价为主;还应该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合理的评价和有效的反思,教师自身也应该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效果和课堂价值进行理性的评价和科学的反思,这样才能有效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目标;
三、课题研究的预设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试图以素质教育的宗旨和目标为出发点;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探索教学模式的创新为切入点;以教学实验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的形式,遵循科学实验研究和行动研究的原则和方法;通过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研究,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解决教学理论和思想为指导,以问题解决为主线,以“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解决方案——解释与建构——应用与反思”为结构的新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体系,大力推进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主要场所,构建一种有利于初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课堂教学体系;
同时,该项目的研究,还在于为了更好贯彻和实践标准的理念,重点研究基础教育第一、二学段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问题,力求构建一种旨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师生共同进步的基础教育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体系,在基础教育中发挥数学课程对每一个学生身心发展、终身学习和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价值,实现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及学生生活、已有经验之间的联系,实现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教师教学艺术的全面提高,使课堂教学重新焕发出生命的价值,使素质教育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得到更好的落实;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设计
一调查法:
1、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座谈、书面小调查、分类整理;
2、学生之间调查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策略;
二经验总结法:
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和信息,更新课题组老师的教学观念,获取一些有关比较前沿和先进的经验,
珍惜一切外出听课机会,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在接受——反思——提升的反复探索中逐步整理归纳出有规律性的理性认识;
三交流法:
定期每月一次开展交流即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全方位、全空间、全员的互动式交流,及时汲取他人先进的想法和做法,丰富每个人的自我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