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课题研究成果的结构和写法
课题研究报告
教育课题研究成果的结构和写法
教育课题研究成果,无论是研究报告,还是研究论文,它们的结构是内容的表现形式,是作者对研究结果在写作上的布局、谋划和安排。一位伟人曾说过,写文章要讲逻辑。这就是要我们注意整篇文章的结构,开头、中间、结尾要有一种关系,要有一种内部的联系,不要互相冲突,这样,研究报告或论文才能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有一定完整的构成状态。这是对教育课题研究报告或论文的基本要求。当然,由于选题不同,研究目标、研究过程、研究方法、逻辑推理和所得出的结果不同,“内容决定形式”,所以撰写的研究报告或论文所采用的结构、体例会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
当然,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教育课题研究成果的不断涌 现,人们普遍认为,教育课题研究报告或论文最好能有一个比较统一的格式,以便于大家相互查阅、学习、借鉴。于是,人们通过对大量研究报告或论文的格式的科学分析和总结,归纳出研究报告或论文表达方式的共同特点,形成了大家常用的研究报告或论文的结构西式,即所谓“老三段”,包括导言(绪论)、正文(本论)、结论等三部分,这样的基本格局已被大家所接受。如调查报告可分为:一、导言;二、正文;三、结论等三个主要部分。实验报告可以分为:一、引言(课题的提出);二、实验过程和结果;三、讨论和结论等三个主要部分。研究论文包括:一、绪论;二、本论;三、结论等三个主要部分。
一篇教育课题研究报告或论文内容的生命在于创新。研究报告或论文的结构同样需要创新。我们写作时应根据课题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不同,灵活调整它们的结构,力争达到结构完整、层次分明、逻辑严密等要求。同时,在写作形式上也应力求与众不同。
明确了课题研究报告或论文的一般结构,接下来笔者就按照三大组成部分业分别讨论如何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的问题。在本书第四篇,笔者约请了教育课题承担者撰写了经验总结报告、行动研究报告和实验报告各一节,读者可结合各节来阅读本节内容。
一、导言(绪论)的撰写
导言(绪论)是教育课题研究报告或论文的开始部分,要写出以下几方面内容:
1、阐明研究课题及其意义,反映本课题要解决的问题以及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
阐明研究课题,除要点明课题提出的角度、所揭示的矛盾外,还要对题目中的主要概念做出界定,对术语做出解释。
揭示研究课题的意义,一方面要指出研究课题的理论价值 ,说明它在前人或他人的研究基础上,能提供哪些新的认识、新的观点;另一方面要指出课题的实践价值,它对教育实践有哪些直接或间接,当前或长远的指导意义。
这部分的内容是全文的引子,写好它十分重要,为此要做到:第一,语言要简洁,篇幅不能过长;第二,阐述要明确,应给人以清晰的印象;第三,揭示研究课题的意义要实事求是,不能用夸大或空乏的词句,更不能无根据地否定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来突出自己研究的价值。
2、介绍文献查阅的情况,指明本研究课题所处的理论背景。
一般的课题研究报告或论文在阐发研究课题的意义时,都根据查阅的文献简单地介绍前人或他人有关这个课题的研究情况以及达到的水平,然后引出本课题研究有何发展的叙述。但在介绍文献查阅情况时,重点在述和评,以有助于人们对研究课题实质和主要指向的深入了解。这就要求作者不仅要熟悉文献,正确理解文献的原意,而且要有概括能力和批判分析能力。
鉴于惊天动地言这一部分所述及的内容,有人也直接以“课题的提出”或“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作为该部分内容的标题。
二、正文(本论)的撰写
正文(本论)是教育课题研究报告或论文的主体部分,各类报告或论文的“个性”、水平主要体现在这个部分。
1、叙述研究情况,揭示本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
课题研究报告或论文在这部分要把研究的几个主要操作过程系统地描述出来。
在实验报告中,应写清楚研究假设的提出,研究对象的确定,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变量的分析、控制、实验过程、所测得的数据及统计处理方法等。这部分内容较丰富,要阐述得较详细,不能过于简单。至于实验过程的叙述顺序,应根据实验进行的先后安排,做到清晰明了,层次分明。如果在实验方法上有新的创造。则要作详尽的介绍,以突出本课题的成果的价值和特。观察报告写法与实验报告类似。
在调查报告中,一般按调查所得的材料的逻辑分析顺序来写,事实的穿插服从于逻辑。研究者在阐述中为了顾及与调查课题各方面相关的材料,由表及里地深化分析,对课题调查的结果进行讨论,使问题趋于明朗化,有利于提出建议,就必须对调查获得的资料保留下来,舍弃与课题无关的或关系不大的资料。
在经验总结报告中,一般应围绕经验总结的主题(总观点)来组织材料,并在文中设小标题,但要注意所叙述的若干问题的内在有机的联系。
2、阐述课题研究的理论观点,体现本课题研究成果的理论价值。
在课题研究报告或论文中,如何提出明确的论点,并用翔实的论据加以有力地论证,是研究报告或论文应关注的核心问题。为此,研究者首先要在对获得的材料进行认真、有效的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形成清晰而逻辑严密的观点;其次要用翔实的理论和事实论据来论证观点。这里重要一点是要处理好论点与事实的关系。
第一,要选好事实。我们除了应注意事实的典型性、科学性外,还要善于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者表面上看来与论点不符,但实质上相符的事实来说明问题。
第二,要恰当地配置事实。事实在研究报告或论文中的作用主要用来阐明本课题成果提出的蕴含丰富而深刻的论点或批驳他人陈旧的错误的论点。有的研究者在论证观点时,或者不重视事实的论证作用,或者是不加选择地滥用事实。前者,使研究报告或论文显得“空”与“飘”;后者,则使文章变得臃肿冗长。
第三,要注意论点与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是论证严密的重要保证。第一个论点在研究报告或论文总体中都应有自己恰当的位置,各自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研究者在写作中应有意识地揭示这种联系,使各论点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四,要正确引用别人的观点或经验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与自己的论点一致的观点要精选,不要过多地引用,旨在佐证自己的观点;含有论点中的部分思想,或从某一侧面说明了问题的材料,要加以提炼和综合,不能全部列举;对于那些表面上看与研究报告或论文的观点不一致,但实际上是一些很有启发性的观点,研究者要持冷静的态度,善于从中削离出合理的内核,使自己的研究达到新的高度;与自己的论点完全相反的观点,要进行批驳,指出它的错误所在,才能使自己的观点站住脚。
三、结论的撰写
结论是课题研究报告或论文的最后部分,它是研究者经过反复研究后形成的总体论点,是整个研究报告的实质部分。好的结论是研究者深思熟虑的产物,又是能激起阅读者思考和回味的思想,它对全文能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
结论在课题研究报告或论文中所占的篇幅往往不多,但写起来并不轻松,因为它与研究所获得的事实结果并不相同。“事实结果”告诉我们是最终得了什么,这些东西是什么;而“结论”涉及的是为什么,说明了什么,应该怎么办,还需要做什么。因此,结论是一个更高层次上的概括以及由结果引出的一系列思考。结论部分必须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揭示规律,而不是前面各部分内容的简单重复,更不是简单地喊几句口号,谈几点体会。因此,结论部分的阐发需下更大的工夫。
结论往往还包含着对研究的简要自我评价,指出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不足,提出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可继续开展研究的问题或方向。
因此,写结论必须十分谨慎,措辞要严谨、精炼,文字要简明、具体,富有表现力。
在课题研究报告或论文全文结束后,一般还应该有两个附件:附录和参考文献目录。被收入附录的通常有:调查或实验、观察所用的问卷或量表,研究过程中得到的主要原始资料,很难插入正文但与正文有较密切关系的资料以及某些有旁证性的文献等。参考文献目录是每一类研究报告或论文都需具备的,其中包括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涉及的、与课题相关的主要的书刊、文献的目录。参考文献目录的编排要眉目清楚,查方便。排列顺序一般按主题分类排列,或按论文引用的先后顺序排列,也可按发表的时间顺序排列。第一项文献都应写明作者姓名、书刊名、出版单位、出版时间。
这里还要补充一点,就是一些篇幅过长、内容较多的研究报告或论文一般要写出内容提要。它是课题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的简介,并略加评论,其作用在于使读者通过这段概括简洁300—600字为宜,它独立成篇,要求准确简练,结构严谨,逻辑性强。
此外,在课题研究报告或论文撰写过程中,有的还要用到注释和统计图表。
注释方式一般有题注、作者注、引文出处注等。题注,用来说明研究活动参加者的姓名、各人承担的具体任务;作者注,或是作者对文中一些术语、人物、著作的简要的知识性介绍,或是作者对文中某一观点的评论等;引文出处注,是作者对引用其他资料的原文的出处所加的注释。引文出处注又可分为夹注,即在引文后直接加注说明出处;页注,即在本页下方注明该页中所用引文的出处;尾注,即在全文末尾加注本文中曾使用的引文的出处。
引文加注要注意以下几点:
正文中出现的引文注码序号应与页注或尾注的序号一致。
采用夹注时,如先后出现有两条或两条以上引文出处相同的情况,可注“同上”或“同本书第X页”,采用页注或尾注时,出处相同的引文可放在一起。
引文注释不但可以注明材料的出处,还可以对所引用的材料加以解释或说明,也可以用加注的形式对正文中的某个观点作进一步阐述。但这种解释、说明、阐述都要言简意赅,点到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