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主题班会内容记录(精选8篇)
 
  环保主题班会内容记录精选篇1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树立节约的意识。
  2启发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极采取节约的方法,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3转化思想培养品质。
  教学重难点:
  树立节约意识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资料
  板书设计:
  “煮鸡蛋”的思考
  节约小妙法
  节约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你会煮鸡蛋吗?指名说。
  教师:日本人和德国人是这样煮鸡蛋的:指名读教材。
  假如我们在每件事情上都习惯了无所谓和浪费,那么怎么可能会有高效率的人生呢?日本人,办事高效率却是世界一流的,我们是否应当从中学点什么呀。
  二探究新知:
  思考:
  1德国人煮鸡蛋的方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教师:另据专家介绍,水开以后,五分钟即可煮熟鸡蛋,还不破坏营养成分,煮的时间长,会有许多浪费。)
  2现在生活好了还需要节约吗?
  3你知道哪些家庭节约小妙法?
  4节约资源的重要性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我们的生命中,过1分钟就减少1分钟的寿命,珍惜是从点滴做起的。假如我们在每件事情上都习惯了无所谓和浪费,那么怎么可能会有高效率的人生呢?日本人,办事
高效率却是世界一流的,我们是否应当从中学点什么呀。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环保主题班会内容记录精选篇2
  教学目的:
  1认识和理解游牧民的生活方式,。
  2引导学生阅读典型案例,调查当地的环境问题,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3深刻剖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揭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口资源发展和环境间的辩证关系,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教学方法:
  阅读分析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
  1游牧民的生活方式
  蒙古族人民的衣食住行以及家庭婚姻丧葬社交等都有自己的特点。男女都穿身宽袖长袍,束以腰带,着高可及膝的长筒皮靴。男子多戴蓝黑褐帽或束红黄头巾;女子盛妆时戴银饰点缀的冠,平时则以红蓝布缠头。他们现在的服装式样和鞋子已有较多的改进。饮食方面,牧区多以牛羊肉及奶食为主,粮食为辅;农区则以粮食为主,辅以奶食或肉食和蔬菜。普遍嗜饮砖茶。居住方面,牧区多住容易拆搭便于搬运的蒙古包。这是长期适应草原游牧生活而形成的,以圆形围壁和伞状顶架组成,外部覆以毛毡,通常高约七八尺,直径约丈余的住室(蒙古包)。在定居的地区,部分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出现了外形与蒙古包相似的土木结构住屋;农区则多已住汉式平房,并且聚为村落。男女老幼都善于乘骑,出行不论远近,均以马代步。
  2游牧民的住所
  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寒风呼啸,大地点缀着许多白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
环保活动  蒙古包是许多蒙古人的日常居住地。大多数的蒙古人终年赶着他们的山羊绵羊牦牛马和骆驼寻新的牧场。蒙古包可以打点成行装,由几只骆驼运到落脚点,再起帐篷。
  古族传统民居。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牧区。一圆形天空,通烟气。包门小,朝南或朝东南。具有制做简便,便于搬运耐御风寒,适牧等特点。
  多用在族“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600多人;小者可以容纳20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搭建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蒙古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便可以开始按照圈的大小搭建。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地毯,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40峰骆驼或10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20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
  3游牧民的禁忌
  内蒙古高原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当地居民多以畜牧业为生。由于人口的增长,对消费的需求大增,有些地区便开垦草原,种植农作物,使牧区的范围大为缩小了。被开垦的地区,冬春季节地表没有植被,此时风力又很大,地表遭受风蚀,表层土壤被吹走,逐渐变为沙漠。牧区缩小之后,有些草地超载严重,植被同样受到破坏,也会导致土地沙化,这些都会破坏生态平衡,致使生态环境恶化。去冬今春肆虐的沙尘暴,就与内蒙古草地开垦沙化有关。
  (提问)1阅读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并思考:
  目前扩大耕地的方式有几种?分析各种方式引起的恶性循环过程是怎样的?
  2阅读漫画“毁灭”,作者取名为“毁灭”的含义是什么?
  3讨论:类似这样的的不合理利用资源的方式还有哪些?会产生什么环境问题?
  4游牧民的环保意识
  游牧民的思维观念与生态环境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其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作用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游牧民把自己看成是自然之子,人和自然有着天然的亲和情感。对于生存在茫茫草原的游牧民来说,生态环境赋予了他们以畜牧业为生计的主要手段,使他们为之倾注全部心血,情感,技术,期望,从而获得感情上的满足,精神上的享受,经济上的收获。因此,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文明不仅仅落实到行动上,还要表现在意识与精神的寄托上。游牧民忌讳举杯就唱,端起碗就吃,甚至吃水果,品尝点心也必须是先敬天,敬地,敬祖先,否则他们认为这是“秃尾的驴,缺牙的猪,是牲畜。”众所周知蒙古族举起酒杯首先要用无名指点三遍酒盅里的酒来敬天,敬地,敬祖先。同样游牧民一日三餐的喝茶,吃饭,都必须先敬天,敬地,敬祖先。他们用此行动来进行意念的沟通。人类文明告知我们游牧民
的孩子从出生之日起就热爱大自然,他们认为我生的土地像金子,哺育我的水像神水。孩子们看着长者们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的举动而长大成人。因此他们对苍天,对大地,对祖先有着一中感恩之情。一生一世不知不觉的为自然环保做着贡献。他们通过心理上的精细表述,再从形象上渗透到实际行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拨下了环保意识的种子。这也是蒙古高原的生态环境与大自然所培育的蒙古游牧文化,心理素质,审美观念等所具有的特定感情。必然使其将崇拜苍天,崇拜大地,崇拜祖先,同样也是蒙古游牧民的民族精神,心理与审美价值取向的一个心灵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