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二课 梅岭三章
主备人:                  授课人:     
班级
初三15、16班
课型
自读课
教材分析
    本课属部编教材九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收录了《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抒发爱国情怀)《梅岭三章》(革命先烈对事业的忠诚)《短诗五首》(体会现代诗歌中的哲理)《海燕》(散文诗及其中的象征手法)等五篇课文。
从文体来看,本单元课文均属于现代诗歌。虽然现代诗歌既不是考试中阅读和品析的考查范围,也不是写作的备选体裁,但是它的形式和内容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高雅情趣的培养都很有意义,因此教学中应给予必要的关注。
学情分析
(总体学情分析)
在小学及初一、初二的教材中,学生对现代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接触。一般来说,流畅的诵读不会存在困难。但如果要求他们对诗歌情感、意境做准确的理解把握,则有较大难度。——毕竟诗歌相对于其它常见文体,无论从创作角度还是从阅读角度来看,都属“小众”。
(所带班级学情分析,主备空,二次备课填写)
教学目标
1、流畅诵读本诗;  2、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领会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  2、理解三首诗内容上的整体性及各自侧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把现实、想象和理想结合起来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方法
背景引导  反复诵读  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学习环节及内容
学生的学
教师的导
二次备课
课前预习:
1、熟读本课三首诗,争取背诵;
2、查阅作者陈毅的简要资料;
3、自主处理生字词;
一、课堂导入(约5分钟)
1、写作背景: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陈毅因身负重伤,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1935年,他在敌人重兵围攻下,率部突围到江西、广东两省交界的油山地区和梅岭开展游击战争,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才离开。
    这三首诗就写于这一时期。
2、作者简介:
陈毅,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开国十大元帅之一。
3、生字词:
丛莽  旌旗  阎罗  烽烟  捷报  血雨腥风
取义成仁 
二、诵读课文,品析内容(约30分钟)
【序言理解】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被围:被敌人围困。
余:文言义,我。
虑不得脱:考虑到不能脱险。
得诗:写了(三首)诗。
旋围解:不久围困解除了。
【品析诗歌】
第一首:
大意理解
今天我将上断头台,心里想些什么?回想起开创革命大业的艰难历程,经历了很多次战斗。这次(如果我死了),我就去阴间召集我旧日的部下,十万人挥舞着旗帜斩杀阎王。
字词解说
谈读书教案
意如何:想什么。
百战:很多次战斗。百,概数,多的意思。
泉台:阴间。
旧部:过去的部下。这里指为革命牺牲的同志。
旌旗:旗帜的总称。这里借指部队。
阎罗:本指阎罗王,也称“阎王”。这里比喻凶恶残暴的人。
品析诗句
联系课文背景,“旌旗十万斩阎罗”一句能够体现作者的什么决心和气概?
【明确】“旌旗”本指旗帜,这里指部队,“阎罗”本指阎罗王,这里暗指国民党反动势力。作者面对死亡,并无恐惧绝望,而是以视死如归的气概表达了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决心。
第二首:
大意理解
南方的革命战火已历经十年了,我们必须有为革命献身的坚定信念。后死的同志们要坚持与反对派继续作战,以胜利的消息当作纸钱来告慰死者。
字词解说
南国:指我国南方。
烽烟:借代手法,指战火或战争。
国门:城门。
品析诗句
联系前后文,说说你对“捷报飞来当纸钱”一句的理解?
【明确】作者对死毫无畏惧,并激励战友们继续和敌人作战。他相信革命事业必胜。
第三首:
大意理解
投身革命就要以它为家,反对派的血腥镇压终将结束。今天我将革命事业献出生命,不久的将来人们必将迎来解放、迎来幸福美好的明天。
字词解说
取义成仁: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生命。这里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
自由花:指人民的胜利。
品析诗句
末尾一句“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体现作者的什么精神和气概?
【明确】作者甘愿为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献身,并坚信革命必将胜利,人民必将得到解放。
三、主旨概括
    诗人回首革命历程,激励战友和敌人继续作战。他甘愿为自己的崇高理想献出自己生命。全诗体现了诗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坚信革命必将胜利的坚定信念。
四、诵读课文,合作复习,理解诗歌内容
五、作业布置
1、识记本课词语
2、整理笔记:三首诗歌大意和运用手法
3、背默本课
1、反复朗读,争取背诵 。
2、查课本或工具书;
3、运用字典词典独立解决
学生据预习回答
学生自由诵读、齐读,体会情感、节奏。
品析步骤:
1、齐读。
2、组内合作,结合背景介绍和课下注释,讨论明确。
3、举手展示。
品析步骤:
1、齐读。
2、组内合作,结合背景介绍和课下注释,讨论明确。
3、举手展示。
品析步骤:
1、齐读。
2、组内合作,结合背景介绍和课下注释,讨论明确。
3、举手展示。
主旨概括学生可以根据投影提示,填空回答。
序言部分有一定的文言彩,同学们理解时注意联系所学的文言知识。
诗歌大意的理解不存在太大难度,但同学们应注意诗句中一些关键词的特殊用法和含义。
理解第一首诗歌时,请同学们特别注意创作背景,并注意“旌旗”“阎罗”等词语的本意和这里的特殊含义。
“烽烟”是借代手法,指战争。同学们还记得吗,有一首古诗有类似用法?
(“烽火连三月”)
“此头须向国门悬”一句隐含典故 ,你知道吗?(春秋吴将伍子胥“眼悬国门”)
注意“血雨腥风”一词含有比喻,指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者的屠杀镇压。
板书设计:
                                      梅岭三章
1、作者和背景
2、诗歌主题
教学反思: